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协税社火,农耕时代的最后狂欢

协税社火,农耕时代的最后狂欢

时间:2024-10-31 02:53:00

文|文则地图|李伟

社火在中国北方的陕西、山西和甘肃等地的民间广泛存在,作为一种春节庆典,参与其中的人们通常利用戏剧脸谱、道具和服装来扮演历史人物,并在巡街的过程中结合杂技来演绎古代经典故事,从而达到祈福和教化的作用。汉水上游的协税镇虽名不见经传,但每年元宵节开始,这个位于陕西南郑县城西边2公里的小镇都要上演一出兼具观赏与斗技的社火大戏,堪称全汉水流域最热闹的一项活动。三天时间内,前来观看演出的人数能达到10万,将近协税镇常住人口的5倍。在城市化加速前进的今天,协税社火像是汉水流域农耕文明的一种延续,它将古朴剧目与高跷技巧进行结合,为萧瑟的乡村带来了难得的乐趣与人气。正月十七,刚满60岁的下街人曹国庆在道具师的帮助下绑好高跷之后,从协税小学前面一个简易的装扮场地出发,绕着由上街和下街组成的口字形街道走完一圈之后回到原地。他演的是“高山上坟”这出戏,穷得叮当响的儿子带着母亲沿街乞讨,所以他穿着破烂的半袖衫,并一路蹦跳着与饰演母亲的演员互动。这段1000米的路程巡游了将近一个小时,几乎是所有剧目中占时最长的一部,一般只走动不表演的剧目只要十多分钟就能结束。从1973年开始学习走高跷之后,曹国庆成为协税镇每年演出的固定班底,由于身型较轻,经验丰富,在很多同年龄段的人都从一线表演中退下来之后,他的表演生涯还在继续。而他的高跷技艺也不只限于蹦跳,在常设剧目“张果老倒骑驴”中,他还是张果老的扮演者,需要踩着高跷往后走,这两项与两人绑三腿,以及高跷舞龙(舞者看不见前方道路)被认为是高跷表演中最难的绝活。他说,自己擅长前面三种表演,踩在高跷上,也从来不担心摔跤的问题,在40多年的表演中,他只因地面湿滑原因摔过三次跤,“只要没有高血压,我就能一直走下去”。协税镇社火协会会长周世富介绍,协税社火兴于唐宋,在明清时期已经盛行并流传至今。由于协税社火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民俗活动,其参与者与组织者跟曹国庆一样,全部都是协税镇当地人,忙时耕作或外出打工,春节回来后就为社火做准备,表演经验全是承袭自祖辈,通过口手相传和自我联系来获得表演技巧。

在城市化加速前进的今天,协税社火像是汉水流域农耕文明的一种延续,它将古朴剧目与高跷技巧进行结合,为萧瑟的乡村带来了难得的乐趣与人气。

周世富说,社火历史600多年,对于协税人来说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大家都尊重这个传统,所以尽管所有参与者都只能从表演中拿到很微薄的补助,但只要协会召集,团队就能组建起来。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协税社火文化广场上的请神仪式就是演出动员令,40分钟的祭奠仪式将四大灵官等神仙请下来之后,就能确保接下来三天社火活动的顺利进行。协税所有的表演方式都是传统的,周世富说,他喜欢那种原始的、土气的表演,排斥现代化的声光电效果。“就是要保存原汁原味的社火,如果把现在的技术弄进去,就不土不洋,没有历史价值。”社火传承人在表演中起着类似电视台编导的作用。上场演出的演员负责“走秀”,传承人则要全套都懂,不仅要会踩高跷,还要会装扮高跷、悬台,对历史剧目谙熟于心,并懂人物脸谱,识穿戴,那些善于使刀的人,决不能让他提一把长枪,否则就要闹笑话。一个社火会,至少要有三到四个传承人,才能玩得转。协税在古代交通便利,战国时期即是南郑与褒城的交界地带,并在后世形成地方有名的集镇,每逢赶集日,附近乡民聚集在这里进行买卖,非常热闹。据黄建民介绍,协税在唐朝时期还有一条“湖广街”,可以证明当时这里汇聚了不少外地商人。较为发达的经济条件创造了利于民俗表演的大环境。同时,协税在解放前还以规模宏大的东岳庙著称,当时镇子周边还有木佛寺、火神庙、管家山道观等13座庙宇,社火也慢慢从庙会的表演节目中脱胎出来,慢慢发展成为当地民间的代表民俗。目前协税社火由上街和下街两个社火会斗阵演出,以一个剧目为单位,你方唱罢我登台。这因袭自古时候的斗技传统,双方利用社火来挑衅和羞辱对方,在刺激对方还击的同时,也激励己方提高社火表演技艺来获得赞赏。当然,私底下两个社火会都是拜把子的好兄弟。在三天的表演中,双方不能出现重复剧目,这被当做是认怂的表现。每年的活动结束之后,两个社火会分别开总结会,围观群众也会选出表现较好的那一队,胜者虽然不能获得实质性的物质奖励,但接下来一整年都会面子上有光彩。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