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互联网+”视域下的媒体融合“减法”

“互联网+”视域下的媒体融合“减法”

时间:2024-10-30 01:45:42

龚志伟

“加”与“减”,既是数学运算方法,又是一对哲学矛盾。有加就有减,少了要加,多了要减,万事万物总是在加加减减中获得平衡。

我们正处在一个“加”的时代,“加”的枢纽是互联网。互联网打破了传统行业之间的边界,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智能、智慧元素。然而,正如硬币有正反面,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高效便捷的同时,也产生新的困惑:信息的透明,大幅压缩了利润空间;门槛的降低,带来的是更惨烈的市场搏杀;一个成功的案例,往往以众多的失败者作为背景;对消费者来说,信息爆炸同时带来泥沙俱下,多元抉择有时反倒变成无从选择;又有多少人试图摆脱“手机依赖症”的焦虑而未能如愿⋯⋯

传统媒体尤其是区域性媒体同样面临“加”的难题:“地方传媒由于视野具有先天局限性,很容易认为至少在当地自己可以无所不能,觉得做‘全’、做‘大’义不容辞”①,技术要升级,构架要齐全,传统领域不能放弃,新的领域也要力拼。新媒体矩阵耗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无法立即转化成效益;风风火火的微博、微信群,却“为他人作嫁衣裳”;缺乏根基的APP平台,难以马上聚集大量人气;“中央厨房”投入不菲,实力有限的地方媒体有心无力,或形同虚设,或建了又拆;而试水电商,又怎敌得过早已成型的淘宝、京东等巨头!新媒体的蚕食仍在继续,而叠加的内容尚未形成可复制的盈利模式,“骑虎难下”的尴尬则屡有出现。

那么,做做“减法”如何?

一、“过滤”的价值

技术的革新,刺激了内容的生产和消费,互联网的无缝连接带来信息的空前膨胀,移动设备则使信息的获取变得简易。互联网时代,信息呈几何级递增之势,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信息的需求无法随之跳跃式增长。在大量信息的集合、分解、重组的过程中,简化信息变得十分重要。业界人士曾预言,互联网内容的过滤将成为下一个规模产业,而今这已不再是一个预言。

2013年,雅虎公司花了3000万美元从英国少年尼克·达洛伊西奥手中收购手机新闻摘要应用软件Summly。这个软件通过彩色条块区分新闻主题,自动形成摘要,读者只需阅读精炼提要,就可自主选择进一步阅读的文章,方便且美观。3000万美金,雅虎看中的当然不只是一款软件,而是其过滤信息的价值。

在“互联网+”视域下,媒体融合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供给侧改革,对信息资源进行过滤和整合,以更加精炼、精准和精品的内容来戳中用户的“痛点”。

精炼,即“减篇幅”,使其符合碎片化传播的特点;精品,即“减内容”,剔除落后的产能和边缘化、同质化的内容,以“数量”换“质量”。在信息过载的今天,用户对原创、专业、独家内容的追求其实更高,与其平均用力,不如集中优势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通过主导性产品实现“中心突破”,促进融合的整体发展;而精准,则是“减存量”,去除多余的信息和环节,把最好的内容方便地呈现给最需要的用户。对区域性传统媒体来说,其劣势在于大数据分析能力先天不足,其优势在于“接地气”,可直接触摸地域文化,因而在信息的过滤和智能化匹配上,也应扬长避短,充分融入当地的社交关系,注重用户导向,注重可分享和参与性,在互动与反馈中形成”过滤网络”,实现对内容的改造。

二、“聚焦”的能量

聚焦,即专注与某一领域、某一平台或某一产品,并做到极致。在苹果濒临破产之时,乔布斯力排众议,砍掉了70%的产品线,专注于智能手机iphone的开发,使苹果起死回生;在国内互联网界呼风唤雨的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也是专注于某一领域或围绕核心产品构建属于自己的平台,百度专注于搜索引擎,腾讯专注于社交领域,阿里巴巴专注于电子商务,小米则从一款手机起家;而简单如“网络私厨”,一个家庭主妇,有一门烹饪手艺,依托一个朋友圈,也能将“定制式服务”做得有声有色。

