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一位VC专家对投资热的冷思考

一位VC专家对投资热的冷思考

时间:2024-10-28 02:36:37

如今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市场可谓是前所未有的火热,其发展速度之快,一方面源自中国国内市场的“不差钱儿”,另一方面源自创新市场的如日中天,于是,那些想通过私募来筹集资金投资好项目以赚取多倍回报的人渐成气候。投融资市场热闹了是好事儿,但问题也会接踵而来。那么,哪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风险投资人对哪些创新企业有偏好?如何促进创新企业的成长环境的改善?中国不缺VC,但为何鲜有风险投资家?创新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带着读者关心的若干问题,国际融资杂志记者独家采访了君联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君联资本)董事王能光先生。他以其冷静的思考和丰富的阅历,一一做了详细回答

China'sprivateequitymarkethasgrownrapidlyatanunprecedentedrateinrecentyears.Thisrapiddevelopmenttrendisduetoadequatecapitalfromthedomesticmarketandboominginnovation-drivenmarket.Therefore,thethosewhowanttoraisemoneythroughprivateplacementtoinvestontheprofitableprojectshavebecomethemainstreaminthemarket.Itisgoodthingtohaveabustlinginvestmentandfinancingmarket,buttheproblemscausedbyitwillfollow.Whataretheproblemsthatneedtobesolved?WhichinnovativeenterprisesdoVCinvestorshavepreferencefor?Howtoimprovethegrowthenvironmentofinnovativeenterprises?Chinaisnotshortofventurecapital,butwhytherearefewprofessionalventurecapitalists?Whatarethebiggestchallengesforinnovativeenterprisestoconfrontwith?Withtheissuesthatthereadersareconcernedabout,thereportersofInternationalFinancingMagazineinterviewedMr.WangNengguang,BoardDirectorofLegendCapitalCo.,Ltd.Hegavetheanswersindetailsbyvirtueofhisobjectivethinkingandrichexperience.

投资人要与被投企业共同发展

记者:您是资深风险投资人,在您18年的投资经历中,哪些变化让您感触最深?

王能光:回想过去18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现在的外部环境和当初我入行的时候已经截然不同了,我完全没有预想到这个行业会发展得如此之快,甚至发展到了如今的规模。君联资本是2001年进入的风险投资机构,2008年之前,我们主要投资的是TMT项目,而且是以VIE架构海外上市为主,普及面还不算大。

从2006年开始,中国股市限售股的全流通使得市场上关注上市前的股权投资出现了全民PE的热潮,人民币基金变得活跃起来,创投公司、投资公司的整体规模和数量剧增。行业“今后风险投资将会由量变转向质变,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将有利于‘质’的提高”规模扩大了,我们也看到,资本市场有了很大改善,被社会上越来越多创业企业所认识和接受。近年来,国家又提倡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2014年提出“双创”,从政策层面支持推进了创新企业发展。

但我认为,今后风险投资将会由量变转向质变,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将有利于“质”的提高。今后融资将不会像近两年这样容易,未来几年会是质量提高的阶段,投资人在选项目时表现出的疯抢、追风、追热等现象将会减少,投资机构内部对规律的认识、对项目的把握将会提高。

记者:您对当前投融资市场的火热局面怎么看?其中还有哪些有待改善的地方?

王能光:投融资市场火爆有好的一面,对于创业者而言,获得投资比较容易、快速,估值也高,但由于项目多、速度快,可能导致投资人对创业者的实质性帮助显得比较缺乏。同时,因为钱来得容易,也可能会在创业者中出现融到的资金无法尽其用的现象。从另一个维度看,一个人的青春很宝贵,创业三年,融资之后再两年,如果没人指导他该怎么做,一旦创业失败,再融资就会变得比较难,那么,他的企业发展势必会遇到瓶颈。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风险投资是以投资技术为主。比如美国硅谷,那里的投资家和创业者是互动的,往往投资家都曾有过在知名大企业的工作经历,他们知道行业的趋势,知道下一代产品是什么,因此,会去支持与未来发展相关的创业者,甚至在投资的过程中还会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告诉创业者应该怎么做。但是这样的引导和互动在中国国内还是比较缺乏的。

现在中国投资机构的情况是数量多、规模大、活跃度高,但是缺少有想法并能够引导创业者的投资人。年轻的创业者有钻研精神,但对事物的认识、企业管理、行业趋势等方面有局限性,所以投资人应帮助他们跳出思维局限,给予行业趋势的指导,让他的创业成功率尽可能地提高,这样一来投资环境也会变得更好一些。

记者:与美国风险投资行业相比,中国的风险投资存在哪些问题?有何解决之道?

