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唯淡唯和得其养

唯淡唯和得其养

时间:2024-11-06 07:42:29

梁漱溟(邓伟摄)梁家的家风是“宽放”,全然信任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不贪

祖父一直对我们讲,人不能贪。

“不贪”是很高的要求。比如我堂哥钦东通宵夜读,按理说读书是好事,但祖父说,这也是不可取的,也是“贪”。祖父自己吃得非常清淡,每餐七分饱。有一次,祖父一个人带4个孩子出去玩,当时我最小,只有4岁,最长的11岁。下馆子吃饭,祖父给我们4个孩子总共就要了二两米饭。他认为,小孩得病都是吃饱了撑的。七分饱,吃得慢,有节制才好。美食当前,同样“不贪”。

枕着梁启超丛书睡觉

在孙辈之中,祖父给我题的字最多。有录自诸葛亮的,有取自《易经》的,有出自《孟子》的,可我最喜爱的是这句话:“我愿你成为有思想且又本着自家思想而行动的人。”这句话出自祖父自己的著作《中国文化要义》,这句话也正是祖父一生的真实写照。

祖父幼时受他父亲梁济影响很深。此外还有两个人对他影响很大,一个是他父亲的结拜兄弟彭翼仲,他是清末著名的爱国报人、中国新闻出版界的先驱;另一个是梁启超先生。彼时梁启超已经流亡日本,但他的丛书合订本从海外流入。祖父非常喜欢读,买了有五六百万字之巨,爱不释手,每晚都枕着梁启超的丛书睡觉。

祖父是在顺天中学堂读的中学,那所学校也有洋讲师。可以说,20岁之前,祖父没有接触过“四书五经”。但祖父说,从十四五岁起,他就开始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另一个就是中国社会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贯穿了祖父的一生。

宽放

祖父对孩子的教育,我想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宽放。他从不强加干涉孙辈的决定,而是让我们自己去看,自己选择。

我从小和祖父在一起生活。祖父一直吃素,所以口味非常清淡,而我老是嫌味道太淡,往菜里倒酱油。祖父当时看着我,没说什么。直到有一天,他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本上海某家出版社出的书,书还折了角。祖父翻到折角的地方给我看,在那一页他还用红铅笔将题目勾勒出来,标题我至今都记得:《吃盐过多等于慢性自杀》。

他不仅对我如此,对父亲也是如此。据说我父亲在读小学时,考过人生唯一的一次不及格。成绩单寄到家里后,祖父看了看,一个字都没说,就把成绩单交还给父亲。我父亲就知道,这是他自己的事。之后,父亲好好复习补考,考了很高的分数,而那一门后来竟成为父亲学得最好的一门。父亲也从此再没有考过不及格。

“主动瞎撞”,这是祖父描述曾祖父放任他的原话,提倡让人在试错中成长。对我、我父亲、我叔叔,祖父从来不强求,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父亲考了好几所大学,不想上了就换一所,祖父也从没说过什么。

你喜欢就好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的迪斯科传到中国,它强烈的节奏、自由奔放的舞姿,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我也不例外,花了10元钱报了一个学习班。当时10元是很贵的,我出了血本。记得一个夏日的午后,我来到祖父家。祖父午休过后,正在客厅里踱步。我放下书包,来到祖父面前,给他演练我新学的迪斯科。我伸臂蹬腿,左摇右摆,臀部剧烈扭动。

舞毕,我便问祖父:“爷爷,喜欢吗?”其实我内心知道,祖父对我们这些小孩的玩意儿不会感兴趣,但我还是想从他口中知道他对我们年轻人行为的看法。那个场景我至今仍记得很清楚。祖父戴着瓜皮帽,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他用左手扶了一下眼镜,对我莞尔一笑,说了句“你喜欢就好”,随后踱步而去。

祖父的回答令我很意外。因为在那个年代,与我父辈、祖辈年纪相近的大人,对我们年轻人喜欢这种舞蹈颇多非议,无法接受甚至厌恶,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而当时,祖父已经93岁了,却依然很开明。他懂得,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即使不理解、看不懂,也要互相尊重。

有一回,祖父买了一本小册子。他把书皮包好,在封面写上书名“青春期卫生”,拿来给我哥哥、堂哥读。祖父很细心,特地在书里写了一张小纸条:“此书可先粗看一遍,再细读之,粗看和细读均不妨从自己的注意上选择,不必挨次序读。随着遍数增加,慢慢就通畅了。”祖父还特别注明,先给我哥读,堂哥后读。这是他教育孩子的体贴之处。

一生很少生气

祖父是在我24岁时去世的。在我和他相处的过程中,我从未见过他生气或发脾气。有人问我,梁漱溟活到如此高龄,有什么长寿秘诀。我觉得和祖父自身的修养有关,其中不生气这一点很重要。

比如“文革”时,家里梁启超、蔡元培的信,齐白石的画等,或被充公,或被付之一炬,面对这些,祖父从不动怒。我曾充满好奇地问祖父:“爷爷,当时您生气吗?”祖父回答:“不生气。”如此简单,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我立刻追问:“为什么?”祖父略带笑意地答道:“他们都只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跟他们生什么气呀。”寥寥数语,显示出祖父在面对人生坎坷时,态度是如此平和宽容。他把所学的道理真正融化在自己的生命里,不迁怒、不贰过,真心宽恕这些孩子。“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这就是他的人生理念。

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1988年5月,祖父临终前一个月,一位记者采访他,问他对青年有什么嘱托。祖父说:“要注意中国的传统文化,要顺应世界潮流。”

对于生死,祖父看得很明白。他去世前几天曾亲口和我父亲说道:“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他认为自己寿数已尽,别无所求,只愿平静地接受。“我很累,我要休息”,这句话是祖父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

祖父晚年时曾对我说,他不是一个甘于坐而论道的人,他需要行动。他谈道:“不要称我为思想家、哲学家,就说我是一个本着自家思想而行动的人就好了。”祖父后来放弃北大教职,就是为了改造中国教育。他最终落脚山东做乡村建设,是因为他认为中国文化最基层的东西还在乡村,需要靠对乡村的改造来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祖父一直是位教育实践者,用他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我们这些后辈。

(楠溪摘自南海出版公司《历史不规矩》一书)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