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一款茶器,无限诗意

一款茶器,无限诗意

时间:2024-10-18 04:50:07

茶人重茶,几个人在一块儿,必拿出好茶,泡了,斟入杯中,嗅香,赏色,品味,一个个眯了眼睛,十分入迷。

品茶,是一项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解渴。

品茶,更应重视茶器,这点也为中国茶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套茶器拿出来,放在那,那种清新,淡雅,和茶汤颜色,和茶人的心情,十分融合,让人见了无来由地产生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

这是茶器的好处,清雅之处。

茶和瓷的配置,是一种绝配。

茶是一种清灵物,带着一种自然的香味,一种水木清华,这是天地自然赋予的,是不能受污染的。因此,不能用铁器盛。铁器盛茶,会有铁味散入其中,会败坏茶味,也会沁染茶的香味。

铁器不只不宜于斟入茶汤,即使是煮水泡茶,也是不当的。

至于铜壶,更是如此。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陶罐煮水,瓷罐亦好,只是怕会烧裂。

一壶水烧开,然后,开始清洗茶器,放入茶叶,洗茶,泡茶。等到泡好,几个瓷杯放在面前,提起茶壶,注水入杯,团团一转,杯杯皆满,还有一个斟茶术语,名“关公巡城”。然后,大家坐下,一

人拿着一只瓷杯,轻轻品一口,吁——吐一口气,那气里也带着清淡的茶香。

旁边得放着一个炉子,里面有着硬木炭烧着。陶罐再次放在上面,注入水,开始烧着。很多人喜欢将水烧得滚开,开始泡茶,也是不当的。汪曾祺老人无论美食,还是书画文章都是一流的,被人们称为“最后一个文人士大夫”。可是,他不善于饮茶,他在文章中说,自己每次泡茶,都用滚水。

泡茶,怎么能用滚水呢?

茶很嫩,很清鲜。这样的灵物是不能用滚水的,下去之后,一道泡过,茶芽就被烫熟,茶味就老透了,没了品咂的余地。最好的水,是将开未开,大珠小珠连贯而出的时候,赶紧起水泡茶。

这种水泡茶,那是真的泡,茶芽在水的沁润下,慢慢地舒展成叶,吐出清香,沁出绿色,不是一次全出,是缓缓地出来,一道茶水逼出一点,再一道茶水再逼出一点,细水长流。这样,茶味、茶色、茶香,才会一道水一种样子,再一道水又是一样的,滋味多变,舌尖香气也有着几种变化。

等到叶子浸泡成熟黄色后,茶味全出,茶香没了,色泽也尽了,就喝罢了。

另外,滚水泡茶,一次之后,叶子即成为老黄色。

煮水必用炭火,不能用电炉子,因为炭火煮水均匀,电炉子只烧一面。也不能用柴火,柴火带着柴烟味,会沁入水中。

茶如美女,不能有任何气味进入。有一首诗道:“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这说的是美女,用在茶上,也是十分得当的。

饮茶才开始的时候,一定是用陶器。陶器,有一种素朴味。一个人,坐在古柳大树下,或是坐在东篱下,面对着满园的菊花,一边吟着诗,一边饮着茶,手中茶具就应当是陶器的。一个茶人,一个归园田居的人,如果面前摆着一张桌子,放着一把紫砂壶,几个精致的杯子,慢慢品着茶,就不是隐士了,是一个富豪。

这样的人是不会东篱采菊、南山锄豆的。

我的故乡在一处山里。小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种茶,当然,茶不卖,只自己喝。由于忙碌,大家采摘茶叶,也没有现在这么细致,也就是大片叶子,连带茶芽一起采回去,在锅里一烤一揉,拿起就泡着喝。那时没有什么茶器,就是一种黑釉陶碗,喇叭口的,有点如现在江南的酒碗,放入叶子,倒上滚开水,水就变了颜色,淡黄的。割麦的时候,天热回来,累极也渴极,等茶晾冷,抄起碗来,咕嘟咕嘟就是一碗,很解渴。长大后读到《水浒传》,读到武松在景阳冈一口气就是十几碗酒,我想,怎么像乡人过去喝茶啊。

