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魏斐德:“在中国发现历史”

魏斐德:“在中国发现历史”

时间:2024-10-31 04:34:45

2005年,魏斐德(前排中)与学者们在柏林参加学术会议。(上图)

魏斐德关于中国历史的代表作《洪业:清朝开国史》。(下图)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抒情诗人和秘密活动家的迷人混合体。他写得最好的书在每个角度都含义深刻,无论在长度上还是在精神上,充满着意外,承载着情感。魏斐德可以被称为过去30年中最好的近代中国史学家。”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曾这样评价魏斐德。

作为与孔飞力、史景迁齐名的美国汉学界“三杰”,魏斐德是一位影响了几代中国史学者的学术巨擘。对于魏斐德来讲,历史与文学的互相贯通是伟大历史作品的禀赋与标记,而历史叙述则是小说家与历史学家工作的中间地带。游走于此,魏斐德逐步摆脱“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成为“中国中心观”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在中国发现历史”。

1937年魏斐德生于美国堪萨斯城,2006年因癌症去世,终年68岁。“我生于1937年12月12日,日本军人开始在南京城烧杀淫掠三周的那一天。”魏斐德1992年在就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的演讲中这样说,仿佛此生冥冥之中与中国有着关联。

父亲是魏斐德的第一个精神导师。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递给幼时的魏斐德一本书,然后告诉他:全家期望能在一周内,听到他在晚餐上发表对这本书的看法。魏斐德就这样开始系统地阅读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一直到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著作。多年之后,魏斐德认为父亲对他的教育“远远超过他就读过的任何一所中小学”。

1959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魏斐德在巴黎攻读一门东南亚课程,他被越南的一个民间教派吸引,这一兴趣很快把他引向对中国民间教派的关注。恰在此时,法国记者门德撰写的关于中国的著作进一步激起了他的兴趣,从此不能自拔。1960年,魏斐德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师从著名汉学家列文森读博士。完成博士论文之后,27岁的魏斐德开始执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系,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魏斐德最伟大的成就和贡献是他的叙事能力。他运用卓越的叙事技巧化谙熟于胸的理论于无形,为历史注入“血肉和生命力”。

在代表作《洪业:清朝开国史》中,魏斐德讲述了多个守节死难者殊死反抗的悲剧故事。“《洪业》的中心概念是‘忠’的问题。”魏斐德表示,“忠到底是什么?它作为实际生活的准则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我决定去写满汉各方坚持以某种方式来献身于忠的男女们。我尽量将这些‘具体现象’置于相应的时代背景中,从而导致了一种叙事形式,它使剧情从华中延伸到东北边远地区,交替出现于各种篇章,直至汇于北方首都,直至另一代忠臣奋斗在南方呈现。”最终,这部著作被评论为“一部拥有无与伦比的视角、抱负和叙事能力的纪念碑式的作品,一部真正具有世界观和全球眼光的史书”,并获得了列文森奖。

魏斐德曾把历史研究比作工艺、手艺,自称是个工匠、手艺人。在他眼中,在这门行当里,经验、感觉、技巧要比抽象的理论思考更为重要。通过叙事,他引领人们穿越时间,重新经历过去。“我是谁?”“我们是谁?”—个人和他所属的群体在叙事中寻找各自的身份,魏斐德由此从中国内部寻找历史发展的因素,成为“中国中心观”的重要推动者,打破“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视角。

由此,他解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诸多谜团和悬案,也为冷战时期打开中美两国学术交流的大门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位美国学者,他用自己独特的东方视角,让世界重新发现了中国。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