王能光:一是风险意识要加强。中国的风险投资发展得很快,现在有些投资人,无论是否有经验,看到热点项目,只要有钱就会冲过去,这也使得创业生态环境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现在清理整顿的互联网金融P2P,其本质是用互联网平台把资金方和用钱方连接在一起,促进双方交易,这本身是件好事。但萝卜快了不洗泥,有人开始不认真了,有人开始不审慎了,或是不守规矩,出现了“跑路”现象。发展快、氛围热,就会导致人们的警惕性降低,有些P2P的收益高到离谱,很多就像庞氏骗局一样,拿后面投资人的钱堵前面的窟窿。而监管是滞后的,积累了问题出了事才考虑如何监管,因此,不能仅仅依靠监管部门的管理,还要加强对大众的教育,要让人们对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多加思考,多些判断能力,让全民都有风险意识。

二是企业承诺要务实。创新企业的创业环境火热之后,创业团队都比较有激情,一些创业者甚至会夸下海口。像我们去考察投资项目,回来之后我们会对被投企业所陈述的利润数据重新进行评判,然后计算是不是值得投资。因为很多企业会夸大数据,会将前景描绘得过于乐观。有句话说“A轮热、B轮火、C轮死”,指的就是企业获得A轮融资后,趁着热乎劲还能获得B轮融资,但等到C轮融资的时候,之前的承诺无法兑现,现实和当初的预期差着十万八千里,导致C轮没人愿意跟进。所以,创业企业千万不能说大话。其实,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应该有契约精神,说话都要重信用。被投企业要对投资人守信,投资人要对LP守信,只有这样,整个投资行业才能良性运转。

三是外界因素尽量稳定。外界因素中,现在主要是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这也给一些企业创造了不履约的借口,有些企业会以政策变化为由,说自己无法兑现之前的承诺。因此,契约精神是需要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的,而且也需要对企业进行契约精神的不断教育。

记者:中国不缺创新企业家,但您觉得中国缺风险投资家吗?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风险投资家?

王能光:中国不缺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工作人员,但要称为“家”的风险投资人还是很缺的。我认为,风险投资家应该对企业的认识与行业趋势的判断有一定的高度,有行业引导作用,能促进行业发展,并为投资人获得持续的回报。但我相信,通过未来几年自身的锻炼和环境的熏陶,中国的风险投资家一定会越来越多。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维度去判断一个人是否称得上风险投资家。首先是能对创业行业有持续密切的关注;其次是能与被投企业有良好的互动,除了投入资金外,还能给予被投企业其他方面的帮助,帮助企业发展,从而与被投资企业建立起更深的感情;再次是要能给LP创造稳定的回报。

投资人在给被投企业资金后,要和被投企业共同创造、共同发展,而不是给了钱,就坐等从企业身上拿回报。如果投资人不是能帮助企业持续做好,只追求持有阶段价值的快速提升,企业后续将难以持续发展,持有的股权极有可能是转让不出去的,既便转让了,新的投资人也会因此对你的信任产生质疑,影响之后的其他合作。

记者:您觉得中国孕育、促进创新企业的环境究竟存在什么问题?您有什么思考与建议?

王能光:中国的“双创”从2014年开始,至今已经有四年了,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总体上是好的,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使得创新、创业确实成为某一个阶段性的热点。但是过度渲染热点会对没有经验的创业团队产生误导,导致企业对外部环境和对未来判断不够谨慎,造成资源和人员浪费,这是一个问题。

此外,地方政府的思路要更广阔些,只要创业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也无论是出口、投资还是消费,都不能偏颇。政府官员要像一家集团的大领导,要兼顾各个方面,实现百花齐放,而不是盲目追求当下的热点。

君联资本的投资要诀:富而有道

记者:君联资本是中国本土老牌风险投资公司,其投资策略这些年来有什么变化?君联资本的投资偏好有哪些?