这种喝茶方法很是粗朴。一直出现在我的记忆里,带着一种温馨,一种美好。

但是,用陶器饮茶,也有缺点,就是茶色被遮。

陶器,一般为黑陶,或为褐色。茶汤入器,不管青茶,也不管红茶,其色泽都被陶器的颜色遮住,看不出来了。这对茶人来说,实在是一种损失。

瓷器的出现已经很早,可是,真正被放在文人案头,冒着一缕缕茶香,大概最盛于唐朝。别的不说,一部《茶经》,就专门叙述了茶、水和茶器的应用。

在这部书籍里,我们可以看出唐人饮茶风采。唐人在写诗作文之余,会烧了炉子,煮了水,开始煎茶。我曾在一幅画里看见过唐人研茶的工具,和研中药的工具很相似。他们的茶叶是饼,研末后,水开了,搅拌到水里。他们那样做,有点像今天的搅糊汤,估计那种饮法也没我们今天的口感好。可是,唐人仍将茶汤小心地斟入精美的瓷器里——反正他们不缺精美瓷器,唐三彩那样的极品都不在话下,何况一般瓷器——他们很得意,很飘逸,很潇洒,一边品着,一边写诗,谈着自己的感受:“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也有的摇头晃脑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哪儿是饮茶,简直是在炫耀,让我们后来的茶人羡慕、妒忌,可又无可奈何。

饮茶,是饮一种心境。唐代书生或僧人,一个个长衫飘扬,走在官场,走在田野,或者行走在高山大川间,看景,漫步,心中没有红尘之想,没有名利欲望,因此,饮起茶来,将自己的心沁润成了清风白云,高山流水。因此,他们飘逸如云,潇洒如竹。

饮茶,也饮的是一种生活的美。他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悟美的心。因此,在一杯茶里,发现生活的淡静,发现生活的洁净。

我们走入红尘太深,隔着时光遥望他们,只有徒生艳羡。有人说,梦回大唐,有时真想穿越到唐朝,一身青袍,戴着纱帽,去陌上踏青,去古塬赏花,再敲开一扇柴门,对一个倚着花树的女孩道:“姑娘,可有茶讨一杯喝喝。”喝罢,挥挥手,潇洒而去。

这样的女子,当然会心情青嫩,相思如花。这样的男子,自然会多情如水,惹人思念。

一杯茶,涵养了大唐一代文采风流,也涵养了周昉画中一个个丰腴多情的女子。

此时饮茶,已经注重茶器。陆羽是个和尚出身的人,坐在桌案前,一边写着自己的《茶经》,一边品茶,还一边品评着精美的瓷器,认为这一款好,如玉如冰,那一款较次,如银如雪。他的这种看法,竟然被所有大唐文人接受,而且,一直到今天,也没人否定。细说起来,陆羽所说也是自己一时观感,不能做统一法则的。喝茶,不同环境,用不同瓷器,是不可一概而论。

茶人不同,环境不同,饮用茶具也应不同。有人提倡,饮茶得用精美瓷器。茶圣是其中代表,古代读书人多是如此。尤其宋朝,读书仕宦,衣紫腰金,出将入相,很为辉煌。宋王朝对士大夫待遇十分优越,这些翰墨飞扬的词客骚人,公干之余,坐在书斋里,读着书,填着词,研究着书法。旁边,少不了一杯清香习习的茶,过一会儿,拿起茶杯轻轻咂一口,摇摇头,那种闲适,那种舒坦,是少有的。

他们需要精美茶具。当时的茶具,有一款名为兔毫盏。那不是瓷器,简直是一款艺术品。瓷器成喇叭口状,釉为黑色,内泛一种筋脉,如兔毛一般,因有此名称。宋人有此一盏,足以自豪,一边饮茶,一边观赏茶具,一边写诗赞美。

宋徽宗是皇帝,自然不缺这个,用瘦金体笔法道:“盏以青绿为上,兔毫为上。”

苏轼没有这样的茶盏,羡慕得双眼冒光,一次,和一个名叫南屏的道人一块儿饮茶,看到一款兔毫盏,在诗里道:“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诗中,写出了兔毫盏的色泽,泛着绿色;也写出自己面对茶盏的样子,瞪大眼,险些捂着嘴惊叫起来。老夫子少见多怪,很有点失态。

