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淑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创造了很多中国历史的记录。关于武则天的争论,不仅没有随着她的离世而终结,反而更趋激烈。谥号是古人的一种历史评价方式,据其平生德行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礼记正义》说:“谥者,列平生德行,而为作美号。”然谥号并非一定是美号,也不一定是恰如其分的称号,武则天的谥号就能给我们补充很多这方面的知识。
武则天篡夺唐朝建立了武周,虽然只有她一任皇帝,毕竟也是一代皇帝。好在武则天的继承人中宗、睿宗都是她的亲生儿子,出于最基本的孝道考虑,在拟定谥号的问题上并没有刻意为难她。然而,她最终获得的谥号也不是一帆风顺,《唐会要·皇后》中关于武则天的谥号记载如下:
十二月二十六日,崩于洛阳仙居殿,年八十一,谥曰大圣则天皇后,国子司业崔融为哀册文。二年五月二十八日,葬乾陵。唐隆元年七月七日,依旧为天后。景云元年十月十八日,改为大圣天后。延和元年六月十七日,又改为天后圣帝。八月五日,改为圣后。开元四年十二月,改为则天后。天宝八载六月十五日,追尊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的谥号,变来变去,看上去是简单的事实描述,实则背后隐藏着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可谓波诡云谲。历唐中宗、睿宗、玄宗三朝,武则天的谥号竟经过了七次拟定(即六次改定),次数之多令人瞠目,且非惯常所见的“加谥”,而是直截了当地“改谥”。时而加尊称,时而减谥字,或称皇帝,或称皇后,武则天的谥号如此难以敲定,除了武则天的自身情况复杂之外,后武则天时代的政治风云同样是复杂的要素。
一、去皇帝号
武则天谥号的首次议定是在神龙元年(705)十二月二十六日她崩逝之后。这一次谥号的拟定要点,在于武则天去皇帝号,改称皇后,至于具体称为“则天大圣皇后”,似乎是依照武则天生前的决定。《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称:“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
神龙政变发生后,中宗宣布李唐复辟,废除武周,但却给武则天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虽然此时称武则天为皇帝,已仅仅是一个尊号,然在中宗的即位赦文中,清楚地称呼了武则天的这个皇帝尊号。既然生前已经承认其皇帝号,为何死后又要去其帝号而称皇后呢?两《唐书》解释为武则天在遗制中要求如此。通过遗制中提到的“祔庙、归陵”等内容判断,武则天去帝号应该是出于死后与高宗合葬的考虑,武周时代已经结束,她不能以武周皇帝之名下葬,否则一个陵墓中埋着两个皇帝,对高宗也无法交代。
从另一个角度看,神龙元年末,正是中宗复位之后,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集团与发动神龙政变的“五王”集团政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武则天的身后事如何处理,对于武氏和朝廷都非常重要。人们还记得武周给李唐带来的损害,虽然后来武则天的称号由皇帝改为皇后,依然有人对武则天的定位表示反对,门下省给事中严善思就公开上书,反对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中宗需要在拥武和反武势力之间取得平衡,他宣布武则天为皇后,武家原来享受的皇帝待遇也自然随之取消。同时,中宗也否决了严善思的提议,促成武则天与唐高宗的顺利合葬。
神龙二年五月,武则天与高宗合葬。六月,神龙政变的主持者张柬之等“五王”被贬官外地,宣告政治失败,而对立的武三思一派取得优势。此时的唐中宗看起来完全站在武氏集团的立场上,武三思干政更加明显。神龙三年(707),武氏作为皇族享有的崇恩庙、昊陵、顺陵竟然再次恢复。朝廷中虽有反对意见,但没有力量阻挡中宗的决定。作为李唐皇帝的中宗,如今更细心地替武氏打算,他最动听的说辞便是母孝。
二、睿宗的反复