王能光:君联资本的投资相对而言,投资还是比较聚焦的,从成立之初开始,主要投资早期TMT,当时称为“大IT”,主要集中在软件、半导体设计和互联网这三个领域,因为我们有联想工作背景,对这方面比较熟悉。我们投资的软件企业主要包括应用软件、软件外包。随后几年,君联资本的投资领域也开始逐渐延展。2006年以后,开始关注消费类的企业,比如拉夏贝尔等。还有先进制造业,比如先导科技、普泰莱、宁德时代等。我们还增加了在健康医疗方面的投资,比如:医药连锁零售企业一心堂,做第三方检测的金域医学,做基因检测的贝瑞和康等等。

总体上,君联资本是不断地开拓新的领域,在策略上逐步延展,从消费、制造到医疗,在阶段上以投资早期项目为主,同时兼顾成长期的项目,现在我们也会投资一些成熟期的大项目。成熟期的项目分两类,一类虽然估值高、市场规模大,但企业还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有盈利空间。另一类公司规模虽然不大,在细分领域有领先位置,盈利稳定。2018年,君联资本稳步发展,原来当期管理的基金规模是三亿人民币,现在当期管理基金的规模接近100亿人民币,累加的话,所管理的基金规模已有400多亿人民币。原来团队只有30多人,现在已发展到100多人,我们还在控制人员和基金规模,以保证投资质量和效果。我们认为,扩张太快不好,有序扩张并能兼顾投资人员的学习曲线,避免因人员扩张导致投资效果下降。如果盲目扩张,虽然规模扩大了,但很可能就没有精力去支持、帮助创业团队,同时投资业绩也可能会出现不稳定。合适的规模才能够保证质量及回报水平。

公司要发展,人员要成长,就要寻找到确实有发展的领域。仅凭着钱多,盲目追求项目数量,肯定就会出现盲目追高的情况。

记者:以您积累的投资经验,您喜欢什么样的创业者?您更看重他们的哪些特质?

王能光:第一,要有动手能力。对于执掌上千人的大公司的董事长而言,放手把日常运营管理交给团队,自己腾出精力去抓企业战略和方向,这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对于百十人的创业公司而言,如果企业老总只会动嘴说,却不会干,这样的企业是难以发展的。我们总说老总凡事亲力亲为不好,但实际上,亲力亲为也是要分阶段的,不同阶段的亲力亲为的程度应该是不一样的。

第二,做事要有思路,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创业者要有自己的想法。现在很多创业者都有一个特点,脑子灵活,口才也很好,但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创业者要能确确实实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视野开阔,有着符合逻辑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不论是技术类的还是模式类的,对自己的行业都应该能有一些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大企业的一个部门里,上级会事先铺垫好,把任务分配给各个部门,各部门只需要做好相关工作就行。但在一个创业企业里,创业者要有自己想法的。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棘手难题。如果创业者没有自己的想法,就不可能留住有能力的团队,团队的能力就差。有想法的领导往往会比团队成员更高瞻远瞩,可以更好地带领团队。这样,有能力的团队成员也就愿意留在企业里。这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们在与创业企业接触时,通常在讨论商业发展方向的时候,就可以判断出创业者是不是有想法的人。因为有些创业者拿出来演讲的PPT是别人帮他做好的,因此,我们会让他抛开PPT解答一些别的话题,以此判断这个PPT是不是他自己深思熟虑后搞出来的。一些成功企业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创业者甚至会跟投资人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这样的效果反而更好。

通过见面接触,是比较容易对创业家的能力和思路给出评价的,但一个人是否有想法却是比较难以在一两次见面后给出评判的。这往往需要通过多次接触后才能判断出来。一个人有没有想法,跟年龄大小没太大关系,跟公司的大小也没关系,有些小公司的年轻人也很有想法。

记者:您觉得要将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做出风采、做出品牌,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王能光:我认为要从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下功夫。

外在层面,即要讲究投资策略和投资风格的相对稳定。虽然都叫股权投资,但是LP也好,被投企业也好,对你的认识就是你在做哪个细分领域。所以投资策略要相对清楚、稳定。当然也要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做一些调整,这样投资人就能积累自己的策略经验和风格经验。投资人若对行业深思熟虑,能帮助被投企业,这种投资风格就应保持相对稳定,不要摇摆。

要看到那些不顾价格而争得的项目,虽获得了可观的回报,挺光鲜的,但其实这类是偶发的。我认为,机构投资人还是得发挥自己的专业特点。

内在层面,即与被投企业、投资人等方面要有合伙精神。君联资本一直强调一句话:“追求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创心仪的事业,并分享成功”。分享不仅是与内部的合伙人分享,还要与被投企业、投资人分享,这有助于增强大家的合作氛围。久而久之,创业团队就知道跟君联资本比较好打交道。

被投企业有时候确实也不容易,会遇到业务发展不顺利的情况,投资人如果在此时能够帮助企业,企业是会感谢的。投资人只给钱,不帮助企业解决困难,被投企业也不开心。马克思经济学说讲劳动创造价值,我认为投资人在投资的同时帮助了企业也创造了价值,创业团队创造了价值,VC的从业人员也创造了价值。