在探索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泉州广播电视台根植本土,坚守民生新闻品牌《新闻广角》,通过平台聚焦,集合线上线下资源,凝成发力点,以一域带全局,推动全媒体生态战略布局。如今,《新闻广角》官博、官微均位居福建省媒体微博、微信前列,聚集粉丝合计超过45万人次,衍生出“乡镇篮球赛”民间体育品牌、“溯源晋江”地方文化品牌、“周末去哪儿”休闲互动品牌等系列特色品牌。聚焦,让《新闻广角》从单纯的电视符号蝶变为福建最具影响力的全媒体品牌之一。

聚焦,是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进而获取他人的注意力,而注意力正是“互联网+”时代最珍贵的资源之一,其路径在于“专”:首先是“专注”,专注某一领域,专注某一平台,专注某一产品,专注才能做到极致;其次是“专长”,结合自身优势和实际情况来确定思路,扬自家之长,博众家之长,整合有效资源,形成强势品牌;最后化为“专属”—属于自己的领地和一片天。

三、“切割”的意义

“互联网”的意义在于连接,通过连接将供给侧和需求侧拉到同一水平线上,不再需要跨越各种维度的沟通,其带来的是一种“减法”逻辑,即缩短时间、消除边界、减少障碍、降低成本,通过灵活的管理机制,塑造“轻骑兵”式的团队,以快速适应用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然而,受现行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制约,许多传统媒体并没有真正将这个优势发挥出来。媒体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内容、流程、技术、平台、人才、管理、经营等多种因素的改造,而且触及体制机制和利益调整等深层次问题的变革,可谓千头万绪。如何理顺其中纷繁复杂的关系,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善用“减法”,做“切割”—抓住主要矛盾,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切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切除组织管理中不必要的冗余和成本,淘汰落后产能、简化流程;二是区分不同的业务板块,并设计相应的运营制度,以匹配全新的媒体生态。

首先是属性的“切割”。传统媒体多具有事业和企业的双重属性,媒体融合既是政治性任务,也是市场拓展的必由之路。在融合的过程中,主流媒体的宣传功能和公益属性不可动摇,需要适当的管控和制约,市场的瞬息万变又需要管理层面的充分放权。在当前形势下,应严格区分媒体的事业属性和企业属性部分,严格区分政治性任务和商业化行为,分类定位、分类运行。只有“切割”,才能使媒体从体制的束缚摆脱出来。在“切割”的过程中,能划归市场的尽量划归市场,经过市场的不断“洗礼”,媒体融合方能可持续进行。

其次是层级的“削减”。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互联网+”更是将“快”演绎到了极致,而在传统的“倒金字塔”管理结构中,信息逐级传递,难以满足“快速”的基本要求。当你的项目生成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当你的新媒体团队申请一笔经费需要走多个流程、盖多个印章的时候,时机可能已经失去。只有“消减”层级,导入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建立快速反应、灵活机动的管理模式,才能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

再次是人员的“减负”。“互联网+”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以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全媒体记者”应运而生。然而,许多媒体机构对“全媒体记者”的认识成了“身兼数职”:既是记者,又是编导,还是现场主持,既要完成现场报道,同时还要向不同媒介分发相应的稿件,如此压力下,“三头六臂”也扛不住。激烈的竞争环境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是强化互联网思维和“加压”的同时,也须“减负”,即通过更明晰的职能划分,让专业的人在专业的领域内做擅长的事,以此调动人的积极性。而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多来源于系统的改造,包括流程的简化、成本的节约和损耗的降低。人民日报社建立“中央厨房”,实行“一个产品,多个出口”、“一次采集,多渠道发布”,正是基于这样的设计。

最后应该设计“退出机制”。“互联网+”意味着高度的市场化,势必带来更高的产品淘汰率,媒体产品能否赢利则是评判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目前,媒体融合的变革尚没有成功的模式可负责,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借鉴、调整,才能实现模式创新,建立赢利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即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也要有向不成功产品和平台做“切割”的果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初创之时,即制定好退出机制,约定在什么样的状况之下产品宣告失败。”②

诚如马化腾所言,“互联网+”要先做“减法”,才能加进新东西。“加”是延伸和扩张,“减”则是取舍和优化,通过“减法”扫清障碍、理顺脉络,媒体融合才能“加”出效率,“加”出效果,“加”出效益。

注释:

①赖礼建、何娟:互联网“+”与“-”,《当代电视》,2015年第6期。

②王新玲:传统媒体进军移动互联网六大误区,《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7月8日第7版。

(作者单位:泉州广播电视台/责编:刘原)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