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河合隼雄
58岁时,我再次吹起了在学生时代因吹不好而放弃的长笛。学习某种技能真是不错,每次都能因学到新东西而感到开心。因为我从事心理治疗的工作,对人的生活方式高度关注,学习长笛时多能和人的生活方式及心理疗法关联起来。这样一“算”,感觉学到了两倍甚至三倍之多的知识。
長笛不同于钢琴,它一次只能发出一个音,因此只是吹单曲而已。吹到得意时,会被老师问“这里的和音怎么处理”。也就是说即便是吹单曲,如果不了解和音如何变化也是不行的。我总认为,无论知不知道和音变化,曲子本身都不会发生变化,实际却并非如此。随意地吹奏和用心地吹奏明显不同,老师一听就明白。
这时,没吹响的音反而很重要。细想一下,这在人际关系中是不是也很重要呢?人只有一张嘴,一下说不了太多话。比如,说“我很悲伤”时,如果把它想成曲子,同样一句“我很悲伤”下面就会有各种和音,这就大有异趣了。聆听没有被说出来的和音是不是也非常重要呢?我想,倾听无音之音的态度在深度理解他人方面是非常必要的。
我还在另一件“无音之音”的事情上被教导过。长笛是可以发出高音的乐器,可是想把高音吹得漂亮太难了。我一吹就成了所谓的“高亢”之音。这种时候尽管老师会提醒,但吹起高音时总感觉身体也在往上提,仿佛“浮了起来”,总是吹不好。
吹的声音升高时,身体的感觉应该是下沉到腹部下方的,必须将气息支撑起来才行。就是要由成不了音的低音来支撑高音的那种感觉。
这样吹起来真的很难。若到高音时连身体也不由自主地浮了起来,音色就会变坏。
练习时我想的是,人在一帆风顺处于上升趋势时很容易“飘起来”。无论升到多高,要想牢牢地支撑住自己,就必须伴随着产生某种下降的力量。要有某种存在于高位和低位之间的紧张感支撑着高位,并同时赋予它厚度。
人的幸福或许也与此相似。即便身处幸福的巅峰,倘若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深沉的悲伤来支撑,也终将化为浅薄。没有单纯的幸福存在。
当然,一般人只能听到长笛的高音。正如好的音色有着无音之音的支撑。幸福也一样,即便他人眼中只能看见幸福本身,要使其拥有厚度,也必须靠悲伤来支撑。
我想强调的是,幸福无论多么美好或看起来多么光彩夺目,只要缺少深沉的悲伤来支撑,也只能是漂浮之物。更重要的,是支撑幸福的那种悲伤。
(朵朵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共鸣的灵魂:河合隼雄谈幸福》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