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便是“苏中门户”“水陆要津”。交通、商贸的繁荣,催生出许多茶馆酒楼。清中期前,泰州的茶馆只卖茶,晚清之际,随着竞争加剧,一些茶馆在清茶之外,陆续开始售卖烫干丝、包子等小吃,逐渐由专门的茶馆转为兼卖茶点的早茶店。
不过,泰州的早茶与一般意义上的“早餐”还不一样。人们到茶楼吃早茶,与其说是吃早餐,倒不如说是享受一段优哉游哉的慢时光。只要得闲,泰州人都会带上家人,或邀上二三好友到老街上的茶楼里坐坐,一起喝喝茶,吃吃点心,聊聊天,再听一段儿泰州平话,一顿早茶常常吃到中午方罢。
烫干丝、蟹黄包、鱼汤面,被誉为泰州的“早茶三宝”。此外还有很多花样,如三丁大包、虾仁蒸饺、糯米烧卖、千层油糕等,每种点心均选用当地时令食材现做而成,各有特色。
泰州的蟹黄包,据说光是馅料就得经过30多道工序才能制成。大包子端上桌,竟是盛在底部带手柄的盘子里,一盘一个。许是因为包子皮儿太薄,汤太足,只略动一动盘子,汤汁在里面左冲右突,整个大包子就跟着晃荡起来,就像荷叶上的一颗硕大的露珠。
吃蟹黄包有个口诀,叫“轻轻提,慢慢移,开天窗”。要求不动筷子,用手轻轻提起包子顶端,将其慢慢移动至盘子边沿,接着握住手柄端起盘子凑到嘴边,在包子皮上咬一小口,这便是“开天窗”了,然后慢慢将汤汁吸完,最后再吃外面的包子皮。若是不小心“天窗”开大了,或是跟平常吃包子似的不拘哪里随意一口,汤汁溢出来,往往弄得杯盘狼藉。
烫干丝以豆腐干为原料,细细切丝后倒入沸水中反复冲烫,并适当投碱,使之软化,然后捞出置温水中去除碱气。烫的时间要掌握好,太短则过生,口感僵硬,太长则过熟,糊成一块,烫得恰到好处的干丝,必是丝丝分明,色泽白嫩,入口细腻爽滑,充满弹性。
干丝本身无味,有味必得“熬油”,即在烫好的干丝中加入水、糖、盐、味精、酱油、麻油等调味品,调到浓淡适度,鲜甜适口,抓一小撮儿堆在精致的细瓷盘里,再撒上姜丝、香菜、胡萝卜丝、花生米、榨菜丁,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烫干丝便做成了。
吃烫干丝也有讲究,需得“由下往上,由外往里”,使每根干丝都浸足了盘底的酱油、麻油,再搭几根姜丝,或是一粒花生米,一点点拌着吃。拌一小筷,吃一小口,然后放下筷子,聊上几句,就这样,一小盘烫干丝也能消磨很长时光。
最后,再来一碗鱼汤面。鱼汤面的汤是用野生鳝鱼骨、大猪骨、小鲫鱼等加葱姜煸炒、荤油熬制而成,其色白如乳,味道醇厚。将煮熟的面条盛入鱼汤,撒入胡椒与蒜叶,热乎乎吃上一碗,正如泰州人所说的,“进嘴厚得得,下肚润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