君联资本的核心就16个字:“富而有道,人才资本,团队制胜,创新精神”,后面几点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但要理解“富而有道”则并不容易,但这恰恰又是很重要的。君联资本董事长朱立南先生一开始就强调“富而有道”,这词的核心是道德,而不是为了致富。其中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要求自己做事的时候要有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专业精神。第二层含义,与相关方要有良好的合作,这包括被投企业、投资人、内部自身以及监管机构的合作。第三层含义,要回馈社会,除了我们做投资这个本业对经济、创业发展有帮助外,还要有其他贡献。帮助所投资企业在业务关联上的扶贫项目,以回馈社会。

此外,在投资行业里,大家天天跟钱接触,往往容易出现道德问题。所以我们会对员工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并制定相关监管规则,给予员工比较好的关照和适当的待遇,促进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记者:对于未来风险投资的走向,您有何判断?您看好哪些细分领域?

王能光:智能制造领域、消费领域、健康医疗领域,此外,还有文化领域。

初创企业要集中精力做好一个产品

记者:很多初创期和扩展期企业都抱怨:与大公司竞争太难,产品、模式很容易被模仿甚至取代。对此,您怎么看?

王能光:小公司很难全都发展成为大企业后上市。创业团队应该有一定的认识,不要固执地认为创业后一定要把企业规模做大。创业团队要想明白,即使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每个领域都做到全世界一流,要摆正心态。创造一个企业,最后被大公司收购,并不是坏事,这也是创业者实现理想的一种途径。小企业被收购后,原来的团队人员在大企业的一个部门里继续奋斗几年,然后继续研究其他项目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创业者一心只想着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创业的过程将会很累。有一些互联网的创业团队就挺聪明,成立一家公司,把项目做好之后就把公司卖了,卖了以后再创一个公司。

当然也要注意一点,小企业卖给大公司后可能被制约,原来的团队进入大公司之后可能会导致效率下降、活力下降。

记者:其实中国不缺创新技术,也不缺创新企业家,但是创新成果在推向市场的时候,难度很大,特别是与原有利益集团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难度就更大。遇到这个问题,该怎么办?

王能光:市场经济,竞争在所难免,创新企业遇到这种问题确实会让人感到悲观。大公司里做投资、做业务的人员也在持续寻找机会,没准那个团队里还有你的同学,对你很了解,看到你的创新成果出现了,知道你做的产品好,就利用大公司的优势,也做这件事情,要么把你买了,然后组建一个新的业务单元。比如阿里巴巴,投资了200多家公司,对他们来说,拿出10亿美元去做一件事是很容易的。

所以,小企业要抵御大公司其实是很难的,只能是尽量将产品做得更有特色一些,让别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制,让大公司想要这个业务的时候还得跟你讲讲价。缺乏特色产品的小公司,会很快下滑。要想跟大公司抗衡,小公司就一定要集中主要精力去做一个产品,把产品做细、做精、做到极致,让自己的公司更值钱,而不该分散精力去做多个产品。当其他公司要花大力气才能达到像你一样的水平时,他们就会考虑以不同的方式与你合作。大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想多点开花,什么都做,但往往都不给力,规模扩大了,但管理和创新水平可能会下降。所以,创新企业一定重视企业产品,把自己的产品做到独特、精致、优质。

记者:您如何看待企业创新?未来企业创新方向有哪些?

王能光:我理解的创新有三类,一类是模式创新,一类是技术创新,还有一类是管理机制创新。

关于模式创新,如果投资人曾经在BAT等大企业待过,当投资类似的项目时,他们就会有感触。比如现在的拼多多,实际上是对过去一些模式的变形。过去有唯品会,如果投资人之前有相关投资经验的话,再次投资类似的项目的话,则会对被投企业有所帮助。

关于技术创新,这可能还需要一个互动的过程。像云计算、大数据、AI、VR、AR等领域的互动周期相对会短一些。这些领域互动快,指引的效果也会比较好,创业企业和投资人都在摸索,双方能产生更多的互动。而新材料、医疗领域的互动周期可能就会相对长一些,因为这需要有很强的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从专业性很强的领域里出来做投资的人较少,所以形成互动的周期时间就比较长。

