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张骞出使》以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为主题。丝绸之路是中国自古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共同、共边、共享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和我国一带一路开发建设的战略构想相吻合,因此这首歌曲兼具了历史性和现实性。歌曲以多段体,大跨度具象化展示主人公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历程和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的美好愿景。歌曲运用了民族音乐元素,旋律跌宕起伏,张力十足,给人以听觉的震撼,其价值在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张骞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坚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勇气。
2016年由我组织专家设计创作了这首原创作品,荣获国家专项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它以大气恢宏、低沉高亢、委婉抒情为特点,以多段体结构为框架,在歌词结构、音乐旋律、演唱风格上做了一些创新和尝试,是一首难度大、跨度大、变化大的艺术歌曲,是我歌唱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目前我国女中音声乐作品中为数不多的精品之作。
一、品读歌词
1.解读歌词。首先要了解歌词内容,认知中心思想,依据歌词的内容变化和推进来把握情绪变化。演唱这首作品首先要准确把握它的精神内涵: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困苦、百折不挠、赤胆忠心的爱国情怀;为汉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打开了与世界沟通的大门,数十载的风雨,卧薪尝胆,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为今天实现一带一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种精神感染下,一定是波澜起伏、激情满怀的,在声音表达上就一定是坚定饱满、宽厚深沉、激昂奋进的。
2.朗读歌词。目的在于掌握歌词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感受歌词的韵律。情感随歌词的变化和描述而变化,反复朗读,会很好地提升对歌词深入解读的感受。因为韵律是歌唱的基础,是演唱中诸多因素必不可少的部分,除了气息、声线、唱词、表演等,朗读是表达词意的重要手段。所以拿捏好唱词,可强化歌唱中的吐字、润腔以及母音准确饱满等,为完善作品迈出重要一步。如果说歌词的准确理解可将你带入意境,那么,朗读则是用韵律表达意境,以强化声音的感染力和魅力,是理解歌词的升级表现。
3.赏读歌词。是站在观赏的角度和观众的角度去欣赏、感受。所以,不但要身临其境感受歌词,还要站在欣赏角度去赏析歌词。这样的好处是不会单一地只想理解和表现,而是会更全面地感受台上和台下的共通性,也是说你心里有观众,观众就会接到你传达的信号,才有互通的可能。因为歌者的表现程度是和观众反应程度息息相关的。所以赏读歌词是二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体现演员修养的重要因素。
二、声乐创作
1.试听音乐。要抓住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首先要熟悉音乐,掌握节奏、乐句变化,对照歌谱,标注重点,分析段落层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合理设计声线的长短、粗细、强弱,等等。音乐前奏的铺垫、间奏的推送、主旋律的掌控和结尾的展现都要一一明确,做好声音的全面设计。
2.研读乐谱。《张骞出使》采用了多段体A-1BC-2BC3C结构。A段首先在前奏部分,采用了强劲的合唱,连续高音点运用,突出表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通过恢弘的音乐,旋律激昂流畅,演奏与合唱形成了鲜明对比,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时代强烈感,具有震撼力。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此曲运用了引子和前奏的双料铺垫,使得音乐更加浓重地拉开了历史长河的序幕,走进汉代西域,让我们更好地去领略张骞的风骨。1B开头两大乐句,声音运用上应是气声连贯而饱含深情,这样方能把艰难行进的音乐语言展现出来,从而表达张骞身在他乡的艰辛。歌词的三句排比和音乐层层递进,节奏变化有序,此时演唱对声音的掌控处理显得更加重要,既要表现主人公的豪迈斗志,又要表现侠骨柔肠的思乡情怀,所以应以深情委婉、坚定舒展的声音去展现张骞的音乐形象。2B的演唱相比1B部分要明朗一些,由叙事转为歌颂,声音和情绪要有张力和激情,以赞颂张骞的功绩。歌曲的伴奏在演唱时转为辅助音乐,呼应衬托,在演唱间隙中不断润色,长音更是演唱者充分表达情感的有利部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歌唱的魅力随着音乐伴奏的变化、情绪的发展,张弛有度,达到最佳。
