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打造民生新闻品牌 提升媒体竞争力

打造民生新闻品牌 提升媒体竞争力

时间:2024-10-30 01:32:09

口李静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记者现场采访《南京零距离》的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正式诞生。随后大量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全国各地相继推出,从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从浙江电视台的《1818黄金眼》到福建电视台的《现场》等,中国电视媒体掀起了电视民生新闻的热潮。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以其内容的贴近性、切入视角的平民化等特点迅速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赢得了大批忠实的观众。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媒体竞争的不断加剧,电视民生新闻的缺陷和不足日益凸现。

一、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1.内容琐碎,报道肤浅

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是民生新闻的指导思想,也是电视新闻选取平民视角,关注普通民众生活状态的理论依据。但一些媒体片面地理解这一原则,认为贴近百姓就是把视线全部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上,导致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多流于家长里短、天灾人祸、邻里纠纷、奇闻怪事等缺乏新闻价值的琐碎小事,这些内容过多地在荧屏上罗列,且缺少深度评述,也没有纵向的类比,就随意地改变了“民生”的内涵。这种报道非但无助于提升民生新闻的品位,还会浪费观众宝贵的时间,致使观众无暇关注新闻领域诸如社会公德、公共意识等更重要的话题。

2.题材重复,形式雷同

通过本土化题材的挖掘,电视民生新闻赢得了民众的广泛关注,民生新闻栏目也由此成为媒体提高收视率、扩大影响力的有效方式。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此类栏目结构、形式大同小异,播出时段也都相仿。为了赢得收视率,多家媒体甚至同一媒体争抢同一题材的情况时有发生。同一新闻题材重复亮相,不仅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也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3.热衷负面,追逐离奇

一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为了博取观众的注意,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把视角放在了“星、腥、性”等命题上;为了迎合一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一些电视新闻栏目将电视媒体变成了明星趣事的发布场所;更有甚者,一些电视新闻报道有意强化感官刺激,凶杀案件的血腥画面、娱乐场所的裸露镜头和盗贼行窃的作案过程等,常被视为“珍贵”的镜头。这些报道名为曝光丑恶、披露离奇,实则是在刻意炒作负面新闻,其目的在于满足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窥视欲望,以获取较高的收视率。

4.越俎代庖,角色错位

电视民生新闻发挥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的功能,加快了解决问题的进程。于是,不少媒体行侠仗义、越俎代庖,不恰当地介入社会纠纷和矛盾之中。他们或是充当法官,进行“媒介审判”;或是充当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行政执法,出现了角色的越位与异化。这种“权力”的滥用,势必会影响到公众对政府及司法机关的态度,以至干预有关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转。新闻媒体只是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流的平台,它的作用仅限于反映民众的呼声,而不能替代法官或政府职能部门去直接处理具体问题。

二、解决电视民生新闻问题的对策

1.扩大报道范围,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

日常琐事是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关注的主要内容,但电视民生新闻如果一味热衷于日常琐事,就会导致对其他更有价值的新闻资源的忽视。为此,电视民生新闻要坚定不移地拓展报道范围,努力将视野聚焦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多角度地关注民生民情。目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普通民众也越来越关心党和国家的相关决策。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不仅要包括百姓的日常生活小事,更要和时政紧密关联,民生新闻的内容应扩大至政府举措、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监督维权等多个方面。诸如新的交通法规的颁布、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环境保护条例的实施、医疗制度改革的新举措、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等,都应该纳入民生新闻的报道领域,以突显前瞻性、指导性、服务性,力求为民众提供多层面的资讯参考和更广阔的资讯视野。

民生新闻在对社会热点追踪的同时并不排斥关注老百姓身边发生的小事,但这些身边事应该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信息,具有新闻的价值。另外,新闻报道要对新闻主题做出富有深度的阐述和挖掘,对新闻事实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剖析,要善于借助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反映社会大环境,把百姓的切身利益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以一种公民的责任感去反映百姓的现实生活,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

2.注重个性化运作,打造民生新闻品牌

创建品牌是提高电视节目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个栏目的品牌是电视栏目的标志,更是栏目品质的象征。这是一种能够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的无形资产,同时也是电视栏目形象和信誉的名片。作为广播电视重要新闻形式的民生新闻要确立品牌生存的理念。目前,以“快报”、“零距离”冠名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全国遍地开花,这些节目风格相近、形式相仿、内容雷同,它们几乎在同一时段充斥着全国各大电视台的荧屏,也导致了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日益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这种恶性竞争不仅使观众视觉疲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此类新闻传播样式的生存。在这样的境况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栏目策划中注重个性化、差异化运作,力争跳出固有观念和模式的束缚,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进而打造富有特色的栏目品牌。比如《零距离》中主持人孟非独特的思维方式及对新闻事件极具个性的评论,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拉呱》栏目新颖独特的曲艺形式播报,都有效地规避了同质化竞争,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品牌效应。

3.坚持正面报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民生新闻的受众数量庞大,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参差不齐,一旦新闻的内容和品位滑坡,必然会给受众的心理及社会环境带来不良的影响。近年来,贩毒、走私、盗窃、绯闻等报道充斥民生新闻栏目,虽然使所采集的新闻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新闻事件的传播决不意味着可以以丧失职业伦理道德为代价。这种下猛料刺激受众感官的做法不仅反映出某些民生新闻栏目报道视角的偏差,也反映了其价值取向的错位。这些负面报道污染了社会环境,也给社会带来了恐慌和不安。事实上,我国是一个民主法制社会,不法行为只是个别现象,正义、光明才是社会的主流,那种为追求收视率而造成的低俗化倾向严重扼杀了新闻的真实性。作为党领导下的新闻窗口,民生新闻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切实恪守新闻职业道德,以新闻媒体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意识,引领受众言行、引导社会风气。在报道的内容上,电视民生新闻要坚持正面报道,以鲜明的观点、适当的篇幅报道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传递正能量。在新闻事实的展示中要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事例来教育和引导民众,努力培养民众高尚的道德情操。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30分》播出的《“最美司机”吴斌》,报道了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司机吴斌受飞来铁块的重挫,却以超人般的毅力忍受剧痛保障乘客安全的感人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样的报道服务于主旋律,弘扬了社会新风,培育了民众正确的价值观念。

4.明确媒体舆论监督职能,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电视民生新闻之所以受到民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舆论监督作用。目前,民众有困难或遇到问题,首先会想到找新闻媒体,而不是去求助于相关的政府部门,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媒体的作用,也有可能会使一些民众产生误解,认为只有借助新闻媒体的帮助才能使问题得以解决。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新闻媒体的作用仅限于反映民众的呼声,形成舆论监督,督促有关部门加快问题的解决,而不能替代政府部门行使相关政策。媒体舆论监督决不能越位,更不能干预有关部门的正常运作。作为新闻媒体,要本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原则,多做一些引导和解释工作,把反映民意和维护大局稳定统一起来。不做“导火索”,不做“挑火棒”,自觉地、正确地引导舆论,传播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及时化解社会风险与冲突,为社会和谐与安定尽到应尽的职责。

电视民生新闻关注百姓饥渴、记录时代变迁,在百姓与政府之间搭起了互动交流的平台,赢得了观众的关注与喜爱。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是社会民主与法制的标志,更是政治进步的体现。尽管电视民生新闻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不断思考、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打造出更多更好的体现时代特色、富于创新性的民生新闻品牌。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责编:丁磊)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