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谁将主导商业的未来

谁将主导商业的未来

时间:2024-10-28 10:12:46

双方的争论各有各的逻辑,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争论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乃至传统经济和新经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该各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这无疑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岁末年初,一场有关互联网经济是否冲击了实体经济的争论席卷业内。双方企业家不加掩饰的隔空喊话,火药味甚浓。

虚实之争

这场争论源于马云提出的可能构筑未来新世界的“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金融和新能源”的“五新”理论。

马云认为,“五新”世界将会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影响到世界、影响到我们未来的所有人。

随后不久,在央视财经频道,宗庆后、董明珠、李东生三位制造业企业家,把当下制造业的困境归咎于“虚拟经济过火、新商业模式的冲击。”

曾经的中国首富宗庆后认为,“五新理论”除了新技术之外,其他都是胡说八道。

早就说过“中国不能有太多马云,董明珠越多越好”的董明珠说,现在90后不愿去实体经济工作,在家开网店,一个月赚一两千不用受约束,这一代人对整个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有隐患的,网店模式不仅仅是给实体经济带来冲击,它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冲击。

李东生虽然认为,面对电商,实体一定要适应变化,但也对马云的“五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说,除了新技术,其他那几个新,他看不太明白。

几天之后,马云在演讲时回应:“希望大家不要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立起来,纯电商会越来越艰难,纯线下零售会越来越艰难,零售线上线下互补,必须结合起来。”

“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你的实体经济不行了”。马云毫不客气地说,“实体经济只有经历住新科技的挑战、转型和创新的洗礼,才能面对明天的太阳”。

马云两次赌局

关于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交锋,已不是第一次。

似乎有意挑起双方的对立,几次著名的争论都来自央视财经频道。

2012年12月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马云与王健林就“电商能否取代传统实体零售”展开辩论。两人打赌:10年后,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占到50%,王健林将给马云一个亿,如果没有,马云输给王健林一个亿。

这被视为电商对传统零售业的正式宣战。

马云的“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和新能源”,整体来说,是描述了一个新经济和新商业模式。简单讲,这个新模式就是以消费者为核心,重塑整个商业流程。

马云称,希望通过网购的发展,削弱传统商业的力量。当大家都选择网上购物时,传统商圈的销售量就会减少,进而商业地产房价就会降低。

2013年12月,还是在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现场,雷军和董明珠围绕小米模式是否能战胜格力模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以10亿元为赌注,赌小米5年之内销售额能否超过格力。

基于互联网基因的小米,其盈利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轻资产。而格力则代表着传统的重资产模式。

不同商业模式和商业思维之间又一次展开了较量。

而此时,同在颁奖台上的马云,意外地选择了支持董明珠,理由是虚拟经济没有实体经济强大的支撑是没法走出来的。只有虚和实的完美结合,才能作为新经济。

马云的观点在一点点转变。

就在不久前,某广播电台还在每天播出马云那句“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的经典话语。

而现在,马云彻底改口:“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

马云说:“企业没有实体和虚拟之分,只有好企业和坏企业之分。”他强调阿里巴巴是新实体经济。

争论什么?

新旧经济的争论从互联网开始出现就一直存在。电子商务兴起,改变了消费者购物习惯,线下的销售模式、销售渠道受到重大冲击,旧有的经济秩序和利益格局被逐渐打破。

面对销量的直线下滑,很多传统企业从对互联网的不屑,转而变成恐惧,把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宗庆后早在2010年,张近东就公开炮轰“电子商务模式不符合商业规律,未来不可能成为主流消费渠道”。然而几年后,公司改名苏宁云商,全面转型,并与阿里有了战略合作。

虽然很多传统商业企业逐渐开始接受互联网,但争论并没有结束,相反更加激烈,讨论也更加深刻。

宗庆后、董明珠等代表了许多实业企业家对互联网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实体经济对互联网的态度。

他们认为,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抢占了实体经济和线下渠道的市场份额,电子商务的野蛮生长导致实体经济发展艰难。他们提出,网络经济没有工商登记、没有交税才造成了这样的冲击,要求加强管制,要求公平待遇。

而互联网经济的代言人则认为,传统产业模式的既得利益者,不思进取,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只有拥抱互联网、“虚实”结合才可能有未来。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认为,新零售只是一个技术手段层面的创新,零售业衰退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营模式出现了问题。他提出,“新零售是面对新的消费环境下,零售企业所做出的调整行为。例如在一些新技术的推动下,以顾客为中心,去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等等。”

