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从《全唐诗》看唐代驿传制度

从《全唐诗》看唐代驿传制度

时间:2024-11-08 11:18:19

驿传制度是我国古代以“传命”为主旨,融通信、交通、馆舍三位于一体的命令上传下达机制,它伴随着国家政治及交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完善。从最初甲骨文中关于军情传递的记载,战国时期亭障、亭侯的设置,至秦汉邮驿传递公务文书,驿传制度逐渐发展完整。无论是邮传机构的设置,交通工具的使用,文书物资的传递,还是人事的安排,资产、经费的经办与管理,都相当严格,有章可循。唐代对其取长补短,形成更为严密和完善的驿传制度,树立起新的制度典范,对唐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关于古代驿传制度的研究大都从制度本身入手,分析其管理体系与传递机制,例如黄才庚《唐朝文书驿传制度初探》,曹红《明代公文邮驿制度研究》,艾英《浅析清代公文邮驿制度》。唐代文学发展繁盛,一部分学者从文学角度基于古诗研究唐朝馆驿,尤其侧重于唐代驿传与馆驿诗的相互作用,例如吴淑玲《唐代驿传与唐诗发展之关系》,李德辉《唐宋时期馆驿制度及其与文学之关系研究》。本文试图以《全唐诗》为研究范围,从中探析唐代驿传制度的内容与特点,并进而阐述其影响。

一《全唐诗》中驿传制度相关记载的发掘

唐王朝国家统一,封建制度不断完善;疆域辽阔,各地道路畅通,用于命令等信息传递的驿站随之而增多。对文人而言,“致君尧舜”便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的理想。经过数载的寒窗苦读,他们或出行游学,或进京赶考,或从军边塞,为抱负、为功名几度贬谪升迁,“出行”成为他们一生的重要内容。奔走征途,也就与驿站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唐代出现了大量与“驿”有关的诗歌。《全唐诗》收录唐代2529位诗人的诗作42863篇,广泛而深刻地记载并反映着唐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生活。笔者使用“全唐诗库检索系统”(http://www3.zzu.edu.cn/qts/),分别以“驿”“传”“邮”“递”为关键词,对《全唐诗》的题目和内容进行检索,得到如下数据:题目中包含“驿”的有271处,内容中包含“驿”的有486处,题目中包含“传”的有77处,内容中包含“传”的有1881处,题目中包含“邮”的有13处,内容中包含“邮”的有65处,题目中包含“递”的有4处,内容中包含“递”的有326处。系统检索只是对信息简单的汇总,其中会存有一部分无关数据,例如,“传”字多音,可读chuán或zhuàn,此处我们需要统计的是前者,但是系统统计同时也包含了后者,因此会造成数据扩大;同时,一些与驿传相关、但诗歌无论是在题目还是内容中都不包含这四个关键字的信息未能全部统计。但我们可以看出,《全唐诗》中有大量与驿传相关的作品。通过对诗文的解读,可以从中探析唐代驿传制度的相关内容与特点。

二从《全唐诗》看驿传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1.驿传机构:候馆同鱼鳞

唐王朝东到大海,西起巴尔喀什湖,东北至黑龙江川北外兴安岭,南及南海,“东西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宽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旧唐书》卷三八)。统治者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现有效统治,在中央统一管辖之下建立了各级地方政权及各级交通组织,与此相适应,形成了较完整的文书驿传网(见图1,李萍、赵林《从唐代诗文看唐代驿馆建设》,《规划师》,2006年第3期)。

从图中可以看出驿路沿线驿馆设置的密集程度。较之于前代,唐代驿馆的数量有了较大的扩充,《唐六典》卷五载,唐代驿站“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二百六十所水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陆驿,八十六所水陆相兼”(《唐六典》卷五)。韩愈在《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中写道:“四海日富庶,道途隘蹄轮。府西三百里,候馆同鱼鳞。”用“鱼鳞”来形容唐代驿站的数目繁多,可谓确切而形象。此外,从王周《路次覆盆驿》“曾上青泥蜀道难,架空成路入云寒。如何却向巴东去,三十六盘云外盘”中可以知道,唐代在最为偏远的地区也设置有驿道和驿站。就诗中所提到的驿站驿馆名称而言,我们很容易发现唐代关于水驿、陆驿、水陆兼办驿的驿传设置。例如,韩琮的《题商山店》,商山驿是为陆驿;王建的《汴路水驿》提到的是为水驿;而武元衡《题嘉陵驿》写道:“悠悠风旆绕山川,山驿空濛雨似烟。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上更青天。”可以看出,嘉陵驿属于水陆兼办驿。

