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感悟:中国园林观——学习孟兆祯先生学术思想的一些体会

感悟:中国园林观——学习孟兆祯先生学术思想的一些体会

时间:2024-11-03 05:48:06

2017年10月28—29日,在杭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华民族风景园林传承与创新之路暨孟兆祯院士学术思想论坛上与会各界同仁共同研讨学习孟兆祯院士学术思想,深受启发,感慨万千!不由地想起35年前,孟兆祯先生作为我的导师,指导我们完成毕业论文的情景。当时他指导我们从到国家图书馆善本库查找第一手园林历史资料,到苏州、无锡、镇江、嘉兴等城市实地研习古典园林案例,再带我们5位学生到承德避暑山庄进行了近20天的实地勘察和调研,最后他还指导我逐句修改完成了人生的第一篇论文……,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恩师的教诲使我受益终生。现在回想起来,孟兆祯先生当时已经筹划好了要对中国传统园林历史和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承德避暑山庄成为他的一个研究阵地。自此以后,他带给我们的是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成果。

中国园林经历了3000多年的发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为我们留下无数的理论和实践宝藏,需要我们备加珍惜;风景园林学又是与时俱进的,特别是成为一级学科后,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探索创新,需要有大师引领当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方向。孟兆祯先生不愧为引领新时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发展的大师、大学问家和大教育家。他对于园林历史发展的研究出神入化,见解独到;他对于当今中国的发展也十分关注,经常会从国家的大政方针处找到风景园林发展的新思路;他开拓创新,为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学习孟兆祯先生学术思想,让我体会和感触最深的是,他心系中国风景园林的历史贡献和未来发展,他对于中国风景园林的中国特色颇为重视,他的学术理论贯穿着一条主线,我认为这条主线就是研究风景园林的“中国园林观”,这是他对中国风景园林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以下是学习孟兆祯先生学术思想的一些体会。

第一,孟兆祯先生倡导文化和自然相结合的中国园林观。他把“人与天调而后天下之美生”(管子)、道法自然、人与天调、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物我为一的境界融汇到中国园林思想的研究之中,强调“从园林方面反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他总结说:“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目标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园林是“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孟先生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李泽厚先生对于中国园林美学的概括,借此把中国园林美学观研究与哲学思维联系起来。同时,也表明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与行业特征,及其与相邻行业的区别。

第二,孟兆祯先生倡导整体、系统的中国园林观,他强调并践行从微观到宏观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体系。大家都非常熟悉孟兆祯先生对古典园林、传统园林的讲解和研究。其实,从微观的山石研究到造园理论的研究,从景点创意到设计方案,从公园绿地的设计到城市格局绿地系统的谋划,他都亲自动手主持或指导完成了很多作品,不胜枚举,这些作品都会有意境非常深刻的创意和艺术造诣。他认为风景园林事业已经“从城市园林发展为园林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孟兆祯先生就带领团队在广东长三角地区城市、海南三亚等多地主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研究,把中国传统园林的思想理论融合到城市研究和规划之中,并结合当地城市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探索研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新模式。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城市的景观塑造、城市设计理论的完善,以及今天在全国开展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双修实践等技术工作,对于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城市病”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他在规划中看待城市的发展有与众不同的角度,对原来规划的不足能比较中肯地提出来,帮助改进和提升城市规划方案。孟兆祯先生也非常关注大地景观及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规划建设问题,把风景名胜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并对此有独到见解。他同时重视宏观的理念和微观的规划设计研究,倡导整体、系统的中国园林规划设计理念。

第三,他强调向“大自然汲取营养”的风景园林的实践观。他多次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模山范水,出户方精”;他常用孔子登泰山时发出的“登山必自”的感想来教育风景园林工作者,说明成事者须身体力行的道理。他认为我们国家各地都有丰富多样的自然山水和风土人情,各地自然山水的特点各不相同,设计师不能仅满足于从媒体或书本里欣赏大自然景观,要到大自然环境中体验风景园林的真谛。他说,桂林、四川的山水,苏州、扬州的山水等各有特点,必须要亲自到现场体验和感受,才能真正了解大自然美景,要“搜尽奇峰打草稿”,强调这是我们风景园林人治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当然,他自己也经常到全国各地做大量的实践调查和研究工作,这些亲身体验和调查研究的结果早已成为他教书育人的宝贵教材。

第四,他始终如一地采取“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这也是他主张的风景园林发展观。我们听孟兆祯先生作报告,一定要仔细听,认真琢磨,否则我们可能会错失良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每年都会请孟先生作一次主旨报告,每年都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孟先生坚持倡导的在规划设计中的“中国园林观”;每年也有不同之处,就是他会把国家新的发展形势和新思路融入他的报告之中。我觉得只有用心听才能感觉出来,不用心听会感觉孟兆祯先生的报告跟以前的很像,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他倡导“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汲古创今”……。综上所述,是告诉我们研究古人的成就不是一味仿古,而是通过学习古人,把现在的风景园林事业做得更好。他还多次引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从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园林建设等方面,分析当前的风景园林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设想和要求。

前人创造了丰富的园林文化与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好的案例,值得我们去研究;古人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要汲取,但不能再重复它的错误;我们鼓励在技术上有所创新,但不能头脑一热想出一个早已被古人淘汰的什么“怪招”;不忘初心,向历史学习,向古人学习,正反面的都应该学习。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推行“汲古创今”,是孟兆祯先生一直追求的目标。他不是为了历史而研究历史,为了传统而研究传统理论,他所强调的是把这种研究当作未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把风景园林技术的创新建立在熟悉传统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之上。

第五,推行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方法,倡导风景园林的治学观。2017年4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上,孟兆祯先生生动地借用了苏州留园的“汲古得修绠”景点的意境,跟青年设计师们谈起了“修身”。这个景点的出处是韩愈的《秋怀诗》:“旧余识夷途,汲古得修绠”,是这首诗的深刻意境塑造了景点的诗情画意。他用这样富有诗意的、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年轻设计师该怎样修身,他还详细解释了“汲古得修绠”的道理:“要从深井里面取水,首先要准备好长绳,才能把井水提上来”。他是在告诫我们风景园林师:要能沉得下去而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才能领悟得到其中最深刻的道理,要有准备地、脚踏实地地、深入研究问题的实质,才能做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工作。他也强调了青年风景园林师要从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入手,他用他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的那段亲身经历,非常生动地说明了这个过程。

孟兆祯先生分析说,中国的画是文人山水画,中国的园林是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中国的自然山水是大山大水,这与欧洲、日本很不相同。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如何才能做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呢?一是向理论学习;二是从实践中学习,从社会中学习;三是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知识无限多,越往后学的越多,所以我们要下决心,按照我们自己学科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孟先生在报告中还讲解了“以文载道——文借景深,景借文传”的含义,以此强调学习文学对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他对青年风景园林师寄予的厚望。

笔者认为,“中国园林观”是指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对待风景园林的一种观念或方法。本文所述孟兆祯先生的“中国园林观”就是他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认识、研究和对待风景园林学的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孟先生倾心研究风景园林学逾60多年,已经形成了对于中国园林诸多的独到心得,他的“中国园林观”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我们知道,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学科,是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学问,更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以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实现途径。孟兆祯先生倡导的“中国园林观”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和行业发展的核心理念,需要我们持续、深入地研究,不断提高我们的理解和认识能力,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作出风景园林人的应有贡献!

(编辑/李旻)

作者简介:

贾建中

1958年生/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规划设计分会理事长/本刊编委(北京100044)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