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葡萄东游记

葡萄东游记

时间:2024-11-05 01:53:28

清代鼻烟壶,葡萄藤纹样毛铭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英国伦敦大学艺术考古博士

谁,把葡萄带到了中国?张骞高举使节、骑马西行离开长安城时,压根没有料想:他和使团走过的路,后来拥有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名字:丝绸之路。他更没想到,自己会变成被后世中国人追慕的偶像。没错!今天但凡有人提到丝绸之路,几乎百分之百无法绕过“张骞”这个名字。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形容:张骞就是丝路的第一代言人。从来没出过远门的张骞,出关中、过河西、走戈壁、越天山,一次说走就走的“去看看”,为方兴未艾的汉帝国,打开了“那么大的世界”。史书并没有描述张骞的相貌,后世关于他的画像、雕塑、扮演者,都是面目英俊、形象魁梧。因为外交成就突出,文人和人民群众趁热打铁,把因道路畅通而带来的文明传播成果,附加到英雄张骞的身上,比如:舶来的葡萄。明代中医药学大咖李时珍总结,张骞至少带来了红花、胡麻、蚕豆、大蒜、胡荽、苜蓿、胡瓜、石榴、胡桃、葡萄等十种异域植物。事实证明,这不过是“英雄光环”的加持!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班固的《汉书》,都提到了异域的葡萄(蒲桃)、苜蓿、石榴,但都没有明确如何传入。张骞第一次出使大夏,被匈奴扣留十多年,仓促的旅途中,几乎没有机会将异域植物或种子带回。第二次出使乌孙行程顺利,但只带回了马匹数十匹。《史记》《汉书》提到葡萄种植,已经是张骞死后好几年的事情了。但是,东汉有位文艺青年王逸,信誓旦旦地认为,张骞将葡萄带入了汉地:“张骞周流绝域,始得大蒜、葡萄、苜蓿。”(贾思勰《齐民要术》之《种蒜第二十九》转引自王逸集)文学家的这一说法,不想后来被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北魏农学家贾思勰以及唐宋诸多文史家们转引,李时珍最终毫不犹豫地采信前辈说法,将葡萄的传入,归入张骞名下。当然,张骞的伟大不会因为不是葡萄的引进者而被贬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他和同伴的努力凿空,中国人吃到正宗的葡萄,一定会推迟许多年。葡萄东传温柔而惊人的远征葡萄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记载,最初为“蒲陶”,后来又有“蒲桃”“蒲萄”“葡萄”等写法——语言学家,从其发音解读为古波斯语的音译,也有学者考证来自古希腊语。是谁,最早将野生葡萄培养驯化为我们最熟悉的葡萄呢?具体年代、地点无法确知,但我们可以肯定:葡萄,对于中国来说,是彻底的舶来品。从地理环境和现有确切物证、资料来看,Vitisvinifera——葡萄的故里,应该在地中海沿岸——中国人熟悉的葡萄往事,跟汉武帝时期的开拓有关。不过,葡萄从西向东的旅行,早在古埃及、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比汉武帝西拓更早、促进东西方深入交流的行动,是马其顿君主亚历山大的东征。公元前329年到前323年,年轻的亚历山大向东方远征,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帝国:西起希腊马其顿,东至印度河流域,南临非洲尼罗河第一瀑布,北界欧洲多瑙河与中亚锡尔河,真正打通了从爱琴海到帕米尔高原的通道。帝国如昙花一现,但亚欧大陆各地历史上首次进行彼此交流。在交通开拓史上,它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通西域,且时间早了200多年。相比狼烟血腥的刀剑,葡萄的蔓延温柔无声,但这长长的藤蔓,作为开疆拓土的衍生物,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气候,都会留下自己的后代。中国汉代的葡萄,并非直接来自地中海沿岸,而是从曾经被希腊化影响的古波斯、中亚地区“中转”而来。葡萄的“东征”,如此温柔,却如此能量惊人!相比直接食用,葡萄一路征服各国人民的,是它酿出的琼浆玉液——葡萄酒。“玉碗盛来琥珀光”、“葡萄美酒夜光杯”,葡萄酒的光影,映照着古埃及、古希腊、古波斯、古罗马的镜像,也流出了盛世的汉唐荣光。亚历山大港、罗马、君士坦丁堡、巴格达、撒马尔罕、吐鲁番、敦煌、长安、洛阳、金陵,一路都是葡萄藤的蔓延,和葡萄酒的清香。唐人吟唱:“石榴酒,葡萄浆,兰桂芳,茱萸香。”丝绸之路,不也是葡萄之路吗?从象义上说,葡萄藤更是堪称丝路的代言者:葡萄藤就像东西绵长的道路,枝杈就是道路的支线,花、果,则是一座座辉煌的城市、镇子、村落。最绚烂的古文明,写在人类的史书中,也藏在一根又一根葡萄藤里。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人神狂欢葡萄的培养历史可上溯至7000多年前:它的藤蔓沿着亚欧大陆的温带延伸,无声地完成了任何帝王都做不到的远征和旅行。穿越7000多年岁月,让文明的初声与今人完成对话。确切的实物资料表明:葡萄的香甜,弥漫着北非的古埃及。葡萄栽培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古埃及第四王朝的象形文字中,已有葡萄和酿造的形象。新王国底比斯墓室壁画(碳14测定为年代为公元前1400年左右)《葡萄盛宴与女贵族》中,葡萄与尼罗河苇丛中打来的野鸭一起成了席上的珍馐。古希腊人把葡萄从埃及引入欧洲,并举行一年一度的酒神节。夏日的爱琴海边,海风绕着白衣少女的脚踝,纤足踏上清凉的大理石神庙。葡萄丰收的季节,酒神狄奥尼索斯引领人们纵酒狂欢,诗歌和悲剧滥觞于繁荫的葡萄藤下。女先知点燃圣火,游吟艺人拨响竖琴,歌剧班在芦笛声中轻声合唱,人们头戴长春藤冠,身穿兽皮,手拿神杖,抬着巨大葡萄酒瓮游行。可以想象,古希腊萨摩斯的美酒,曾令女诗人萨福的香腮酡红,也曾令荷马慷慨泪下,还曾助菲底亚斯完成雕塑,而跟中国墨子同时代的苏格拉底,则微笑着饮尽一杯毒酒,从容就死。葡萄酒轻盈泡沫里,苏格拉底是否看到了他的希腊梦——雅典牢固的民主与城池?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希腊神话中的植物神和酒神,大神宙斯之子。传说,他曾向古希腊人传授种植葡萄和酿酒的知识,并从地下引出葡萄酒泉。传说中他曾登上一条海盗船,被海盗们钉上铐镣,准备当奴隶卖掉,但是铐镣却自行脱落,从船帆上垂下了葡萄藤。狄奥尼索斯常在手中拿一枝茴香枝,杖上缠绕着长春藤(ivy),杖的顶端缀着松球,希腊特称这种神杖为Thyrsus。杖上的刺虽足以伤人,却无大害,以免酒鬼们酒后争吵互伤。希腊古典时代对酒神的祭祀,变成了无节制的狂欢暴饮。严格的犹太人在仪式中,就改以香橼果(citronfruit)代替松球(cedarcone)。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远征粟特、大夏和印度北部,把希腊化文明带入亚洲,从此葡萄开始在粟特人中流传。希腊学家罗念生考证认为,汉时的“蒲萄”二字发音,直接源于希腊文botrytis。