地域广、数量多、种类全的驿传机构设置确保了中央与地方各级组织的联系,对巩固唐朝的封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2.驿使生活:辛苦日多乐日少

唐朝驿传在中央属兵部驾部郎中。驾部有郎中一员,从五品;员外郎一员,从六品;主事三人,从九品;令史十人,书令史三十人,掌固四人。郎中、员外郎的任务是“掌邦国舆辇、车乘传驿、厩牧、官私马牛杂畜簿籍,辨其出入,司其名数”(《旧唐书》卷四三)。凡乘驿者,皆持驿券而行。朝廷每发驿遣使,则以侍中“给其传符,以通天下之信”(《唐六典》卷八)。地方管理方面,全国分设十道,各道节度使设有“馆驿巡官”四人,专门负责驿传事务。各道所属诸州,设兵曹、司兵,其任务为“掌武官选举、兵甲器仗、门户管钥、烽侯驿传之事”(《旧唐书》卷四四)。各县由县令等管理邮驿事务(参黄才庚《唐朝文书驿传制度初探》,《档案学通讯》1987年第2期)。

唐代主要驿路图不少唐代诗人初仕阶段都曾担任县级职官,主持驿传,并留诗以纪。例如,白居易在昭应县主管两驿,曾作诗云:“邮传拥两驿,簿书堆六曹。”(《权摄昭应早秋书事寄元拾遗兼呈李司录》)我们可以通过诗人所写关于驿的种种词句,去了解与理解唐代的驿传管理与驿使生活。

“云别青山马踏尘,负才难觅作闲人。莫言馆驿无公事,诗酒能消一半春。”(赵嘏《赠馆驿刘巡官》)诗中看来,驿中生活十分清闲,甚至可谓百无聊赖。但这只是对于驿长而言,下层驿使的工作与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驿使的职责主要有三:一是迎接使客;二是管理驿厅,安顿食宿;三是传送文书。其中最为艰辛的必是舟车劳苦传送文书。蒋吉的《大庚驿有怀》中,“一囊书重百馀斤,邮吏宁知去计贫”,几字道尽驿使工作之艰辛;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描述更为细致:“……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而王建《水夫谣》则描写了水驿水夫的生活:“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渺渺。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夜寒衣湿批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出。”驿夫如海鸟一般在江中生活,风里来雨里去,就算冰天雪地,手脚冻裂,依旧要忍痛撑船过江。

驿使之艰辛更是受到一些谪迁文人的同情。皇甫冉在《送康判官往新安赋得江路西南永》(一作刘长卿诗)中写道:“不向新安去,那知江路长。猿声比庐霍,水色胜潇湘。驿树收残雨,渔家带夕阳。何须愁旅泊,使者有辉光。”还有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驿骑明朝宿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感同身受才能切实体会驿使的艰辛与不易,才能于同情之中对驿使肃然起敬。

3.驿传效率:驿骑如星流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将驿骑行速之快比作流星划过天际,极言驿传效率之高。关于文书驿传速度的规定,《唐六典》卷三记载:“陆行之程,马日七十里,走步及驴五十里,车三十里。舟之重者,泝河日三十里,江四十里,馀水四十五里;空舟,泝河四十里,江五十里,馀水六十里;沿流之舟则轻重同制。”对于皇帝的重要命令,则“救书日行五百里”(顾炎武《日知录》),递送更为迅速。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载,唐太宗贞观十八年“焉耆贰于西突厥……辛卯,上谓侍臣曰:‘孝恪近奏称八月十一日往击焉耆,二十日应至,必以二十二日破之。朕计其道里,使者今日至矣!’言未毕,驿骑至。”唐代,焉耆国远在京师长安西四千三百里,日夜兼程,飞驰奏事,竟可在“计其道里,使者今日至”的规定时间准确抵达(参吴淑玲《唐代驿传苛剥百姓之考察》,《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由此可窥一斑。

