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论用修辞手法“美化”汉英词典对应词———以《汉英词典(第三版)》为例

论用修辞手法“美化”汉英词典对应词———以《汉英词典(第三版)》为例

时间:2024-11-04 05:12:21


    金晓宏(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用头韵、尾韵、借词、借代、比喻、对照、反复、拟人、拟物、典故、夸张等修辞手法来美化对应词。作者类比、分析了最新出版的权威词典《汉英词典》第三版(2010)在对应词处理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并坚持认为汉英词典对应词的提供,应该充分利用多种修辞手段以起到独特的美学效果,更好地为词典用户服务。

关键词:修辞;美学;对应词;编撰;汉英词典

OnEmbellishingEquivalentswithRhetoricalTechniques———Taking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3rdEdition)asanexample

Abstract:Thispapertriestodiscusstheeffectonaestheticrhetoricofequivalentswiththetechniques,suchasalliteration,rhyme,loanword,metonymy,analogy,contrast,repetition,personification,objectificationofperson,allusionandhyperbole,etcin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3rdEdition).Theauthorarguesthatequivalents-providingshouldfullymakeuseofrhetoricforreflectingtheuniqueaestheticstoservethedictionary-users.

Keywords:rhetoric;aesthetics;equivalents;compilation;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

1引言

“对美的追求是翻译中极具价值和创造性的地方,因而是译者应该最为着力的地方。翻译的美化具体落实到译文的‘音美’、‘意美’和‘形美’上”(许渊冲,1998:35-39)。鉴于词汇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构建任何一座语言大厦的基石,词组、句子、段落、文章、甚至整个翻译工作实际上就是词汇的酝酿与抉择。而词汇酝酿与抉择的关键问题之一就在于选择恰当而优美的对应词,对应词选择的成败直接决定着翻译作品的质量。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工具书的汉英词典,其对应词的翻译也应注重“三美”原则,以供词典用户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灵活地筹划与运用。

与稍早时期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吴景荣等,2005)和《新世纪汉英大词典》(惠宇,2004)等相比,201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推出的《汉英词典》第三版(以下简称《词典》)具有收词更合理、词义更准确、译文更通顺、体例更简明、注释更精当、编排更科学、新词“查得率高”等特色和优势,是最新面世的汉英词典领域中的权威力作。因此本文将以该词典为例,讨论对应词在修辞美学方面的得失。

2修辞在《词典》对应词中的体现

修辞(rhetoric)是美化语言的主要手法。“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追求“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表达效果的言语实践。“修辞效果往往是检验译品质量的重要尺度”(萧立明,2001:178)。

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具有非常丰富的修辞表达方式。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而论,两种语言中的常用修辞手法有着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也就是说汉语中大部分常用修辞手法在英语中都有其相同的或相似的对应形式,这就为译词中修辞手法的复制再现提供了可能(包惠南等,2004:310)。

以下本人就选用一些实例来探讨《词典》利用修辞手法翻译对应词的亮点与不足。

2.1押韵类

2.1.1头韵(alliteration)

头韵是在一组词中用相同的字母或声韵开头,具有节奏美和音韵美,有着良好的美学效应的修辞手法。《词典》将“同甘共苦”翻译成sharewealandwoe,要胜过另一条解释:sharecomfortsandhardships,因为前者运用头韵“w”,可以产生韵律美,增强表现力。

但是《词典》将“野蛮装卸”翻译成barbarousloadingandunloading,不仅表意不清,而且缺乏语言的节奏感。张键(1996)曾经指出:“‘野蛮装卸’说的是一些装卸工人不顾有关规定胡乱装卸一气。若翻译成barbarousloadingandunloading,这会给外国人留下个印象,似乎中国工人尚停留在野蛮人的水平,这显然不合事实。不妨改译成rash-and-roughwayofloadingandunloading,表示干活时动作粗野,只求匆匆完事。”更重要的是运用头韵“r”,具有顺口入耳、生动有力的效果。

另外《词典》将“不三不四(的人)”翻译成personofdubiousorshadycharacter,其右项只是对该词汇的解释,虽然对于了解词义有一定帮助,但是并未提供“翻译性对应词”,且一旦对应词过长,译文就显得冗长拖沓。试想若要将“离他远点,他这人不三不四。”这句话翻译成英语,以上解释性文字将不宜运用于翻译实践。建议翻译成riff-raff,因为这词在英语中是指“地痞流氓”或“坏蛋”,含有“形迹可疑”和“行为不轨”之意,能起到功能对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头韵“r”,体现出词汇独特的简洁效果和节奏性美感,与汉语“不三不四”对应倒也显得工整。

