一、为“三农”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农业节目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相关政策、传递科学技术、传播新的理念,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之余,也推动了农业新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从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评选出的2017年度优秀节目中可以看到,中央电视台农业影视中心的创作者们很好地履行了这些职责,大量节目叫好又叫座,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脱贫攻坚战略进入冲刺阶段。2017年,CCTV-7的多档栏目将“脱贫创富、乡村振兴”作为重点进行详细、全面、深刻的报道,无论是栏目选题还是节目策划都与之靠拢。其中《聚焦三农》栏目推出了《扶贫周记》系列片,通过对一个地区进行深入剖析,蹲点拍摄、长期关注,生动、形象、立体化地记录了扶贫工作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传递出国家扶贫的决心,打破了部分人对我国扶贫脱贫工作的质疑;同时,也将国家具体的扶贫政策呈现给大众,对仍处于贫困区域的受众及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具有实际意义。
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这是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从参评的优秀节目可以看出,作为主流媒体,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的创作人员将这一职责与使命外化为对“三农”政策及时准确地发布及深入报道上。《冬季卖手忙—船老大的海上“暗战”》体现了“史上最严”休渔制度的推行对渔民的影响;而我国2017年年初首次开启的生态保护红线战略的具体实施状况及遇到的问题,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大调查—当特种养殖遇到环保升级令》这期节目,以点代面地进行了呈现。过去一年,相关部门就促进农村新业态新风貌的发展发布了多个惠农政策,乡村振兴及“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等战略要求,使得农村电商、新型农业主体逐步兴起,十九大主题晚会《大地铭刻》围绕“新生活”“新政策”“新业态”“新职业”“新环境”五大关键词,通过鲜活的人物案例以及可视化的影像资料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改革发展成果带给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溢于荧屏。总的来说,通过这些节目,最新的“三农”动态得到全面、准确的报道,一些热点问题也得到追踪与关注。
二、借助媒介优势记录“三农”新气象
随着农业电视节目进入新常态,拓宽涉农电视节目内容的广度、挖掘其深度显得尤为重要。新媒体时代,如何增强该类节目既有受众群体的黏度值得从业者思考。作为国家主流媒体,其不仅是政策的传播者,还应是农业发展新时代的记录者。在记录过程中,可以看到2017年电视农业节目的变化。
2017年电视农业节目的选题更加宽泛,除了农林牧渔等传统方面,还着重报道了新时代以及“三农”领域的新气象、新发展。乡村涌现出各种新型职业农民,休闲旅游、农家体验等乡村振兴内容成为节目的关注点。在一些节目中可以看到,在新型农业经济效益及相关扶持政策的吸引下,部分青年人已经开始选择留在农村故土,投身农业,在创业中实现了自身价值。这对新的社会形势下,青年的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2017年的获奖节目,这种记录更加注重故事化的讲述方式,体现出更多的温度和情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案,讲述农民自己的故事,以小见大地展现了当今农民的生活状态及精神面貌,体现出农业影视人对选题的精准把握、对电视传播效果的深入研究。例如精准扶贫系列纪录片《中国力量》,无论是“百合女人”申韦娟一家脱贫致富的奋斗故事,还是扶贫干部尽心尽力,带动和帮扶百姓脱贫的举措,都是当今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都极具代表性。通过这些可视的典型案例,观众极易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对我国当前的扶贫攻坚战产生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尤其是申韦娟乐观、坚强,不向命运低头,在产业扶贫帮助下改变家庭现状的事迹,对很多处于相同境况的贫困家庭具有借鉴意义,这也是节目的价值所在。
除了《中国力量》,参与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2017年度优秀特别节目评选的还有主题晚会《大地铭刻》及季播节目《镇守》。可见,除却常规的信息服务,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还注重集中力量推广大型节目和特别节目。无论是通过对“三农”故事的系列化呈现,还是借助农民的亲身经历来承载宏大主题,这些特别节目都更加有效地增强了CCTV-7农业节目的传播力及影响力,在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农业影视中心的工作人员能够将“三农”问题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下进行报道传播,既体现出他们较高的政治素养,又使得这些节目充满国家情怀,更具人文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目前“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创作者们并没有刻意规避,而是直面问题,通过典型的案例将其曝光在大众面前,体现了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也使得今年的农业电视节目更加的血肉丰满,真实可信。