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都是在卖东西的间隙,搔首弄姿地摆放些色彩俗艳、造型夸张的当代艺术品,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让顾客们觉得你这儿洋气有品位——当代艺术这种有的没的、另类孤僻的玩意,艺术史对它们都没定论呢,反正算是“艺术”,是艺术就代表有气质,典型的小民思维,不明觉厉。
随着实体百货的大面积沦陷,民众中爱好文艺的“气质人士”也风起云涌般大面积涌现出来,与之相应的,真正要搞艺术的商业机构在同行败下阵来的时机,斗志昂扬地尽情挥发其自身的“气质”优势——当代艺术太年轻太有争议被太多人小瞧,那就来些早都盖棺定论的经典和大师吧,比如克劳德·莫奈、萨尔瓦多·达利、文森特·威廉·梵·高……就算是专业人士也得拿着学术眼光来审视这些百货公司的艺术展。民众们不管是有气质的没气质的,前者专门排队看大展,顺便购物休闲娱乐消遣一番,后者顺序反之——总之,出现在百货公司里一切都没被耽误。
用做百货公司的态度和成本去做足其中的艺术气质,乃至水乳交融,潜移默化把百货业态提升至“艺术空间”的高度和维度,我们姑且叫它们“气质百货”吧。
艺术品矜持地被摆进百货公司,百货公司从来的主角们——奢侈品——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按捺不住躁动的艺术心脏了。请艺术大师来设计不算什么,钱到了什么都有了,以各种名义把品牌历史和产品链作为展品在艺术机构上展,才算是段位高的。曾经MaxMara的品牌回顾展在德国柏林文化中心和日本东京森艺术中心以及中国美术馆展出,爱马仕丝巾展也在上海美术馆和北京今日美术馆出现过……不胜枚举。
无论和时尚商业如何交揉合作分不出彼此,但主流艺术圈从来就没承认过时尚(商业)是艺术,即使后者有艺术感,用艺术形式包装,甚至推动过对某些艺术圈的发展。
艺术是完全的自我放纵后的一种表达,是“貌似浅薄的深刻”;而商业说到底,也只能是“貌似深刻的浅薄”。无论是艺术家、大师还是文艺小青年,气质百货的定位各异,但它们打造各自商业符号的技术路线却惊人相似,都是通过从购物中心内部解体和重新组合,营造新的更聚焦、更灵活,也更开放和复杂的后商业空间。
商业最食人间烟火了,最关注的和最爱的只能是自己,艺术不过是用来装饰的一件漂亮外衣,随着穿着者气质的提升,这件外衣越来越合身了。无论如何,这些文艺的百货业态最终都造福了民众,你既可以仰头赏望月亮,也可以自在地低头捡起六便士——大作家毛姆都没感受过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