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玖艺术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术人智学实验
说到美术,我们并不陌生,我小时候也上过好几年美术课,老师在前面做范画,学生们一笔一画的跟着临摹。而梁老师说,艺术没有统一的标准。艺术,不等于美,美和丑都可以是艺术的。我们常说“审美”,其实也可以“审丑”,美和丑都不过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些作品你不喜欢,并不说明作品画得丑,只能说那种表现方式你不习惯、不喜欢。美术不仅仅是画画,画画也不仅仅是要像什么。
梁老师在课上给大家布置的第一个作品便是《乱画》,助教给大家每人发了一张A4的作品纸,老师说大家要通过乱画去表现感觉、记忆、深度、想象、表达、味道、作品感、欲望、欣赏力……老师说如果太多记不住,就记住两个字“乱画”,要真正的乱画。如果只记一个字,“乱”就可以了,画吧。
同学们却愣在那里没人动笔,面面相觑,一脸的困惑,半脸的茫然。画?乱画?从何画起呢?我心里也纳闷儿,老师是说过美术不等于画画,可好端端的,为啥要乱画呢?小时候学过几年绘画,你要说让画个花鸟虫石,这倒难不倒我。画个人物肖像,“站七坐五蹲三半”,大不了照猫画虎,也是那么回事儿。可这乱画又是从何说起呢?说实话,我们从小活在各种条条框框的要求和限定中,一下子没有了限定的名称和主题,猛地面对一张白纸,两眼抓瞎,忽然感觉自己没了主意,竟有些无从落笔。
有同学憋不住满心的困惑举手问老师,“怎么乱画呀”“乱画是不是就等于瞎画”“那闭着眼睛画吗难道”?梁老师没有立刻回答,笑了笑说自己去体会吧,寻找属于乱画的感觉。大家更疑惑了,还在试图追问,梁老师摆摆手说,画吧画到自己觉得痛快,那种感觉就对了。“大家读了这么多年书,总说自己不自由,我现在给你们自由,飞吧。”
一位安静内向的同学半天都没有下笔,老师走过去问为什么迟迟不肯动笔,同学说还没想好画什么。老师说乱画嘛哪里需要想什么。另一位同学画了很多线条,老师说你这些线条太规矩了,乱画嘛,顾忌那么多干什么,信马由缰,让线条如疯马横行。“画嘛大胆画,放肆画。大不了画个鬼,反正谁也没见过嘛。”同学闻之,噗的一声,被逗笑了。老师说,画画也有节奏和韵律感,乱画不要紧,尽管尽情地乱画吧,在笔落纸面的刹那去感觉画的节奏感,去寻找有没有大小的关系,有没有远近的区别,有没有疏密、有没有深浅,边画边思考,迈出第一步,跟着思绪往前走,都说万事开头难,但总要开头的,画起来就不难了。铅笔在纸面摩擦的沙沙声在教室里次第响起,大家纷纷开始动笔。
刚开始我在画面上画了很多小方框,我承认我这不算乱画,我是故意为之的。我觉得人其实就活在各种条条框框中,那些条条框框早就化作了我们的习惯,而习惯是如此之轻,轻到察觉不到它的存在;又是如此之重,重到你无法摆脱,起初我是想通过这种形式去表现社会中人们在各种框架下的约束。但是梁老师看到我在画面上的一个个小方框,走过来说我这也不算乱画,那么多条条框框做什么,所谓的条条框框都是你自己给自己附加的,思维上不要有思维定式,线条上不要有路径依赖,乱画就是要真正的乱画。
老师见我迟疑不改,拿过铅笔,直接在画面上径直涂开,把原先的布局完全打破。看着改过后的画面,目瞪口呆的我还没缓过神来,老师说试着打破原有的观念去体会乱画的感觉,在这些线条的基础上继续乱画下去。还别说,当原有的画面被彻底打破后,忽然有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任笔尖的灵感随挥动的手臂任性游走。忽然发现,其实“任性”也真是个好词。
旁边的同学想画太阳,像儿童画那样画在了中间,老师看到说,这不是乱画哦,线条太刻意了,太孤立了,画面之间每个线条都是有联系的。起初同学不忍心改,老师说不破不立,不去打破原有的框架便无法拥抱更广的天地。后来同学要拿橡皮去擦,老师说也不用擦,直接往上画就行,原有的线条就在那里,加上不同的笔触会给原有的画面赋予不同的质感。
梁老师要求大家画的时候感受自己的绘画语言,慢慢去发现自己下意识的艺术表现。完成《乱画》作品后要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名字,并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创作感受和作品的表现内容。见大家纷纷面露难色,老师笑着说乱画都不怕了,乱说总难不倒你们吧。大家笑成一片。
画着画着
课间的时候,大家把自己的作品拿到走廊里,摆放成一排,狭窄的走廊瞬间变身成一个小画廊。大家在作品前面走过,欣赏着别人的作品,打量着自己的新作。一个同学的作品取名《年轮》,和大家分享创作的心路历程时她说起初她也不知道能画什么,画着画着就感觉自己画的像一个大树的年轮,疏疏密密的线条像是大树的生命轨迹。
有位男同学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创作感受时说,这次《乱画》作品让他想到了武侠小说中武林功夫“有招胜无招”的感觉。乱即不乱,起初落笔漫无目的,画着画着就有了一种方向,找到了自己想突出表现的东西。有些线条一直在那,起初并不突出,但画着画着就会突然突显出来,找到自己想表现的东西。
梁老师说,具象的作品和抽象的艺术表达并不矛盾,好的艺术作品倾注了作者的人生记忆、个人情感、艺术想象,起初下笔没有风景,走着走着就有了风景。美术人智学,要不断做,不断尝试,去突破,去超越自己,但是要始终有自己,有自己的创造的欲望,建构自己的作品感。每个作品有每个作品的滋味,从何出发,经历了什么过程,去体会属于自己的滋味,去创造自己的艺术味道,这是非常重要的。
梁老师每次课上抛出的问题,下节课都会延续思考,继续讨论。他要求大家每堂课结束后发邮件给他写下课堂反馈,字数不限,可以分享自己的创作感受,分享自己课后的人生感悟,可以写诗、写自己的焦虑,写什么都行但必须是真实感受。他会选出一些反馈做在课件里在下一堂课共同分享。
抒怀狂乐
有位同学课后写道,通过乱画的课堂体验联想到了自己心理学专业的“无结构访谈”,动笔前不预设主题,不刻意不表现任何具象的物体,通过线条的叠加和铺展获得最后画面的充实与质感,很像心理学实务上事先不预定问卷、表格和提出问题的标准程式,由调查者与被调查者自由交谈,从而实现深度沟通的无结构访谈模式。
还有同学和大家分享自己体验乱画后终于感受到了“漫卷诗书喜欲狂”那种抒怀的快乐。也有同学分享了自己最近的焦虑与困惑,感觉自己的生活就像乱画中乱麻般的线条,剪不断,理还乱。老师说,人生如果没有点忧虑感,那才不正常。他还说,大家判断一幅作品画的好坏,总爱从画的像不像出发。但事实上对于绘画艺术来说,画的像,只不过是表现物性状貌,画的再好也只是娱于目;而真正能悦于心的作品不是表达物而是表达自己,表达生命的悲欣价值。有时那些焦虑与痛感,恰恰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陈思
真正能悦于心的作品不是表达物而是表达自己,表达生命的悲欣价值。有时那些焦虑与痛感,恰恰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