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睿电视新闻.."/>
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电视新闻报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

电视新闻报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4-10-30 04:10:02


    ◆鄢睿

电视新闻传媒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是时代发展的记录者,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整合者。然而,目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视新闻实践研究相对薄弱,指导性的理论研究滞后于业界的实践需求,导致许多主流电视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报道往往采用常规的主题报道模式,结果被埋没在了茫茫的新闻资讯之中,未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淡化了主旋律的宣传氛围。因此,积极探索创新电视新闻报道在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方式方法,提升报道水平和效果,彰显电视新闻传媒的舆论引导力和社会责任感,势在必行。

一、电视新闻报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成果

电视媒体通过视听双通道进行传播,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报道时既有优势也存在着劣势。优势在于电视画面具有很强的现场感,视听符号的传播把抽象理论具象化,在新闻讲述中融入了深刻的内涵;而劣势在于,全面深入地进行纯理论阐述时,无法充分发挥视听双通道的优势,传播效果不敌纸媒。通过梳理目前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视新闻报道,笔者汇总了以下取得较好传播效果并值得借鉴的实践成果。

1.关注“小人物”命运,以故事化手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提出后,电视新闻从业者围绕它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报道形式。从传播效果上来看,讲故事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平凡生活中“小人物”的命运来捕捉人性的光辉,这些人物和故事被电视新闻媒体播出后,被群众口口相传,用“讲故事”的手法去倡导和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主办了“寻找最美⋯⋯”系列大型公益活动,在活动中推出了一系列基层道德楷模。这些“小人物”来自生活,而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时代精神又高于生活,平凡之中见伟大。他们当中有最美乡村医生,身处贫困和艰辛的环境中,用医者仁心坚守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有最美乡村教师,放弃城市繁华,扎根农村,为乡村的孩子们点亮希望的光芒;还有最美孝心少年,面对生活逆境不服输不低头,用自强和乐观践行着孝道⋯⋯这类新闻报道主题宽泛,着眼于“小人物”身上的时代精神,在内涵上凸显人文关怀,而每个故事的内核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用故事化手法传递主题报道的观点,这是最生动也是最具人性化的传播方式。故事情节真实,人物形象生动,通过现场同期声、配音旁白、情景再现等多种电视化表现手法的交叉使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了故事的讲述中,让观众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现实生活中,就在他们身边。这样一来,新闻报道的话语表达议题与观众已有的认知模式做到了很好的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观众个人的价值观保持一致,新闻报道的内核契合了观众的关注点,也就容易获得最大程度的认可。

2.以系列化报道建构典型人物群像,形成规模效应和持续效应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很多新闻工作者意识到,类似的宣传报道如果规模过小、持续时间过短,观众还没来得及进入,或者刚进入还没觉出味道就结束了,往往没有太好的传播效果。而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系列化报道则可以通过不断吸附来粘住观众,有利于舆论的聚焦和发酵,达到传播的效果。

2014年2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等重点新闻栏目相继推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报道,集中深入地报道了“国之所需我之所向”的94岁中国稀有金属工业奠基人李东英、“为国效力义不容辞”的81岁中国电分析化学领军人物汪尔康、“为富国强民而探索真理”的91岁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等科学家的事迹,用他们毕生的奋斗历程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个层面的内在联系,生动地刻画和塑造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群像。

无独有偶,湖南卫视在同一时间段也推出了反映人民科学家优秀事迹和奉献精神的新闻系列报道《绝对忠诚》,《绝对忠诚》通过讲述11位科学家为国奉献的故事,展现出科学家们长年坚守主流价值高地,用实际行动树起“民族魂”、托起“强国梦”的时代精神。这一系列的新闻报道是对富强、爱国、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次集中展示与追寻。通过这些浓墨重彩的新闻报道,核心价值观大气发声,占据了舆论场的高地。

3.开设系列专栏,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当前,主流电视新闻媒体都推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栏目,通过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家喻户晓,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专题栏目,采用微访谈的方式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先进个人,通过央视网、新浪、腾讯等微博平台,向网民传递着他们个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

各省市及地方电视新闻媒体也在其主要的新闻栏目中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并进行理论解读,细致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内在含义。比如,《江苏新时空》邀请专家学者做客节目现场解读24字,讲解字面内涵;《湖南新闻联播》开辟专栏播出了12集系列节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汇进行了逐一诠释。与之呼应,国内34家卫视频道开办了40多档与道德建设相关的电视专题栏目,来进行典型宣传。《“最美人物”系列》、《公民道德建设故事》、《身边发现》等,都展示了那些凡人善举,以小人物的故事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电视新闻报道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升路径

当前,身处电视新闻报道一线的媒体人在为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一些实践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困惑和挑战。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通过电视新闻报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1.规避单一化的“核心价值观”议题设置

电视新闻报道以讲故事手法来传递核心价值观,这一策略已为各类新闻媒体所采用。当这样的报道形式被过度使用后,就会产生千篇一律的信息泛滥后果,观众也会感到厌倦。避免观众对报道方式产生对抗情绪的路径之一,就是尝试从议题设置层面来进行创新。

在典型人物报道的故事化讲述中,要避免出现框架化、模式化的情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报道不能仅停留在讲好人好事、励志层面,不应回避现阶段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矛盾和问题。随着报道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深入人心,这时,电视新闻报道要去多层面挖掘选题,要逐渐把报道议题的选择从表面24字的“内涵”阐述转向深层“路径”的指引:抓住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揭示其中隐含的内在矛盾而不是遮蔽矛盾,进一步抓住问题的本质,引领与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建设规范化社会的目标。

2.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话语方式

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的话语表达方式习惯用宏大叙事来表达新闻主题,在对同一议题的连续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带有设计感的“主题先行、实例来凑”的报道案例,此类新闻报道虽然重视新闻本身的价值塑造及舆论引导,却轻视了受众的个体思想与情感体验。

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视新闻报道中也存在着以“先验性”的概念和抽象的表达代替“认同感”的修辞和语言策略的新闻话语习惯。这类报道多数表现为对大众宣教式的灌输,它看似具有较强的舆论引导力,其实传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电视新闻报道要善用符合民间话语体系的修辞框架来感染观众,这样才能做到在理性上说服观众,在情感上得到观众的态度认同。

从“灌输”到“认同”,就要求报道在新闻话语的表达方式上应契合观众的表达习惯,实现话语策略的转变,符合民间表达的话语体系要求,利用电视媒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藏在大众交流的话题中,在报道中促进观众自身情感和政治文化归属的双重认同。

3.以融合传播方式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全媒体报道的传播效力必定大于传统媒体的单打独斗。电视新闻报道要想提升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必须要走融合传播之路,要综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进行互动式、立体化的宣传报道。

比如,央视在推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专题报道的过程中,其新浪微博认证、新闻客户端和微信也进行了同步推进,使得相关新闻报道在“粉丝群”、“朋友圈”中获得了极高的人气。

前面提到的湖南卫视推出的系列新闻报道《绝对忠诚》除了在电视媒体播出外,还在主流网络媒体创建了专题网页,提供了节目的视频、文稿、高清图集以及相关的评论等,供网民观看体验。同时它还与优酷网合作,向客户端推送视频,传播力和影响力得到了大大增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复合式传播,有效弥补了地方卫视新闻栏目受众面窄的局限,拓展了观众群,而全媒体参与、全媒体宣传,也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电视新闻报道在尊重传播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适应媒体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打破观念的束缚和思维的定势,在理论上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治上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价值引领目的。

本文系2015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像建构与传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338)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责编:胡斌毅)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