“早风吹土满长衢,驿骑星轺尽疾驱。共笑篮舁亦称使,日驰一驿向东都。”(白居易《奉使途中戏赠张常侍》)唐代驿传准确、及时、高效,为政令、军情的上传下达提供了坚实保障。

4.驿传衰落:古驿成幽境

唐代驿传随国势变化而兴衰。中晚唐邮驿普遍衰落,许多曾经盛极一时的大驿站都已荒芜。这一时期,诗作中“荒”“孤”“枯”“乱”“萧条”等意象字词明显增多。张玭《经荒驿》:“古驿成幽境,云萝隔四邻。夜灯移宿鸟,秋雨禁行人。废巷荆丛合,荒庭虎迹新。昔年经此地,终日是红尘。”张耒《至安化驿先寄淮阳故人》:“萧条安化驿,倦客思悠哉。积水连天阔,青山送客来。疏篱风卷叶,败屋雨生苔。寄语淮阳旧,人今放逐回。”以及刘禹锡的《杂曲歌辞·宜城歌》:“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都直观地反映出中晚唐驿馆衰败的荒凉景象。

《通典》卷三三记载:“凡天下水陆驿一千五百八十七”;《玉海》卷一八、卷一七二前后三次引《理道要诀》:“唐有‘驿千三百八十八’。”馆驿数量由盛唐记载的1639所减至1587所,又减至1388所,可以看出,盛唐至中唐不仅馆驿数量呈现递减的趋势,且递减幅度也大大加大。

三从《全唐诗》看唐代驿传制度的影响

1.递送物件往来,巩固中央集权

“驿骑来千里,天书下九衢。因教罢飞檄,便许到皇都。”(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传递文书是驿传最重要的任务。岑参的《北廷西郊侯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写道:“驿马从西来,双节夹路驰。喜鹊捧金印,蛟龙盘画旗。”驿使在途中奔驰,为封大夫捧来金印。还有严维也曾“掩扉常自静,驿吏忽传呼”(《酬耿拾遗题赠》)。

有时,驿使也会传递往来信件。“清晨候吏把书来,十载离忧得暂开”(《使回枉唐州崔司马书兼寄四韵因和》)是杜牧收到友人来信时的激动心情;“为向两州邮吏道,莫辞来去递诗筒”(《醉封诗筒寄微之》)则记录了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的书信往来;“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边愁》)是崔湜客居他乡凭书传讯的无奈;“乡关若有东流信,遣送扬州近驿桥”(《逢归信偶寄》)是李益对书信的企盼,更是他对亲人的牵挂和对家乡的思念。

除此之外,驿使还会递送一些物品,作为边塞战士与家人沟通的桥梁。如李白在《子夜吴歌·冬歌》所写:“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驿使明天就要出发了,女子不顾“素手抽针冷”,连夜“絮征袍”,她们渴望驿使带着她们对征夫无尽的思念快马加鞭。“日昨山西逢驿使,殷勤南北送征衣。”(韦应物《突厥三台》)一件冬衣,维系着一家人的冷暖;驿骑传递去的正是战士抵御风寒的勇气和信念。

唐王朝通过完善的驿传体系传递公文、书信、军用物资等,增进中央与边疆的沟通,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强化中央的控制;同时驿站与驿骑作为其间的桥梁与纽带,在传递物件的同时,还传递着唐王朝博大的人文关怀,这成为唐王朝盛世局面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2.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友好交流

唐王朝疆域辽阔,驿路是沟通各地的桥梁,驿站便是各地沟通的节点。尤其对于偏远地区,驿传一方面加强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是唐王朝与邻国或其他民族友好往来的直接通道。