3.音乐形象。声乐作品中诗歌成为音乐创作的组成部分,使音乐形象变得更加鲜明、准确。因此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必须以歌词内容为基础,以规范声音为表现形式,借助音乐的推动,准确而生动地表达。1B段开头两句,既要唱出边关的艰辛,也要唱出张骞的担当。每一大乐句,必须有力连贯,不得换气,同时,还要饱含深情表现他的赤胆忠心。这样音乐表达才丰满而准确,情感表达更加生动、丰富而有魅力,否则就会是枯燥的歌唱。3C结尾部分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大跨度的音乐表现,起伏跌宕,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结束句“从头再越”音域从低音的纯五度五次连降再到高音七度大跳,以及“越”强起持续音十三拍控制和力度支持至高潮收音的高难度乐句,这样的连续低音演唱和上翻高音的支持,要具有较高声乐技巧,方可完成,也恰恰是这样的声音特点才使音乐与演唱极具震撼力,充分表现了实现“中国梦”的决心,全曲推向辉煌。这样的音乐用语,通常在歌剧作品中才会出现,它是歌者的实力表现,例如歌剧《卡门》中女中音咏叹调‘赛吉迪拉舞曲’结尾音乐,音域跨度达十一度,使全曲精彩生辉。《张骞出使》的大胆运用,突破了以往艺术歌曲的模式,丰富了我国女中音声乐艺术作品的多样性,也提供了较好的声乐教材。
三、演唱创作
1.演唱风格。音乐的理解和正确的演唱风格是歌唱的灵魂。歌词内涵的理解、整体音乐的理解、声音的处理和内容的把握,成为演唱风格必备条件。对张骞精神的理解和音乐风格的理解,一定要准确融入演唱的情感之中,通过声音、肢体语言、神情展现以表达对张骞的敬畏之意。“一杯烈酒浇……乡音切切”。把带有西域风格韵律的演唱融入其中,表达出对家乡亲人的眷恋,并将情感恰到好处地溶于唱腔中。“心中火焰”的‘心中’在音乐的再度出现,唱腔上情绪的递进,表达更真切的情感,所以声音上要采用由弱到强再到渐弱的处理,这样由思念到渴望再到眷恋的情感,表达才算完整。“切切”的上滑音处理,既要唱出小滑音韵味又要唱出思念的迫切心情,声音上我采用了先弱后重的强处理,这样的歌唱表达应为最佳。因为这里唱出的歌是声、是情、是魂。
2.演唱气质。充分体现歌者对词、曲理解的程度。音乐风格把握准确,演唱气质也会随之升华。有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准确地把握全曲,把主题精神融于心中,歌唱时的表现就有了根基,神情丰满而有内涵,不空洞,有精气神。由内而外自然散发出来的表象,是歌者诠释作品并具有独自特点体现的重要环节,这样的声音会更有韵味和特色,演唱气质更富有魅力。
3.表演设计的合理性。准确的判定才会有合理的表演设计。它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规范中融入个人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表现。《张骞出使》在音乐上大气恢宏而委婉深情,在表演设计上就要符合音乐形象,行、神,步、表都要合理,不能随意,因为你要体现的是规定情景中的人物。把张骞精神置于心中,深情款款,真情展现,否则就会淡化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未来的信念,音乐也无法充分体现对张骞的歌颂。所以,把握音乐形象,展现音乐内涵可为表演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4.声音与表演的协调性。俗话说‘三分唱,七分演’,声音固然重要,但表演是声音更好表现的媒介,因此二者的协调尤为重要。我把演唱中声与表关系归纳为四句话:情在先,声在后。先落音,再收情。声不断,情不断。音不断,演不完。例如结束句“从头再越”‘再’音表现,从五次连降和低音到高音的跨越以及长音十三拍支持,从声音来讲,难度已经很大,表演的协调配合就更加重要,情绪从低起音到高音的张弛,把控到位,直到收声后情绪方可收回,以完成二者的统一,否则,情与声不能很好地协调,留有缺憾。
5.服装与演唱的融合性。服装的选定不可忽视,二者要完美融合,使观众赏心悦目,从而增加整体演唱的魅力。重大历史题材歌曲、流行歌曲和民族歌曲,演唱风格和表演方式有着较大差别,因此歌者服装的款式和色彩,也都不同。《张骞出使》在服饰选择上,短裙或轻薄服饰或是年代差距明显的,都不妥当;一是分量轻,二是不庄重,三是不合逻辑,与厚重的历史不融合。面料最好选择厚重感、垂感较好的,如带有古装元素的服装,会为歌曲演唱加分。
6.台风与表演的统一性。台风是体现歌者修养的标志。一名好的歌者在跨上舞台的第一步就已进入表演状态,给观众带来一种你要传达信息的愿望,表现出你对观众的友好与热情。音乐响起时,就要完全进入歌曲的情绪之中,并且要有始有终。间奏时不能游离在歌曲的表现之外,演唱的目的是表达一种精神、一种情绪,把鲜活的音乐形象带给观众,所以台风与表演一定要完美统一,是歌曲完整性必不可缺的因素之一。
总之,科学演唱是声乐作品的最好呈现。发声技巧、演唱处理、音乐形象塑造等,都不可或缺。只有细致、准确、完整地分析、理解、推敲作品,才能完美诠释作品。《张骞出使》近几年能得到国内外大众的喜爱和业内人士的首肯,实属难得。艺术无国界,我希望丝绸花语洒遍全球,张骞精神代代传扬,祝愿祖国强大,民族兴旺。
附注:
作者马俊萍,国家一级演员,女中音歌唱家,辽宁大学艺术学院声乐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省音协理事,中国歌剧协会会员。
歌曲演出经历:2018年于美国洛杉矶世界华人春晚“老家在中国”演唱此曲。2018年中国文联出版《中国当代50名著名歌唱家专辑——马俊萍CD专辑》,此曲为主打歌。
2018年加入辽宁艺术家、企业家联合会成立“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商务考察团演唱此曲。
2017年于辽宁沈阳“东三省文博会”开幕式演唱此曲。2017年于沈阳“保利救助贫困大学生慈善晚会”演唱此曲。2016年于上海、北京“中丹文化交流”晚会演唱此曲。
2016年于辽宁丹东“华夏万姓宗祠开祭大奠”晚会演唱此曲。
2016年于辽宁大学校庆演唱此曲。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艺术学院)
(本栏责任编辑刘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