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摄影会的各级月赛、每年举办的摄影沙龙和器材商或社团主办的公开摄影比赛,奖品奖金丰富,吸引不少摄影发烧友努力不懈地创作。他们拍摄的题材,多来自自身的生活环境,又或是假日里结伴到郊外取景和参与摄影会主办的各项活动等。综观当时的作品:有画意、小品、丰姿女像和街头巷尾的写实摄影。
这些作品,是摄影师们拿着相机游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及不同社区里,用镜头对准当时香港人的生活,以菲林定格记录下来,发挥着摄影的纪实功能。麦烽先生曾经说过:“我不是写实摄影家,因为不具备条件,我只是长期从事摄影出版工作的爱好者,或者是摄影艺术的鼓吹者吧。五十年代,曾与几位朋友拍摄街头巷尾。那是因为出身寒微,在社会下层中出入,意想反映他们的生活,动机是朴素不过的……我体会到,业余爱好者不容易走写实摄影的路,因受到时间的限制,没有机会去接触生活、走入生活。国际沙龙中有时见到的一些所谓写实作品,只是捕捉市井人物的表情或动作(以业余爱好者的时间来说,也只能如此了)。其实,这些画面与写实摄影还有很大的距离。至于香港六十年代流行一时的‘画意写实’,以线条或光影来衬托劳力者,只不过是以劳力者来替代美女,底子仍是画意的。因此我觉得,以摄影记者或是自由职业者的条件较为适合写实摄影,特别是没有家室之累的。”麦老的一番话,相信道出了当时很大部分业余摄影人的心态。
尽管如此,这批作品经过了五十多年岁月的洗礼,香港的社会面貌、生活环境、城市建设、各行各业,以及道路交通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沧海桑田,只有影像为那些昨日之景留下了不灭的印记,得以让今人重温半个世纪前不一样的香港。
—伍小仪(原为2015年大理国际摄影节展出的“香港60年代的写实风格”展览前言,代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