森林之神西勒诺斯的雕像:手持葡萄酒杯与葡萄果实(梵蒂冈博物馆)古埃及,卢克索,皇家农业大臣的墓葬壁画:葡萄收割和酿酒场景(公元前十五世纪)

葡萄见证了狂欢也引发过悲剧亚历山大本人是个嗜酒如命的人,历史上有人把古都波斯波利斯的焚毁,归因于他的酒后之怒。另一场醉酒的悲剧则发生在撒马尔罕(希腊古称马拉甘达)一次狂欢的盛宴之后,醉醺醺的亚历山大拔剑刺死了他多年的挚友,曾经将亚历山大从狮子口中救出的克莱提斯。后者,一言不发,无辜地倒下了。今天,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地区,曾发掘出亚历山大时代焦红的宫殿废墟,出土了马厩遗迹和士兵们的存粮粟米。考古队员没有找到克莱提斯的遗骸,但他沉默的哀伤,和翌晨醒来的亚历山大追悔的痛哭,似乎还渗透在深深的泥土里,回荡在月色下的断壁残垣中。1965年,俄罗斯考古学家从公元前2世纪的中亚古城尼萨(今土库曼国境内)遗址,帕提亚王国(中国古称安息)的宫殿遗址,出土了60多枚象牙角形杯,或称“来通“(Rhyton)。这些象牙来通体型巨大,并不是用来日常饮宴,而是用来在酒神节祭祀用的。从尼萨遗址可以看出,远离地中海的中亚,已经流传着亚历山大带来的希腊葡萄文化。地中海的葡萄,很容易跨过狭窄的地峡(今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沿岸。红海沿岸出土的汉白玉浮雕丰收女神——提喀Tyche的像,持盛满葡萄的丰饶角,年代为公元三到四世纪。多籽的葡萄,成为丰收的象征。丰饶角源出希腊神话,代表天神宙斯的乳母牝山羊Amalthea,象征丰饶。这种文化传至贵霜帝国统治下的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境内),这里的石雕和银碗上,就装饰有手持葡萄和谷物的希腊女神提喀Tyche像。惊人的是,这种类似的画面后来出现在新疆尼雅出土的棉印花布上。学者孙机先生认为,尼雅棉布图案来自于贵霜王朝,并进一步推论中国的棉布是东汉时期由贵霜国从丝路传入新疆的。葡萄在古代中国作为异域奇珍,帝王们近水楼台先得月。为了让葡萄在中原结出硕果,尽可能多在有生之年享用,不惜在皇家黄金地段开辟园圃。于是,这外来户越来越多抢占本土灌木、乔木,甚至那些草本植物的家园和地盘。汉武帝曾如此痴狂于葡萄,“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史记∙大宛列传》)历史学家孙毓堂先生1939年写的长篇史诗《宝马》,说的是汉将李广利征大宛,获得天马,并扬威西域。如果没有李广利,浸淫着希腊文化的大宛蒲萄和蒲萄酒,就不可能从遥远的阿姆河、锡尔河畔,随着丝路的驼铃,来到汉武帝的深宫。不过,汉代的使者只带回了葡萄种子,并没有获得大宛人密而不传的酿葡萄酒秘方——我国中原地区开始酿造葡萄酒,要晚到隋末唐初。唐太宗的“葡萄酒狂欢节”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唐代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唐太宗从西域得来战利品葡萄种子,收成之后酿酒,与群臣共饮,甚是满足——这是大唐帝都首次尝到葡萄酒的味道。“及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益,既颁赐群臣,京中始识其味。(《太平御览》卷八四四)葡萄酿酒技术大获成功,唐太宗高兴地宣布京城“赐脯三日”,直喝到家家扶得醉人归,算是举办了一场东方的葡萄酒狂欢节。