2.1.2.尾韵(rhyme)

尾韵是使用词尾重读元音及其相随辅音相同或相似的词的修辞手法。运用尾韵能使音调和谐、结构优美。《词典》将“不择手段”翻译成:byhookandcrook要强过另一条义项byfairmeansorfoul,因为前者运用尾韵“ook”,产生了压韵的美感。

但是词汇“枯荣”的右项:(ofplants)luxuriateandwither;(oflife)upsanddowns;boomandbust,三条对应词都略显呆板。笔者多年前曾在外刊上读过一篇讲美国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退的文章,题目为:AftertheBoom,EverythingisGloom,至今难忘的原因是boom,gloom两词压尾韵,可将最后一条对应词boomandbust尝试改译为bloom(boom)andgloom,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

笔者曾听美籍教师讲起他们的福利是从生到死(fromcradletotomb)都由政府安排好了,当时突发奇想,问可否用fromwombtotomb表示从生到死。外教认为虽然fromcradletotomb对他们来讲是约定俗成,但运用fromwombtotomb更具创意,体现人的一生是从一个寄居地转向另一个寄居地的过程。这样的处理不仅富于联想,而且能起到压尾韵的效果,体现出音律美,增强了感染力。编撰词典不光要善于imitation还应该尝试creation,做到精益求精。

押韵中的头韵或尾韵都是通过重复相同的读音或字母,使结构整齐漂亮,音律铿锵有力,增加了词汇的和谐与美感。这一重要修辞手段给人以听觉冲击,符合许渊冲提出的“音美(beautyofphonology)”的翻译原则。

2.2借用类

2.2.1借词(loanword)

借词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当外语词被借入到另一种语言系统时,其语音、词形、词义等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融入新的语言系统。在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会产生相互交流,当某种物品的名字在交流一方使用的语言中并不存在,或其中一方特别强大时,借词现象就产生了。

《词典》为“陈词滥调”选用的插入性对应词是clichés。clichés源于法语词汇,意为“铅板”,即不停复制的工具,对应成“陈词滥调”,可以说是活灵活现,并且配有解释性对应词hackneyedandstereotypedexpressions对源语词义加以说明,应该说该词右项处理得比较完美。

但是《词典》将“禅”翻译成:①prolongedandintensecontemplation;deepmeditation;dhyana:坐禅sitinmeditation②relatingtoBuddhism;Buddhist,是有点问题的。

辜正坤在《道德经》英译本序言《道知论》部分中谈到:“英文单词meditation指的是沉思、冥想。而汉语‘静坐’(‘坐禅’)不论作为道家还是佛家的修炼方法,都和‘沉思、冥想’没有关系。其实这词表达的修炼含义刚好相反:即摒除杂念,尽可能不要思想。”但辜先生未给我们提供参考译法。笔者建议采用借词的修辞手段,借用梵文中的dhyana,或借用日语里的zen来作为“禅”的对应词,并且附加翻译性对应词作解释说明,纠正原先翻译中的谬误。《词典》虽然提供了dhyana这一借词,但是其它信息都值得商榷。

2.2.2借代(metonymy)

借代是用一种事物名称代替相关事物的名称。运用借代可以避免重复、节约篇幅、增强语言形象性功能,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如用BigApple代替“纽约”、用Washington(WhiteHouse)代替“美国政府”、用DowningStreetNo.10(WhiteHall)代替“英国政府”、用Elysee代替“法国政府”、用zhongnanhai(Beijing)代替“中国政府”,等等。

《词典》为“繁文缛节”选用的插入对应词是redtape。redtape原指扎文件的红带,后引申为繁琐而不必要的手续,这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并且配有描写性对应词unnecessaryandoverelaborateformalities对源语词义加以说明。

但是《词典》将“人间天堂”翻译成:heavenonearth,略差美感,不如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将Shangri-La或arcadia作为一条插入对应词以供用户参考。笔者赞成“语言为了求美,不妨失真”(许渊冲:1998)的说法,用“香格里拉(Shangri-La)”和“阿卡迪亚(arcadia)”借代“人间天堂”,不仅体现出词汇的意境,而且可反应出中英两大语系潜移默化的文化交融。就像现在中国人对“鳄鱼的眼泪”、“武装到牙齿”的说法已经不再疑惑一样,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我们的汉英词典就应该充当文化交流的先行官。

2.3关系类

2.3.1.比喻(analogy)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运用比喻可以使人通过联想更深入了解本体;可以用简单、具体的形象化描述来说明抽象、复杂的概念。

