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综艺大作战:谁来决定你看什么?

综艺大作战:谁来决定你看什么?

时间:2024-10-19 06:32:13

有一档综艺节目在开拍四集后,被迫停工了。

那是一档以素人为主角的综艺,穿插一些不算知名的艺人做引导。几对素人准夫妻前往国外,完成各项任务,竞争一个在当地举办婚礼的名额。节目原定在国内某一线电视平台上播出,节目组在走过了意大利、韩国等国之后,正要去下一站踩点的节目组,却得到了资金出问题,节目暂停的消息。

现在每年有几百档综艺节目,但因为种种原因夭折的更多。“过去人家说中国电视剧有三分之二放到片库里,但实际上生产到一半或者策划当中流产的综艺项目,可能比播不出的电视剧比例更大。”一位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说。

资金问题只是“流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此外,思路矛盾、管理混乱、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充斥这个行业。

从公认的第一档综艺类节目《正大综艺》算起,国产综艺诞生了27年;从开纯娱乐节目先河的《快乐大本营》算起,综艺型娱乐节目也已经发展了20年。这期间,棚内、户外;周播、季播;电视、网络;游戏、歌舞、选秀、相亲……综艺节目的体量、形式、内容、平台等方方面面在延伸发展,也时常逆转反复。左右着单个节目甚至行业命运的,除了不可抗的政策因素外,资本和资源,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遍地是黄金”

不久前,资深电视人李剑然开车前往位于北京门头沟的灵水村度假。这个只有200余户村民的小村庄,在村口围起了栏杆,所有来往车辆需停放在指定的停车场内,想要进村,必须购买门票,一副标准的国产景区派头。

灵水村成为旅游目的地,并不是因为这里的自然风貌、人文历史,只是因为两期累计时长不足180分钟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

2013年10月11日,《爸爸去哪儿》开播,首站即选在了灵水村,获得了1.42%的收视率,当晚即引爆全网,随后收视率一路飙升,最高时达到惊人的5.3%,微博阅读量破百亿。

在李剑然看来,《爸爸去哪儿》的意义不只是造成现象级的轰动,更为综艺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模式,提供了新的可能。“《爸爸去哪儿》把明星从神坛拉下来,让观众从看明星变成看(明星过)普通人的生活,”李剑然说,“虽然这个进步只是电视节目形态上的,观众参与并不多。”

《爸爸去哪儿》以及当年年初播出的《我是歌手》,引燃了整个电视行业,各式综艺井喷式涌现,亲子、音乐、旅行、竞技等各节目,充斥了湖南、浙江、江苏、东方卫视等一线平台的黄金时段,网络上一波又一波的讨论热潮,反证了观众的买账。

观众买账意味着市场被看好,很多电视体制内的从业者,纷纷跳出来,自己单干。几年间,综艺节目制作公司相继成立,“一个项目就可以为此专门成立一家公司”,李剑然说,很多公司甚至以此做概念,包装公司,拿到新三板去上市。

2013年12月2日,应该是被写入中国电视史的一天。此时,《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尚在播出期间,风头正盛的湖南卫视在长沙举办了第二季的广告招标会。伊利乳业以3.1199亿元获得独家冠名权,创造了全新的纪录。

2014年播出的《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和《中国好声音》第三季、《我是歌手》第二季、《中国梦之声》第二季的冠名费均过亿,电视综艺节目进入亿元时代,这已经相当于一部中高成本国产电影的体量——同年上映,拿下年度票房第三名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号称魔幻动作巨制,官方公布的投资数额也只是2.5亿。

从体量看,2014年显然是综艺节目的新纪元年,当年有媒体用“遍地是黄金”、“闷声发大财”来形容市场的火热程度。其原因,在李剑然看来,和节目形态有关。“中国综艺和电视剧一样,是最能抓住观众的心的。”李剑然说,“电视剧过去主要抓的是中老年女性,综艺更多地抓住年轻人的心,或者说老少咸宜。综艺和电视剧,是媒体平台的两大法宝。”

2005年8月11日,兰州,10多名《超级女声》歌迷走上街头,为偶像李宇春拉票(@视觉中国)

“去消费时光”

中国的综艺热真正开始于1990年代,最早一批是央视的《正大综艺》,后来,湖南卫视在借鉴境外综艺节目的基础上,推出了《快乐大本营》。

当时,李剑然就在湖南电视台工作。在他看来,湖南电视台总能引领风潮,这和湖南人的性格有重要的关系。“其实湖南在中部,资源并不是很多。但是湘西文化,有敢为人先的因子,正因为资源少,所以要不断去争。”

李剑然最早接触综艺节目,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为职业之便,经常有机会看到国外的综艺。“那个时候全版都是英文的,我们听不懂,还得英文老师一边看一边给我们翻译。”李剑然回忆道,他对一档美国的脱口秀节目印象颇深,如今已经记不起它的名字,只是感叹“比国内领先很多”。