从后来的历史观察,中宗皇帝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过渡性。武周之后,武三思一派的优势是不可理解的,甚至可以说是怪诞的。神龙三年七月,太子重俊突然发动政变,杀死武三思等多人,虽然最后失败,但武氏亲族势力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这可以看作是李唐一派势力的不满与进攻。三年之后,中宗去世,这又引发了六月二十日的唐隆政变(710)。睿宗即皇帝位,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新政,其中的一项就是更改武则天的谥号。《旧唐书·睿宗本纪》云:
(秋七月)丙辰,则天大圣皇后依旧号为天后。追谥雍王贤为章怀太子,庶人重俊曰节愍太子。复敬晖、桓彦范、崔玄、张柬之、袁恕己、成王千里、李多祚等官爵。
为“五王”平反,再次让政权突出李唐特色。那么为什么要同时更改武则天的谥号呢?天后,原本是唐高宗时代的故事,唐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唐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不停地制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包括她自己的称号。垂拱时期称“圣母神皇”,后来称帝,加尊号为“圣神皇帝”。而睿宗即位后这个“依旧”的“天后”称号,恢复了武则天在高宗时代的称呼,意味着此时的唐朝更尊重唐高宗时期的传统,具有否定武则天成为皇太后以后所有行为的暗示。
无论是当时人还是后世史家,对于唐中宗的评价多有贬义,因为他虽然恢复了李唐,但一直不能与武周彻底划清界限。中宗对武则天的谥号,完全依照武则天的遗制,没有显示出重整山河的决心。睿宗即位,便为反武功臣“五王”平反,同时更改武则天的谥号,取消了武则天父母坟墓的陵号,还对武三思剖棺戮尸,可谓彻底与武周划清界线。睿宗此举,彰显出李唐恢复神器后应有的气象,与哥哥中宗的区别也立时分明起来。
但是,让已经去世的武则天使用生前称号既不符合礼制,也难圆融孝道。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天后”称号仅使用三个月之后,景云元年十月“乙未,追复天后尊号为大圣天后”。“大圣天后”,明确无误是对“天后”称呼的提升。相对而言,“天后”与“天皇”相对应,在高宗时代,“天后”称号不具有独立意义,它是一个附属性尊称,属于皇帝制度的一部分。对去世后的皇太后,如果需要表达敬意,仅仅采用生前的称号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在“则天大圣皇后”称号之后,使用“天后”一词的分量明显不足。加上“大圣”这一美称之后,更能显示作为儿子的睿宗对母亲的尊重。
然而“大圣天后”这一尊号,武则天还是没有享用太久。两年以后,睿宗延和元年(712)六月,武则天的谥号又一次改动。《旧唐书·睿宗本纪》记载:“六月乙卯,追尊则天皇后曰天后圣帝。”文中所谓的“则天皇后”采用的是《旧唐书》使用的称谓,在当时尚不存在。虽然仅仅是尊号,然“天后圣帝”的落脚点在“帝”,如同恢复了武则天的皇帝号。使用“天后圣帝”这个尊号,所有人都会想起,武则天曾经是称帝之人。此时武则天已经去世六七年,武氏势力也逐渐退出朝廷的政治核心,所以对武则天本人、对武家而言,此次谥号的改定并没有太大意义,那么当政的睿宗,为什么要进行如此更改呢?
当时的政治格局,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参考。唐隆政变后,李唐的皇位回到相王即睿宗李旦手中。这次政变,睿宗和妹妹太平公主都是重要的参与力量,而在政变第一线指挥的则是李隆基。政变成功之后,李隆基因功被立为太子,但睿宗似乎更信任太平公主,而对于太子李隆基,却不无提防。李隆基集团与太平公主集团的明争暗斗,很快就进入历史的视野。
景云二年(711),姚崇、宋向睿宗进言将诸王及太平公主别置他州以安东宫,睿宗以太平公主是唯一的妹妹为由拒绝。姚崇、宋的建议明显有针对太平的企图。不久,谣言四起,说即将发生“急兵”入宫之事。这是政变传言,针对的是太子,很可能来自太平势力。史书指出,这是太平公主计划倾覆太子。睿宗要平息这种舆论,命令太平公主前往蒲州安置,太子监国,似乎是太子占据优势。随后太平公主针对姚、宋发起反击,二人以离间姑、兄之名遭到贬斥,离开宰相之位。不久,京师禁卫军重组为北门四军,领将是李隆基亲信葛福顺等人。综合来看,这一阶段太子与太平公主的争夺可谓各有胜负。