《大篷车里的秘密》透露出很多农民法律意识的淡泊及相关部门对文化监管的不到位。而扶贫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观念难以转变,这在《我在扶贫现场—“懒汉”怎么扶》中得以体现。向贫困地区派遣驻村第一书记是国家扶贫工程中的一项,但作品《我在扶贫现场—村里来了个小姑娘》让大家看到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对策。这类作品一方面让观众看到了部分农村最真实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国家对农村的关注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
三、顺应媒介融合趋势注重节目创新
记录的内容是丰富的,而记录的方式充满惊喜。长期以来,部分观众对电视农业节目的印象停留在一个“土”字上,这主要源于节目内容的定位。换个角度看,这种“土”更多地呈现为真实、淳朴的视听语言。纵观今年的各类节目,可见中国农业影视中心的创作者们也在积极创新、探索出更具可视性的节目样式。尤其是在媒介融合语境下,用户成为高频词,节目在进行理念创新、调整传播策略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亲和力是农业电视节目融入百姓生活的关键。新的媒介环境下,注重受众或者用户体验显得尤为重要。让大家看得进去、愿意看、产生亲切感,是农业节目的关键。一直以来,CCTV-7的农业节目坚持“三贴近”创作原则,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基本定位不动摇,深入群众、扎根农村生活,切身实际地体验老百姓的生活,真切地感受到新时代我国“三农”领域取得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将这种变化娓娓道来,呈现给观众,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代入感,也显示出记者们较高的媒介素养。如《扶贫周记》,由于长期的蹲点拍摄、持续关注,记者与被拍摄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聊天式的采访中,国家的一些相关政策以及对农民产生的影响便自然而然地被展现出来。尤其是在“蓝诗雅的新家”一集中,出镜记者周玉仿若一位知心大姐姐,给蓝诗雅带去她喜欢的画笔和毛绒玩具,在意她的入学状况,从小姑娘的表现看得出她对记者的充分信任及欢迎。在这种情境中,人物状态是最放松的,回答也是最真实的。以“农村”为背景,以“田间”为节目现场,节目离受众越来越近,拍摄效果也会更加自然,可信度更高。
将流行元素融入节目,创新节目样式。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的从业者们深入了解新媒体时代下农业电视节目传播的特点和优势,探究受众喜好,从而对节目理念进行创新,注重流行元素的引入,极大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可视化。通过动画短片演示、流行音乐做背景、快板说唱等形式,生动形象地普及了新政策,展示了当今农村生活新面貌。在十九大主题晚会《大地铭刻》中,这种创新随处可见,无论是用说唱表演介绍家乡,还是有模有样的儿童模特表演,都活跃了节目气氛,使节目形式更加多元化。尤其是植保无人机女飞手们的登场以及随后的无人机表演,更是将节目推向了高潮。最新科技元素的引入、农村新职业的展示,使观众看到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在“三农”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三农”的未来发展也充满期待。
除此之外,创作者们充分认识到融媒体时代媒体传播话语权的转变,农业节目内容的发展方向及节目信息传播渠道都需有所创新。今日的农民已不同于往昔的农民。随着互联网在乡村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在“三农”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自2013年农视网及农视网移动客户端上线以来,充分整合CCTV-7农业节目优质资源,突出台网互动和线下拓展,成为“三农”领域权威、专业、实用的视听互动平台,再加上CCTV-7的各档农业节目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如此一来,相关部门通过这些渠道发布节目内容预告、与观众进行互动,从而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同时,也为栏目公开征集人物故事线索提供了平台。在《聚焦三农》等节目中,还鼓励观众通过扫描屏幕二维码参与节目讨论,并设有奖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节目收视率的提高。新的媒介环境下,只有对节目进行适当的转型创新,其传播力、引导力和公信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018年,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继续奋战在“三农”宣传报道工作第一线,与时代偕行,审时度势地策划节目内容,扩展节目传播渠道,力求在媒介融合大潮中,凭借专业特色,以差异化取得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北京新媒体集团/责编: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