但大陆地区开始做脱口秀,已经是很晚近的事情了。《快乐大本营》成功之后的一两年里,类似的室内综艺,《开心100》《超级大赢家》《欢乐总动员》《开心擂台》《阳光快车道》等等如雨后春笋,国产综艺走向了第一个高峰期。

数据证明《开心100》《超级大赢家》在鼎盛时期,完全可以和《快乐大本营》平分秋色。每周日在东南卫视播出的《开心100》,最高收视率达到过40%,这对如今不断细化的分众时代,是难以想象的;每周五在安徽卫视播出的《超级大赢家》在开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一直稳居收视冠军的位置。

“我记得小时候的综艺一哥不是何炅,是李斌。”80后观众小鱼(化名)对本刊记者说,“你知道李斌吗?以前《超级大赢家》的主持人,眼睛很小,长得不帅,但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们这些小孩子,没有不喜欢他的,这个就叫观众缘。”

彼时,网络并不发达,电视还处在绝对强势地位,周末晚上打开电视机收看综艺节目,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娱乐项目之一。

“快乐大本营,天天好心情、超级大赢家winner、开心100,绝对精彩……”小鱼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这些节目口号。看着国内首批娱乐综艺长大的她,如今在国内一家电视台做编导,“其实多多少少是受到小时候的影响,再之前央视也有那些益智类的综艺,《第二起跑线》《正大综艺》等,还是有教育的成分在。而《快乐大本营》《超级大赢家》这种节目,完全就是娱乐,就是让你看得开心就够了”。

在李剑然看来,这时期的综艺节目有一项重要的开创意义就是,“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从受教育变成娱乐,去消费时光”。

这些综艺大致拥有相同的套路:明星嘉宾做游戏、闯关答题、表演才艺,还有明星模仿秀等,刚刚“被启蒙”的观众,对这一切都感觉新鲜有趣。

综艺节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电视台的成功。东南卫视、安徽卫视因为两档王牌综艺成为了当时的一线平台。但这种风光只持续了五六年的时间。2004年前后,这些红极一时的综艺逐渐式微,包括《快乐大本营》都跌入低谷。缺乏新意、观众审美疲劳、包括核心主持人在内的人才流失等因素,使得收视率节节下滑。在经过几次不成功的改版后,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008年《超级大赢家》停播,2011年《开心100》正式宣布停播——其实早在几年前,它就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了。可以说,《开心100》和《超级大赢家》的结束,也代表着东南卫视和安徽卫视的没落。随后浙江、江苏、东方卫视相继崛起,逐渐占领第一梯队。

中国综艺节目的制作,逐渐进入资本时代。“经济发达的一些地方电视台或者电影播出平台,它有足够的经济做支撑。节目制作费、冠名费刚开始是几百万到一千万、两千万、几千万,现在甚至一亿多,就是要有经济作支撑。”李剑然说,“除了刚开始出现的像湖南台,后面上来的电视台,不管是浙江台、江苏台、上海台,它一定是位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民选偶像”

世纪交替时冲到一线的电视平台,只有湖南卫视依然坚挺。《快乐大本营》在2005年7月甚至面临停播危机,但这并没有令湖南卫视元气大伤,相反,彼时的湖南卫视正在创造又一个足以写入中国电视史的奇迹——2005年《超级女声》。

前一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开启了中国的选秀元年,也为综艺节目拓展了新的模式。2005年,选秀综艺走向巅峰。这一年8月26日,《超级女声》第二季总决赛以收视率破11%的惊人数字收官。

以往的综艺节目,大多是请明星嘉宾,通过完成节目设置的各种游戏,为观众提供娱乐,这是一种单向输出方式。选秀的出现,综艺的操作方式发生了改变。节目中出现的嘉宾的命运是由观众决定的。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第一次显得那么重要。

“‘超女’、‘快女’是让观众从观看者变成了一个发表意见的人,以投票的方式,它给了观众一种发声的可能。”李剑然分析道。

2005年《超级女声》之后,中国的综艺节目进入了选秀时代,一个个偶像被节目和观众共同推举出来。《快乐男声》《快乐女声》《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不论哪一档选秀节目,都强调彰显个性、勇敢追梦的价值观,“想唱就唱,要唱得漂亮”;“灯光和花火一起闪亮,也亮不过我的梦想”……这样的主题曲随着节目传遍全国。

2006年4月2日,两届《超级女声》冠军安又琪、李宇春出现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酒店,作为助阵嘉宾,参加了2006年《超级女声》启动新闻发布会。借由节目的形式感与传播力,她们被视为“平民英雄”,李宇春更是被当年的媒体称为“首位民选偶像”,登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

这档节目已经不只是全民狂欢,更成为一种现象级传播案例,为全世界瞩目。

就是这样一档影响力波及海内外的选秀综艺,当年的冠名费只有1400万。不到一年后,在2006年《超级女声》启动新闻发布会上,时任湖南卫视总编室主任李浩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新一届超女的冠名费已经“不低于6000万元”了。