李郢在《茶山贡焙歌》中描写了驿骑传送茶山贡焙的情形:“使君爱客情无已,客在金台价无比。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研膏架动轰如雷,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吾君可谓纳谏君。”驿骑传送茶山贡焙,也是地方和中央沟通的一种方式。

唐代驿传制度极大地加强了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及其他国家的交流。例如,回纥是与唐王朝关系较为密切的少数民族,贞观二十一年曾开辟“参天可汗路”(李玉峰《唐代邮驿与信息传递》,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以便利唐王朝与回纥的使节往来。回纥的马匹牛羊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地区,相对应地,中原地区的铁器及生活必需品也往来于回纥。此外,发达的海上驿传体系为唐王朝的对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新罗、日本等地的使者纷纷前来,学习唐王朝先进的文化,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唐王朝的对外交流达到高潮。

唐代驿传在巩固唐王朝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中外友好交流,为中央奠定了稳定的外交关系,同时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力。

3.促进信息交换,传播唐朝文化

邮驿是人员往来聚散地,人本身携带着大量信息,邮驿也就可以视作一个小型的信息集散地。驿道所形成的驿传网络可谓一张覆盖全国的信息网,从政治、军事信息,到各地甚至边疆域外的风土人情、灾异变化,都涵盖其中。这类信息的集聚一方面因为驿站承担着馆舍的功能,不仅为各级官员赴任、出巡提供留宿,而且允许各类民间百姓如僧侣、商人等入住。另一方面,驿使也常带来驿路沿途各地的消息。如崔颖的《渭城少年行》中所写:“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早来。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念此使人归更早,三月便达长安道。”因而各类信息通过驿站或驿传得到集聚和交换。

驿站为文人迁客等提供食宿,更触发了他们的诗情与诗思。或出行游学,或进京赶考,或从军边塞,在行走旅宿途中,他们送别亲友或思乡念远,他们无奈当下或憧憬未来,他们怀古伤今或偶有小感,稍一触发便成诗作。有人写驿中所见景致:“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有人在驿站送别友人:“勿言临都五六里,扶病出城相送来。莫道长安一步地,马头西去几时回。与君后会知何处,为我今朝尽一杯。”(白居易《临都驿送崔十八》)有人失意郁结于心:“一星残烛照离堂,失计游心归渺茫。不自寻思无道路,为谁辛苦竞时光。九衢春色休回首,半夜溪声正梦乡。却羡去年买山侣,月斜渔艇倚潇湘。”(罗邺《春夜赤水驿旅怀》)也有人只是过路题驿留名:“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一幅幅诗篇在这里完成,也由这里向外传播。“日暮心无憀,吏役正营营。忽惊芳信至,复与新诗并。”(白居易《祗役骆口驿喜萧侍御书至兼睹新诗吟讽通宵因寄八韵》)驿传是诗文传播与保存的重要途径。

信息的交流是文化的交流,诗文的产生是文化的产生,一方面驿传大大便利了文化的传播、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全唐诗》中大量经典诗篇通过驿站得以保留,诸多文人通过驿传而名扬万里。驿传制度的存在丰富了唐诗的发展,也成为唐朝文化传承千年的重要载体。

综上所述,笔者以《全唐诗》中关于“驿传”的部分诗文为研究范围进行检索与探析,发现唐代驿传机构数量多、驿使工作苦、驿传效率高的特点。中晚唐时期国家政治混乱、边疆政局动荡,虽然驿传制度逐渐走向衰落,但它仍然对唐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驿传制度下,唐王朝通过递送物件往来,维系中央的统一管理,巩固中央集权;边远地区驿站对使者和客人的接待,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中外友好交流;驿站作为小型的人员集散地,可促进社会信息交换和文化交流,丰富唐诗发展,在此基础上,驿传制度进一步推动了唐文化的纵横传播。

《全唐诗》诗文众多,笔者只能从一部分诗文中简单地探析唐代驿传制度的特点。其中关于驿传制度其他方面的记载无疑是一块巨大宝藏,有待文学、历史学、档案学与情报学等学术领域的共同发掘探究。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