唐太宗在长安百亩禁苑中,辟有两个葡萄园。著名园丁郭骆驼为种葡萄发明了“稻米液溉其根法”,记载在他的《种树书》里。武则天最爱“海兽葡萄镜”唐代长安光宅寺有普贤堂,原属官葡萄园,因尉迟乙僧所绘的于阗风格壁画而闻名,“本天后(武则天)梳洗堂,葡萄垂实则幸此堂”。深有佛缘的武则天,在长安近旁的扶风法门寺和临潼庆山寺,留下许多贴身衣物珠翠供养佛菩萨。从她临朝到开元时期,最为流行一种闻名海内外的“海兽葡萄纹镜”——宋朝文献称为“海马葡萄镜”,清代文献称为“海兽葡萄镜”,有圆有方有葵形。这里的兽具体是什么?有说是狮子,又说是宝马,有说是传说中神兽。海兽葡萄镜,也成为铜镜之中谜团最多的一种。后世留存的众多带有葡萄纹的铜镜,多出自武则天当政期间,它们之中,一定有一枚曾瞻仰过女皇陛下的容颜吧?贵妃醉酒喝的是葡萄酒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酿之成美酒,尽日饮不足。——刘禹锡《葡萄歌》葡萄酒之于盛唐庆典,如同今日香槟在欧洲宴席上。太原是唐朝众多胡人聚居之地,那里种植出了优质的酿酒葡萄,每年进贡“燕姬葡萄酒”入宫。梨园弟子奏起龟兹乐,胡姬跳起柘枝舞,杨贵妃则“持琉璃七宝杯,酌西凉葡萄酒”——因为葡萄,东方与西方变得如此亲密无间。葡萄,见证了大唐之盛,也见证了安史之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经历时代盛衰变迁的唐人王翰,这首《凉州词》,把葡萄酒、琵琶和西征的边关勇士连在了一起。安史之乱后,另一位诗人杜甫路过西域时则感伤道:“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盛唐虽然远去,但葡萄对中国人生活和文化的渗透,并没有结束。首先,葡萄酒,继续发酵。唐代苏敬的《新修本草》云:“凡作酒醴须曲,而蒲桃,蜜等酒独不用曲”。葡萄皮表面本来就生长有酵母菌,可将葡萄发酵成酒。元代诗人曾写过一首诗,说的是当时的自然发酵酿酒:“翠虬天桥飞不去,颔下明珠脱寒露。垒垒千斛昼夜春,列瓮满浸秋泉红。数霄酝月清光转,浓腴芳髓蒸霞暖。酒成快泻宫壶香,春风吹冻玻璃光。甘逾瑞露浓欺乳,曲生风味难通谱。”其次,葡萄品种越来越多。经过千年繁衍,葡萄在华夏大地留下了更多身影。各地多有葡萄栽培,既有外来品种,也有本土化的培育。明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卷30中曾记载了我国栽培的葡萄品种有:“水晶葡萄,晕色带白,如着粉形大而长,味甘。紫葡萄,黑色,有大小两种,酸甜两味。绿葡萄,出蜀中,熟时色绿,至若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睛,味胜甜蜜,无核则异品也。琐琐葡萄,出西番,实小如胡椒,……云南者,大如枣,味尤长。”第三,葡萄纹饰遍地开花。瓷器、绘画、雕刻、织造品上,葡萄纹饰和葡萄内容,从“胡化”逐渐完成了“中国化”。丝绸之路——堪称一条神奇的葡萄藤,一路上葡萄有关的遗址、聚落就是一串串晶莹的葡萄果。葡萄虽小,却在亚欧非各大文明地区留下了风姿绰约的身影,与文明中心奇妙地同进退,共兴衰——成为丝绸之路西端向东方输出的标志性物品。帝王们和都城一同湮灭为废墟,而葡萄依然风靡温带大陆。葡萄的生命,超过任何一个君王,任何一个帝国。责任编辑:方丹敏

葡萄的植物学铜版画(1612年)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