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吉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
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时间:2024-11-05 01:33:58


    □王秀吉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而外,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其实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由于没有抓住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难免走入误区。

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能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认识,怎么能正确回答呢?3、提问急于求成。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回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

长此以往,让学生讨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都是不科学的,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用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思考的兴趣点来提问,真正问到点子上。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学习的“障碍”,当学生急于跨跃这些障碍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激发了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并急切地主动研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

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一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这一句中“抢”字的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师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

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了,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还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为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的。

三、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高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解决同一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候不只有一种划分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白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和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第一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项珍)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