新的消费环境下,新渠道与老渠道、新手段与老方法、新业态与传统业态、新消费习惯与老消费习惯的交织、对立、融合与发展。

新旧实体经济之争表面是模式和利益之争,实际上是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产业变革带来的矛盾的外在体现,也是经济转型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董明珠经济“虚火”

宗庆后认为,高税收、虚拟经济、房地产是导致实体经济的三大害,其中两害都与“去工业化”,乃至“去实业化”的“投机倒把”有关。

宗庆后称:“互联网管得不好的话,对实体经济冲击太大了,把实体经济全搞乱掉了,虚拟经济做过头了。”

董明珠也说,她最生气的就是,现在很多制造业的企业家也去搞金融杠杆。

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商业模式没有经过任何考验,却动辄得到几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估值。投资人A轮B轮击鼓传花博傻投资,靠概念赚取财富,这与资本市场上市只为圈钱的做法如同一辙。

众多互联网创业的造富神话,引起靠艰难创业起家的传统企业家强烈的不满。与互联网经济的对立情绪,很大程度来源于此。

实业才能创造物质财富,虚拟经济应该服从、服务于实体经济。而当前,虚拟经济非理性繁荣,甚至脱离于实体经济,导致虚拟经济不但未能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反而对实体经济形成了挤压。

但把经济“虚火”的板子打在马云身上显然有些冤枉。这也是马云极力想摆脱虚拟经济身份,强调自己是新实体经济的原因。

“无数的实体经济因为互联网找到了方向。”马云说,“今年阿里巴巴淘宝平台加起来卖了3700亿人民币,这是3700亿的实体经济的销售。如果把阿里巴巴淘宝关掉,就意味着将关掉370个规模100亿的中大型规模的商场。”

从本质上说,阿里巴巴与传统商场是一样的,同样是在卖货物,只是方式方法不同罢了。

双方的争论各有各的逻辑,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但争论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乃至传统经济和新经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该各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这无疑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谁来主导

事实上,即便是最激烈的反对者,当下也在或多或少地拥抱互联网。

宗庆后的女儿也是集团接班人的宗馥莉,在2016年推出网络定制果蔬饮料Kellyone,其模式是典型的互联网经济;董明珠的格力电器其实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

传统企业早就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但始终不知道如何去转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传统企业能成功转型的案例少而又少,这让传统企业无所适从。

实体企业家们对互联网的心态复杂又微妙。

其实,争论的双方都没有明确说出,但却是争论的根源却是,未来的商业世界究竟由谁来主导?实体经济还是互联网?互联网究竟是能帮助实体经济,还是从实体经济口中夺食?

阿里巴巴已经不是以前的电子商务公司,菜鸟物流、阿里云、蚂蚁金服、钉钉,阿里早就在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大手笔的布局。而这些布局,都是在为自己的“新零售”生态作顶层设计。

业界往往将互联网置于传统行业的对立面,颠覆、革命这样的词汇常常出现报端。

马云说,未来的经济将完全基于互联网。

在传统势力看来,真正能够决定未来商业并带来变革的只能是实业,是好的产品和服务,而非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只是工具,是手段,是介质。政策不该向互联网经济倾斜,而是应该扶持实体经济。

董明珠说,她一直认为互联网是工具,“把互联网用足用好,我们是赢家。”她将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比作老虎,互联网比作翅膀,要想如虎添翼,实体制造业必须夯实。“没有我们这样的老虎,‘互联网+’算什么。”

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引起了激烈的辩论。即使是政府最高层在表述上也是两个概念混用,手心手背难以取舍,谁主谁次还是需要市场决定。

过去传统企业有很大的话语权,现在马云来了,不仅在互联网经济有话语权,还把手伸到了线下的实体经济。

尽管马云这一次说的是“融合”,而非“颠覆”。在互联网企业看来,互联网是生产方式,是模式,是生活和商业行为的本身。

业界普遍认为,打通线上与线下相当艰难,双方在利益分割和数据共享上有太多的争执。

这也是马云收购银泰、三江购物,投资苏宁,大张旗鼓推行的“阿里零售通”,高调招募“城市拍档”的原因,体现了阿里布局线下零售商业生态,全面打通线上线下的决心。

新旧经济的矛盾一时难以化解,新的均衡点需要在博弈中摸索,是主导权重新划分的过程。

但无论未来究竟是由谁主导商业世界,有一点是确定的,只有将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才是赢家。