此时,李隆基没有亲信担任宰相,在朝政的掌控上处于下风。同年五月,李隆基妥协,亲自请求太平公主回京师,睿宗批准。随后,睿宗下诏:“则天皇后父母坟仍旧为昊陵、顺陵,量置官属。”史书解释这是太平公主所请。六月,便有了为武则天更改尊号的诏令。
从睿宗的立场看,赋予武则天新的尊号,是在强调一种合法性的体系。李唐虽然经过武周而中断,但如今的李唐法统却从武周传递而来。武则天为武周皇帝的时候,睿宗为皇嗣,甚至还有让国故事。来自武则天的法统,在睿宗是第一层的传递,太子李隆基则必须等待第二层。血统上亲疏关系获得凸显,武周代唐的故事便已经不再重要。睿宗对母亲的谥号尊上加尊,或许也是在给太子进行孝道示范教育。同时,利用武则天的称号传达政治意图,不仅是睿宗一人的利益,也符合太平公主的利益,因为太平是武则天的亲女儿,在法统传承上,也属于第一层的传递。
武则天的谥号在睿宗时发生了三次变化,呈现出先抑后扬的态势。但背后,却是复杂的政治斗争。
三、玄宗的最终定名
公元712年,睿宗、太子李隆基、太平公主的角力又进入一个高潮。正月,改元太极,五月,改元延和。七月,太平公主转达江湖人士的预言,云天象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这是玄武门事变重演的信号,太平公主本想通过这个信号刺激皇帝采取严厉措施处置太子,没有想到的是,睿宗不希望悲剧发生,反而利用这个机会让太子成为新皇,自己则退为太上皇。
唐玄宗八月三日即位,八月五日就发出一道新的命令,《资治通鉴》的记载如下:“壬寅,上大圣天后尊号曰圣帝天后。”又过了两天,即八月七日,玄宗才宣布改元先天。对玄宗而言,武则天的称号问题,竟比改元还要急迫。武则天上一个称号“天后圣帝”享用不足两月,两个词汇颠倒,“圣帝天后”虽然也有一个“帝”字,但落脚点已然是“后”,武则天再次退回到皇后的级别。延和元年这两次谥号的变更,时间极近,含义相反,针锋相对的意味很突出。玄宗即位后,不希望太平公主利用武则天的称号、地位再做文章,恐怕正是此次改谥最明显的意图。
武则天的尊号或者谥号的最后确定,是在四年之后,这距离此前的更改,感觉上已经很久远。事实上,玄宗即位后,在先天二年七月又发动了一次政变,消灭了太平公主的势力,睿宗从此全面退出政治舞台,成了真正的太上皇,直至开元四年(716)六月崩逝。
睿宗去世后,武则天的谥号被再次更改,去“圣帝”为“则天皇后”。《旧唐书》如此记载:
开元四年,时太常卿姜皎复与礼官上表曰:臣闻敬宗尊祖,享德崇恩,必也正名,用光时宪,礼也。伏见太庙中则天皇后配高宗天皇大帝,题云“天后圣帝武氏”。……因除“圣帝”之字,直题云“则天皇后武氏”。
据《唐会要》,这次去帝号的讨论,是在睿宗下葬之后。把武则天称号中的“圣帝”取消,是四年前改谥“圣帝天后”的继续。对于玄宗而言,此时天下稳定,政治斗争告一段落,武则天称号一事,不再具有原来那样丰富的含义,所以几年都没有再触动此题。睿宗在世,玄宗也需要对睿宗表现出足够的敬意,不去触动武则天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睿宗的尊重。故而对武则天谥号的再次改定,也是在睿宗去世后才提出的。
武则天的谥号在开元四年被改为“则天皇后”,是武则天谥号最为简略的一次,连最初谥号中的“大圣”二字都未再次加回。这个遵循天道、恪法天命、不带溢美之色的谥号,也是玄宗不得不给予武则天的基本评价。这次更定,便成就了历史上的“武则天”三个字。
岁月悠悠,三十三年后,天宝八载(749),玄宗受朝臣所请,上尊号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在唐代进入全盛时期的玄宗,也不忘为自己的祖先加尊号以显荣耀:
闰(六)月丙寅,上亲谒太清宫,册圣祖玄元皇帝尊号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皆加“大圣皇帝”之字;太穆、文德、则天、和思、昭成皇后,皆加“顺圣皇后”之字。
这是一次典型的为先祖加谥的活动,也是唐朝帝后谥号的普遍情形。
这一次武则天谥号的改定,距离景云、先天那段汹涌的政治斗争已经很远,武则天不再是政治斗争的筹码,不再是敏感的话题,只是作为众多唐代皇后的一员,共同获得玄宗这位后继之君的加谥。武则天的谥号,在经历了多年政治斗争的流变之后,终于回归寻常礼仪规程之中,从此最终落成的“则天顺圣皇后”,汇入历史的洪流,成为武则天的永久尊号。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