关于管理机制创新,像早些年民营企业、家族企业通过股权改制上市就是管理机制创新。他们做的事不是新的,但企业管理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企业里家族成份占比较重,没有职业经理人的股份,企业再发展就需要引入职业经理人,改善管理机制和治理结构。比如最近百丽国际的私有化调整,它的主业并没有太大变化,做得还是鞋类和运动行业,但下一步却有可能在管理结构、组织结构方面作出一些调整,最终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我觉得未来管理机制的创新应该会占有一定比重。

过去大家重视模式创新,这几年开始重视技术创新,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对于管理机制创新,虽然大家的认识还没有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但我觉得这对经济的再发展是有一定帮助的。

比如我们所说的一些夕阳产业,往往都是民生所需要的产业。这些产业的老总们的岁数可能都比较大了,体力和精力都将渐渐跟不上,但手中又持有很大的股份,而且可能还是上市公司的股份。这就需要企业机构化和并购重组。比如,某一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老总拥有几十亿市值的股票,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买下他的股份后,让新的管理人员去管理,老总可以把获得的资金分别做公益事业和股权投资,这样一来资金就活跃了,同时也让上市公司变成机构共同拥有,避免大家把民营企业视为家族或个人所有。此外,企业运营当中不可能不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把企业变得更社会化,让职业经理人去解决问题,这对整个资本市场而言是更好的选择。

企业融资要务实,要言行一致

记者:您认为,对创新企业而言,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融资前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王能光:最大的挑战还是要把自己想做的事做细、做到位、做出特色。只要投资人是懂行的,他就能从你的产品中看出你的思路。投资人往往会把你的产品拿去与其他产品做对比,如果你缺乏特色,投资人就会失去兴趣,也就少了一个资金支持的机会。

各行各业都是同样的道理,包括投资人看风险投资机构也是一样的,他们会把风险投资机构进行细分,看看主要投资哪些领域,有什么特征,是稳定型的还是激进型,投资的成功次数是多少。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初创企业在把某项产品做成之后,往往容易要么急于扩展,要么急于发散,什么都想做,其结果是难以做好的。这也是很多企业的通病,应尽量克服和避免。

记者:在您看来,企业应该如何处理好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

王能光:要处理好与投资者关系,我认为要从硬性和软性两个方面去考虑。

硬性方面就是要对公司的项目情况清楚熟悉,投资人问的时候要坦诚说明,而且要说得准确,不能夸大项目预期。因为投资人的投资期是很长的,投资人差不多三个月或半年就会跟被投企业见一次面,企业哪儿不好迟早会被发现。当投资人发现被投企业在夸大预期,内心肯定会对企业的未来产生怀疑。被投企业夸大一次可以,夸大两次三次,投资人就不相信你了。

软性方面主要是对待投资人的态度。一种情况是,有些创业者觉得,这些投资经理虽然来了解企业情况但实际上不会投,所以表现出对这些投资经理很不耐烦、爱搭不理。另一种情况是,投资机构之前投过这家企业,但因为某种原因后来又不投了,创业者就不愿再和该机构接触,甚至后期融资也不允许该机构介入。其实,只要投资人找到你、关注你,无论投与不投,创业者都应该以礼相待,投不投不是投资经理一人决定的,还取决于投资机构自身情况和企业的业绩和发展,这需要综合平衡后才能得出投与不投的判定。很有可能你曾经怠慢的一位投资经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关注程度提高了。所以,对投资人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至少人家来了,说明对你这家企业是看重的。如果人家不投你,你就不搭理人家,你的口碑在圈子里也不会好。

记者:企业应该怎么给自己估值?

王能光:企业估值都是随行就市,但不是简单地乘以一个增长率,而是要把估值的组成部分拆开细分,主要通过产业趋势、盈利业绩、行业地位、客户组成、团队成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还可以参照行业里最好的那一家来估值;如果企业的团队有想法、有思路、有能力,估值则会高一些;如果创业团队中的成员曾经就职于某些大公司,那么,附加值也会多一些。此外,还有客户质量等。很多创业者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获得更高的估值,但估值高了,如果企业完不成既定任务,无法兑现承诺,这将给投资人带来不小的伤害,更严重的是会影响企业的口碑,影响之后的再融资。

记者:企业融资后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王能光:融资之后,企业应该做到言行一致,要按照之前向投资人承诺的计划发展,原来承诺要做的事必须落实,资金的使用和之前承诺的要基本到位,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但是很少有企业做得比说得好,通常是说得好听但做得就差一些。