另一大文人蔡襄,在他的《茶录》里记载用兔毫盏的好处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兔毫盏品茶,在蔡襄看来,最大好处是能保温。

其实,这是错的,兔毫盏最大好处在于赏色,茶汤入盏,水光动荡,盏中兔毫随波荡漾,长短变化,如银刀鱼在水里游动一般,实是奇景。

但是,这样茶器也只适宜于宫廷饮用,或一人独坐书斋,慢慢品用。一群人则不行,一则此器太贵,没那么多。再则,一个失手,损失是不小的。

再则,黑色吸纳它色,兔毫盏盛茶,茶色易失。

读书人饮茶,最好的茶具还是以白瓷为上。一杯青茶,绿色和白色映衬着,轻轻品咂一口,人的眼里,一片淡然,人的心则洁净如一朵菊花,纤尘不染。

白瓷之外,饮茶最好的茶器,我认为以玻璃杯为好。玻璃杯盛茶,无论红茶绿茶,都非常美。红茶在杯,有一种“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感觉,可是,又没那种张扬的富贵气。举起杯子,茶汤在杯内晃动着,有一种眸光荡漾的情态。品此茶,宜于恋爱中人,坐在午后的阳台上,面前是一张圆形玻璃茶几,两杯红茶,两个心思洁白的人,慢慢品着,相视一笑,大有不知今夕何夕之叹。

至于玻璃杯盛青茶,更是如装碧玉,晶亮中凸出翠色,凸出一痕青山绿水的色泽。人在书房,心行千里,无来由有一种“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的意境。

喝茶用器,以实用为主,就如穿衣服,中国文人穿长衫很美,有一种玉树临风的感觉。中国女人穿旗袍最靓丽,有一种荷花临水、迎风摇曳的韵味。但是,穿这样的衣服,也得视环境而定。如果赛跑,让男人穿长袍女人穿旗袍,反而不美了。

喝茶,亦如是。工作较忙,来去匆匆,喝茶解渴,那么,粗瓷大碗最方便。即以老家而言,而今已成为茶乡,平时喝茶,大家一定会用保温杯,泡了雨前茶,掇一张竹椅,坐在院子里,慢慢地品着。可是,采茶那两天则不然,大壶泡茶,晾冷,上坡前,嘴对着壶嘴咕嘟咕嘟,一气猛灌,然后一抹嘴,转身就走。

有时,大热天,他们也会三三两两,坐在村前水渠边的大柳老树下,一边下着棋,一边喝着茶,这时也不太细致,随便什么茶具都可。

这样品茶,反而最为自然,最有乡居气息。

冬日写文章或绘画,则宜于用一壶。我的一个画家朋友,善于画梅,老干虬枝,如怪龙翻身,蟒蛇出林。梅花朵朵,犹如冰片。人站其前,仿佛有一种冷香飘然而来,直沁人的灵魂里,让人心里也梅花朵朵,漫空飘洒。他无论冬夏,绘画的时候,必泡一壶茶。此壶扁肚,洁白如雪,上面只有几块墨画怪石,钤一枚朱红印戳。他喝茶,和汪曾祺有点相似,不拘茶好茶次,只要绿汤即可。画画前泡一壶,然后铺纸拈笔,饱蘸浓墨,嗖嗖嗖,一气呵成,枝干扭曲如铁,出现在纸上。然后,他一手提笔,另一手捏了茶壶,咕嘟咕嘟两口茶,偏着脑袋打量一会儿画,再咕嘟咕嘟几口,又打量一会儿画。一壶茶罢,笔走龙蛇,圈圈点点,不久,一纸墨梅凌然而开,香透满纸,墨痕淋漓。那一壶茶,足有三杯左右。这人饮茶,如武松饮酒,厉害。

他的茶汤,大概都化为墨色流淌到宣纸上去了吧。

至于喝功夫茶,一壶茶,几个比酒盅大不了多少的茶杯,慢慢喝慢慢品,那真叫功夫茶。得要多少功夫啊。

但是,我很想学。

在红尘世界里,我们太忙了,什么时候真的能坐下来,喝上一会儿功夫茶,让心休息一下,让灵魂也休息一下,我们这个世界一定会一片润泽,一片雅致的。

编辑:陌漓yangsheng_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