四年后,相继播出了《快乐男声》《快乐女声》之后,李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湖南卫视的选秀走到今天,是一个很成熟的产业链了。因为它从前端,到快乐联盟、招商,都被高端品牌积极认可。”

彼时,第二届《快乐男声》即将启动,从后来的数据来看,李浩的看法可能有些过于乐观了。由于种种政策限制,选秀节目不能进入黄金档播出,也不再通过观众投票决定比赛结果,这几乎切断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选秀节目随即逐渐式微。在这档节目已经进入到8进7的晋级赛阶段时,收视率却还只有0.83%,远不如上一届《快乐男声》晋级赛阶段接连破2%的收视率。

与第一批室内综艺相继凋零如出一辙,选秀类综艺在走过了五六年后,也进入了尴尬的瓶颈期。

直到两年后,《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

谁来决定你看什么?

在刘欢、庾澄庆、杨坤的煽动下,那英从评委席站起,走上台去。“光脚唱,谁怕谁啊”,那英一边说着,一边脱下了自己的高跟鞋,站在选手身边,与她合唱了自己的代表作《征服》。观众起立鼓掌。这是《中国好声音》的第一集。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将近1.48%的收视率。在网络上引发的高讨论度,令节目热度持续升温,第二期节目收视率翻倍增长,随后一路飙升,总决赛收视率突破5%。

它与以前的选秀节目太不一样了。选手不再是节目中的焦点,转了个“平民选秀”的圈之后,舞台核心再次回到明星。评委为争夺选手放低身段,以“惜才如命”的姿态,斗智斗勇、插科打诨,那英光脚合唱、杨坤力邀选手加入自己的“32场演唱会”……四位评委个个大有来头,自带强大的明星光环。这样的反差冲突,刺激着已经对选秀产生视觉疲劳的观众。

2014年8月3日,《中国好声音》新一期剧照,音乐导师汪峰现场表演。(IC图)

2014年7月25日,《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剧照,这一季也刷新了娱乐综艺的广告冠名费纪录。(@视觉中国)如果说李宇春时代的选秀,还是带有综艺性质的素人比赛,7年后的《中国好声音》可以说是带有比赛性质的明星综艺了。

这期间,大陆娱乐产业高速增长,港台艺人占领娱乐圈话语权的时代已经过去,最重要的市场在内地,资本不断涌入其中。

“我记得曾经有一篇文章说,中国的真人秀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韩国、日本二十年经验模式的积累,甚至欧美几十年的模式全给挖空了。”李剑然说。

方法自然是用钱买。在各式综艺井喷出现后,观众突然发现,属于自己的原创却并不多。几年前,《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等爆款节目均购买自韩国版权。去年由于政策原因,购买版权受到限制。于是又出现《歌手》《奔跑吧》《中国新歌声》等一系列借鉴意味明显的“原创”节目。

“中国的创作者不比世界的任何一个差。”谈到这个话题,李剑然的语气变得激动起来,“不是制作公司没有能力,首先平台不信任它,跟平台谈项目的时候平台先说版权是哪儿的。原创的?那有收视保障吗?没有数据?没有数据你就不用给我说了。”

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制作方的弱势。“影响综艺发展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资源。”李剑然说,“除了平台资源、广告资源以外,还有艺人资源,艺人资源最丰富的是哪儿?北京。”

据李剑然介绍,现在基本上大部分省的卫视,大都在北京设立了制作中心,或多或少,或大或小,“自己本身没有制作中心,但是跟北京一些文化传媒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以制播分离的方式合作。”

“现在我们很多节目的制作、创作、生产是拼盘化的,是工业化流程生产的。这个时候的创作者,我们的主创队伍,跟影视剧有点像了,”李剑然介绍道,“总导演是这里的,总监是那里的,总制片又是另外一家的,我们叫做搭台子。这个时候的创作人员很多是个体化的,虽然隶属于一些公司或者签约一些公司,甚至有自己的工作室,但是相对比较独立。”

在强大的资本面前,很多制作公司都失去了话语权。

另一个原因是娱乐的风险也在增加。“看报道上个星期有个政策,说要求全明星的节目不能在黄金时间播。这种节目过去肯定是黄金档的,现在又得往后推。也就是说这里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李剑然分析,除此之外,现在综艺的投入越来越大,投资方必然要考虑到回报因素。上明星,有国外成功模式,在投资方看来,这就等于给节目收视率上了两道保险。

虽然现在综艺大爆发,越来越受到资本青睐,但李剑然显然也很怀念过去的某种东西。他一直记得十几、二十年前湖南台经济频道的一档综艺节目,没上星,只在地方播。“在一个别墅里架了28台摄像机,有数对青年男女在里头生活、培训,当然因为是年轻人,有争斗、有矛盾、有团结,甚至还有谈恋爱等等。”这个节目形式,即便放到今天,仍然是很新颖的,李剑然说,因为节目里“有人性中的迸发点,有闪光点,也有一些阴暗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