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别给人生匆匆设限

别给人生匆匆设限

时间:2024-11-05 01:59:30

2016年我大学本科毕业,那一年临近毕业之际,就业压力困扰着很多人,周围的同学都在匆忙的去找工作,我也愈发感到焦虑。

那时候由于我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特长、喜好和职业规划等认识不足,所以匆匆签下了一家中式餐饮公司。顶着实习经理的光环,且曾被“暗示”将尽快给我转为上海核心商圈的一家店的副经理。但我对自己的选择还是迷糊不清的,完全是薪资、待遇和招聘时间节点赶上了,我才选择这个公司。

餐饮行业的工作繁重而快捷。作为预备餐厅经理,我要学的东西有很多。比如,你必须从最基础的餐点制作、收银、盘点、进货控制、开铺和打烊等学起,然后是人员排班、区域间店铺的协作、顾客关系维护等方面的内容,往后还有成本控制、营收计划以及区域管理等需要学习。

因为我之前对这一行业几乎没有认识,刚开始的时候屡屡碰壁,在工作上遇到了很多麻烦,还有遇人不淑。比如,把饭蒸糊了,忘记/放错配料,操作收银失误等等。而问题的关键是,公司招了很多大学生,但是每家店只有一个,其它几乎都是兼职员工,他们往往身兼多个工作。仅有的2个管理人员,都是从普通员工做起来的,他们不是大学生,没有什么学历,往往对一进来就成为“实习经理”且坐上管理岗位的大学生充满不屑,有时候甚至是敌意,如对我的失误,他们缺乏容忍。而很多生产性的知识,他们往往更不会主动告诉我,当我错了,先是责备我,然后是简单的指导我。他们会认为大学生什么都懂,学得很快,所以得不到他们很好的指导。不仅如此,还会给我使各种绊子,让你难堪。而我之前的专业优势,几乎没有施展的余地。

学了一天“新知识”的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往住处,洗漱完已经是夜深人静。躺在床上,我不断思考自己的工作: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我喜欢与文字打交道,和一群志同道合、学识相当的人一同探讨一个文案,策划一个营销事件,这才是我内心所向往的。

后来放弃工作,选择读研,并且在很多地方实习、兼职、游学。在自己格局和认知的增长中,我才开始明白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自己能力的特长是什么?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也许读研的意义和价值之一或许在于它能够让你有一段时间去思考:你是谁?你自己能够做什么?适合做什么?

所以,我慢慢也理解了那些在毕业后选择gapyear的人,他们不被三方协议所困扰;他们不急于向身边的人证明自己的大学没有白读;他们不给人生匆匆做决定。而是留一段很长的去思考,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讲一个故事吧。我认识一个比较好的一本学校年长几级的研究生同学。我读研一那年,他正好毕业留校,主要做学校国际教育方面的行政工作,负责学校境外孔子学院支教老师的选拔。工作很是轻松,也几乎没有什么挑战,无非是重复的干着下发通知,审核材料的工作。最初选择留校,也是因为他当时正在国外,错过了春招和秋招,而学校催着三方协议,所以干脆联系导师留校。坚持一年多后,他始终觉得这份工作缺乏干劲,也得不到更大的锻炼,便开始寻觅在市场上的工作。

可他面试了很多短平快的行业,如市场营销、金融、房产中介等,都对他的高校履历不甚满意,有的HR直接问他:“在高校两年你做过什么值得骄傲的项目或工作?”一时语塞。当然也有少数他不是很中意的公司打算签约。

在象牙塔里呆久了,对市场的反映会趋弱,职场规则与高校之间还是很难衔接的,高校工作和职场工作也是有很大差异的。面对就业市场的“反馈”,他很后悔当初自己匆忙的选择。

忆眉说:“在我们还没有理清身上的纹理的时候,就要为普世的价值观去奔走。”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很多年轻人的迷茫、焦虑、担忧和不确定性的根源吧!例如,我们要在尚未明晰自己的阶段去选择自己的婚姻、职业、教育等等。所以,我们很多人也会经历一个价值观从建构到瓦解的过程。

在上海偶然看到一个老师在课上分析一个术语时突然停下来,对着新生说:“同学们,你们刚进入大学,对接触到的一些内容可能会产生疑问,比如我是否该记住这个概念的演变历程?是否应该背诵它?去它的背诵!去它的记住!去它的期末考试!你们只需要跟着我的思路来过一遍即可,不需要记住,不需要背诵,照着我的思路去理解,这样就可以了。”

这像极了多年前看过的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字与画》中女主角的那句:“去他们的吧!别管他们,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成长、学习和创作。作品才是我们最好的一面。”

去他们的吧!别管他们,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成长、学习和创作。作品才是我们最好的一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