《词典》将“难题”翻译成difficultproblem,hardnuttocrack;poster,笔者认为第二条对应词hardnuttocrack最为传神,因为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鲜明、更简洁、更生动地描述本体。

但一些词汇的对应词翻译似乎可以创新。比如“好高骛远”翻译成:reachforwhatisbeyondone’sgrasp;aimtoohigh,过于平淡,笔者曾读过一篇外报上的文章,用havetwo-starabilitieswithfive-starambition来形容眼高手低的年轻人,比喻得非常传神到位。汉英词典中汉语词汇的英译可以借鉴外报上西方人的说法,寻求功能对等,这比纯粹自己闭门造车式的翻译要形象生动。

再如“忐忑不安”翻译成:uneasy;fidgety;restless也太过于普通,能否使用英语中的比喻性短语如havebutterfliesinstomach作为一条对应词呢?当然这样处理对应词也会有缺失的,但是我们使用汉英词典寻求英语对应词毕竟是为了更好地交流语言。以上的建议符合许渊冲提出的译文要传达原文内容所产生的一种意境或联想的美,不仅要表达出其表面意思,还要表达出其深层含义,即“意美(beautyofformality)”的翻译原则。

2.3.2对照(contrast)

对照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的修辞手法。“运用对照,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的印象”(徐鹏,2001:84)。

《词典》将“欲速不达”翻译成:Morehaste,lessspeed.因为它使用了对照的修辞手法,与另一条对应词Hastebringsnosuccess.相比要传神得多。这样的对应词符合许渊冲提出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即“形美(beautyofstyle)”的翻译原则。

但是《词典》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翻译成:pickupthesesameseedsbutoverlookthewatermelons—concentrateonminormatterstotheneglectofmajorones,显得有点拖泥带水。在无损词汇含义传递的条件下,简明性是任何双语词典必须遵守的原则,不重视译词的简明性不仅会浪费词典的宝贵资源,而且会使译者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运用,有时还会画蛇添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相似的含义就是“因小失大”,只不过是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而已。所以只要对应西谚,翻译成Pennywise,poundfoolish.就可以了,若再注明解释性文字,这个词条的右项就比较完美了。

2.3.3反复(repetition)

反复是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或同义词语的修辞手法。运用反复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词典》将“并驾齐驱”翻译成:runneckandneck;keepabreastofsb;keeppacewithsb;beonaparwithsb,笔者以为第一条对应词旋律美妙,节奏感强,因为它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但是《词典》将“一报还一报”翻译成:retributionpaidoutinkind,虽然翻译出了含义,但缺乏美感。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一部MeasureforMeasure,何不尝试借用为对应词?笔者注意到惠宇主编的《新世纪汉英大词典》(2004)将“一报还一报”翻译成:paysbbackinhisowncoin;returnlikeforlike;measureformeasure;whatgoesaroundcomesaround。笔者非常推崇第二、三、四条对应词,因为这三条对应词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加强语势、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另外《词典》将“实话实说”翻译成:speakfrankly;talkstraight;tellsth.likeitis,不如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对照英美人士的说法翻译成:callaspadeaspade,体现出词汇的和谐性和节奏感。

2.3.4拟人(personification)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事物模拟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的一种修辞方法。拟人的特点是可以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词典》将“酸葡萄”翻译成sourgrape,故意把物当作人,赋予物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不仅可以使描述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述事物的情感,使人的情感与事物的情感达到高度统一,这种修辞可起到“人物交融”的效果。

但是《词典》将“受气包”翻译成:personwhomanyonecanventhistemperupon;onewhoalwaysgetsblamed(ortakestherap);punchingbag。第一、二条义项都是解释性对应词,只能帮助理解,不能用于翻译实践;第三条义项是插入性对应词比较普通缺乏美感,未体现翻译“化”的较高境界。可考虑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用doormat作为对应词。doormat意指放在门口供人“蹭鞋”或“踩踏”的“门垫”。“门垫”没有得罪任何人,却每天一直默默无闻地无辜受人蹭踏,用此英语词汇来形容汉语的“受气包”的概念非常贴切(汪福祥,1998:20)。

另外简明性是任何双语词典必须遵守的原则,即用尽量少的语言符号,为词典用户提供最准确的语义信息,做到简明扼要。《词典》将“强中自有强中手”翻译成:Howeverstrongyouare,there’salwayssomeonestronger.不够简明,可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翻译成:Diamondcutdiamond.