君联资本投资的公司中,科大讯飞就是能够做到言行一致的公司。我们2001年投资了科大讯飞,到2013年退出时回报率已达若干倍。现在科大讯飞的PE已经很高了,价格也很贵。但它能够按期完成规划、兑现承诺,它研发的每一代产品都让投资者有盼头,所以它估值高大家也能接受。科大讯飞以语音为切入点,做到了我国国内同行业的龙头。它的主营业务是以toB为主,主要是和政府、电信业务的语音配合,比如成套的呼叫中心等。此外,它也研发toC的产品,像叮咚智能音箱、翻译器、手机软件等。目前,科大讯飞还打算实现AI诊疗,通过语音询问,利用AI技术对重复性和常规性的病症进行解答,这是它未来的一大领域。

记者:您怎么看待企业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

王能光:从我个人角度看,太过于长期的发展规划是存在很大变数的,企业首先要做的是把今年该做的事搞清楚并落实,然后考虑明年的事,一般做好两年内的计划是比较靠谱的。现在的环境变化很快,企业能把一两年要做的事说清楚、落实到位就非常不错了,不说百分百兑现,能兑现七八成就算是好企业,至少还算是及格的。至于长期规划是一个方向性的,过细的说给别人听可以,但创业者自己千万别当真,否则就容易务虚。很多成功的企业其实并没有特别长远的详细规划,大多都是后来回过头来的总结。

记者:如今,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给企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规避其中的风险?

王能光:中美贸易战对出口型企业,影响较大。在美国加收关税的前三个月到半年期间是企业最难受的时候,因为税收高,所以企业的产品在价格竞争上没有优势,利润会被压缩,甚至要拿其他市场的利润来赔钱卖产品,卖与不卖成了一个难题。这时候,企业要做出决断,要知道自身能否赔得起,能否熬得过。很多小企业可能会选择不卖,那么它们将失去这个市场。而大企业很多就是扛着,扛过了,这个市场就还是他们的。在这个过程中,对没有实力的小企业打击最大。

举个例子,君联资本早年投过玲珑轮胎,它在2016年上市。2009年时,它经历过美国的“特保案”,关税高达30%,比此次中美贸易战的25%还高。当初玲珑轮胎的年销售额约100亿人民币,国内外的市场份额各占一半,其中出口到美国的大概占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所以影响较大。

当初“特保案”时,大家都比较担心,经过测算后认定它能扛过来,因为玲珑轮胎的毛利润指标和技术指标都很好,尤其它的技术能够支撑产品销售价格,采购商愿意出高一些的价格买它的产品。另外,轮胎行业比较特殊,好的产品往往不可替代。玲珑轮胎当初还得到了政府支持,银行也没有在贷款问题上为难企业,所以坚持过来。此次中美贸易战,玲珑轮胎受到的影响应该比以往小得多,因为它已经在泰国建厂,一部分产品从中国出口,一部分产品从泰国出口。泰国不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企业度过这次难关就比较容易了。但短期内的利润肯定还是会受到影响的。

(摄影杜京哲)

本刊记者采访资深风险投资专家王能光

点击王能光

王能光先生在中国风险投资界拥有18年的专业经历。20世纪90年代初,他被当初联想的一句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点醒内心深处的激情,毅然决然地离开安逸且工资丰厚的一家央企,经过面试、笔试几道考关,1992年8月最终如愿以偿地走进联想。当时的联想还在创业阶段,工资不足他原工资的六分之一,但能够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他的是联想的创新精神。从此,他在联想一干就是26年。这与现如今行业的跳槽常态犹显格格不入。

进入联想不到两年,他负责了集团财务部工作,把部门管理得井井有条,任职六年间,随着集团的发展,财务团队从50人发展到280多人。

2000年,联想分拆,对于他来说,可以选择的方向很多。联想投资董事长朱立南先生邀他去尝试一个新行业——风险投资。他欣然接受,一句话:“我跟你干”。就这样,他加入联想投资(2012年更名为君联资本),成为初始团队成员、董事总经理。

在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从业18年之久,这在风险投资界比较少见。究其之因,应该是君联资本“富而有道、人才资本、团队制胜、创新精神”16字的吸引力,也是王能光先生初心的折射——人活着是要有理想情怀、道德操守和专业精神的。这便是气味相投者休戚与共的温度吧。

在我们眼里,王能光先生应该是称得上风险投资家的,但他拒绝这个称谓,认为自己只是中国风险投资界的老兵。在他看来,风险投资家应该对企业的认识与行业趋势的判断有高度、对行业具备引导作用,并对投资人有持续的回报。(李路阳李留宇撰写)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