图说

良品铺子在线下门店广设二维码,将门店的庞大流量沉淀到线上,再通过完善的会员中心和各种好玩的线上活动将消费者留下来,进而引导到线下二次消费。过程中还会采集并记录消费者信息,建立线上SCRM系统,以标签的形式将用户数据牢牢掌握在企业的手中。

转型关键期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冲突的加剧,很大程度显示出,经济转型已经到了关键的阶段。

这表面上是模式和利益之争,实际上背后是发展理念之争,是信息技术引发产业变革带来的矛盾的外在体现。

这是国内产业界的一次重大纷争,尤其是在中国经济逐步进入下行状态,传统实业面临转型升级、纯电商流量红利消失的背景下。

这场实业界和互联网界的辩论有其必然性。

目前,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主要的生产要素成本都在上涨,线下实体店经营的举步维艰。而随着互联网红利期的结束,线上增速放缓,线下零售还是成为新的商家必争之地。

即便是最欣欣向荣的阿里,在电商业务和用户数量上,都达到了相当可观的规模,其业务增长即将触达天花板,这便是马云“五新”理论推出的背景。

如何解决线上消费的诸多痛点,并以此来获得新一轮的增长,成为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思考的问题。这种对未来的危机感,逼迫着他们不断前行。

覆盖实体店、电商、移动端和社交媒体的新零售体系,似乎成了解决零售业发展难题的解决方案。

零售业线上线下同时面临增速压力,线上线下全渠道的融合自然而然成了创造新增长的动力。这样的趋势已然出现:很多互联网企业开始向线下布局;一些线下传统零售企业,也在往线上延伸。

融合是大趋势

双方各执一词,观者亦各抒已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争陷入白热化,甚至引起决策层的关注。

这些领军人物的争论,会影响到更多的相关利益者甚至决策者,影响到经济路线和方针。他们争论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大问题,这直接决定了中国经济的未来。

如果不能得出一个倾向性的结果,很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前行的方向出现偏差。

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多次对此发表意见,他表示:目前部分依靠传统动能的实体经济产业,确实面临不适应市场变化的问题。怎么破解这一问题?还要让传统产业插上新经济的“翅膀”,用新动能带动传统动能转型升级。“网店是‘新经济’,直接带动了实体工厂的销售;快递业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同样既拉动了消费也促进了生产。这些典型的新经济行业,实际上都是‘生产性服务业’,都是在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

图说

同样是做休闲小食品,同样是安徽企业,洽洽食品在上世纪末崛起,小小的瓜子做出了大品牌,用十七八年时间做到了三四十亿的规模;但就在它身边,2012年成立的互联网食品品牌三只松鼠,只用了5年就做到了50亿的销售规模。

据麦肯锡的测算,中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超过美国、法国和德国。近日波斯顿咨询公司发布预测数据显示,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规模将接近1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渗透率48%,总就业容量达4.15亿。

2017年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用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的蓬勃力量,推动传统产业、尤其是实体经济更好适应经济转型。

此前印发的《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2020年的三大发展目标是电子商务交易额40万亿元、网络零售总额10万亿元、相关从业者5000万人。

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也从调整商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促进跨界融合三个方面明确了实体零售企业创新转型的9项主要任务,定调实体零售转型。

马云与王健林的赌注,至今还为人乐道。但细看王健林的“新飞凡”和马云的“五新”,两者殊途同归,都往打造升级版的商业零售生态系统方向前进。

其实,从2013年开始,O2O、互联网+、新飞凡、新零售,都是线上线下融合的类似表达,且越来越深化,越来越强调互联网思维技术与实体渠道的结合,产业的技术化和数据化趋势不可逆转。

不管业内如何争论,线上线下零售的界限已经愈发模糊。

对整个零售业来说,竞争不该来源于线上和线下的模式,而应该回归零售的本质:谁能更高效地服务消费者。其实商业的规律很简单,消费在升级,但其本质和基本法则并没有变,升级的只是各种形式和手段。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要转型发展,要从原有的结构形态升级到新的形态,旧的结构已经不适应了,要培育新的经济结构。

业内人士认为,在此背景下,零售业价值重构的转型风口已至,零售巨头必将形成另一种新零售模式,带动零售产业升级,激发经济新动能。

其实,新零售没有一个标准模板,各商家都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虚实结合,服务好消费者,就能够有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