2.3.5拟物(objectificationofperson)

与拟人相反,拟物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人模拟成事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拟物的特点是可以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获得异乎寻常的形象感和生动感。

《词典》将“精英”翻译成essence;cream;flower;elite,其中第二、三个对应词采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其实西方文化中还有salt一词,用作对应此更贴切),将人模拟成事物来写,使人“物性化”。

但是《词典》将“蠢人”翻译成:fool;blockhead也落俗套,也可用拟人的修辞手段翻译成lemon,因为lemon在英语中有一条对应义是afoolishoruglyperson,能起到对应的效果。

另外《词典》将“守口如瓶”翻译成:keepone’smouthshut;breathenotasingleword;tight-mouthed;tight-lipped;discreet,略显平淡。可考虑采用拟物的修辞手法,利用西方人常用的说法,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使之“他物化”,翻译成zipone’slips。“zip”原意为拉链,用作名词,在这个词组中用作动词。这样的拟物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对应词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4其他类

2.4.1典故(allusion)

是指人们在日常谈话和引用出自神话、传说、寓言、文献、文学名著及历史等方面的词语和故事。运用典故这种文化涵义丰富的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词语和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双语词典编纂过程中,若不了解典故的文化背景,对典故的隐含义就会感到疑惑,就不可能译出内涵意义。汉语和英语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典故“资源”,若在不损害准确性的前提下,双语词典编纂者们从英语典故中寻求类似汉语典故的表达为用户服务,或能起到相得益彰的翻译效果。

比如《词典》将“沧海一粟”翻译成:adropintheocean(源于《圣经》),中英两条词汇交相成趣,是非常成功的例子。许渊冲曾经说过:“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争,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内容”(许渊冲,2000:2-6)。词典编撰如果能配合使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针对一些汉语的典故寻觅功能对等或近似的对应词,以起到形象具体、动态统一的功效。

但是《词典》将“致命的弱点”翻译成:fatalweakness。鉴于汉英两个民族对事物的理解有相似、相通的一面,对一些典故的翻译可采用直译并附加借用的方法,如果考虑出自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完全可译成:Achilles’heel,译文或能有助于读者,特别是外籍读者更好地理解译词。另外“一败涂地”翻译成:failcompletely;sufferacrushingdefeat;berouted,可考虑使用meetone’sWaterloo(源自英法征战历史典故);“手气”翻译成:luckatgambling,cards,etc,可考虑使用havetheMidastouch(源自希腊神话)。译词具有了美感,可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2.4.2夸张(hyperbole)

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运用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还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更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比如《词典》利用夸张手法将“小题大做”翻译成:makeamountainoutofamolehill,若用astorminteacup,更具感染力,优于另一条解释性对应词makeafussoveratrifle。

但是《词典》将“榨干血汗”翻译成wringeveryounceofsweatandbloodoutofsb.;worksb.veryhard;grossexploitation,三条解释都显得平淡无奇。笔者十几年前,曾在一处外刊上见过一篇关于老板压榨雇员的文章,看到bleedonewhite的说法,意指“将员工血放干,皮肤就成白色了”。再如《汉英3》将“拥挤的公交车”中的“拥挤”对应成crowded;packed,自然无可厚非,但笔者见过外报belly-to-backbus的用法,当时就留下极深的印象,至今难忘。“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若《词典》能参考它用作为义项,定能协助词典用户“译笔生花”。

3小结

“求美”是贯穿整个中国传统译论的一股强大力量,从“信达雅”到“神似”、“化境”,莫不如是。“神似”、“化境”作为对译文的单方面要求,强调的自然是译文赏心悦目的美感

(申连云,2011:11-16)。而修辞手法能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方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的呈现出具体形象、新鲜活泼的动人力量。(许明武,2003:195)

在汉英词典编撰中,编者们应该把每个词条如工艺品般精雕细刻,将词典编撰看作是雕刻词汇信息、传播文化内涵的艺术加工创作(雍和明,2003:130)。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美学原理的运用和编撰者们艺术才能的自我实现。词典作为文化和艺术实体的身份,部分是由词典编者对美学的原则和兴趣决定的,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为词典用户提供意美、音美、形美的对应词,以使其更好地为翻译服务。

参考文献

[1]包惠南等.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惠宇.新世纪汉英大词典[Z].2004.[3]申连云.翻译研究中的“真”、“善”、“美”[J].中国翻译2011(3):11-16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

[5]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78

[6]徐鹏.莎士比亚的修辞手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7]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8]许渊冲.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再论发挥语文语言优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6):35-39

[9]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3):2-6

[10]汪福祥.汉英难点解释500例[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11]姚小平.汉英词典(第三版)[Z].2010.

[12]雍和明.交际词典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3]张健等.略谈汉语新词新义的英译[J].中国翻译1996(4):47-50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