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她用一生演绎这出时代悲喜剧

她用一生演绎这出时代悲喜剧

时间:2023-12-02 11:15:24


   
    度公子
    1
    美剧《好莱坞》的最后一集中,有一个与史实不符的友好结局。
    剧中,黄柳霜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华裔女演员。剧中的黄柳霜登上奥斯卡的舞台领奖时说:“我站在这里,感到万分荣幸,作为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奖的华裔女演员,获奖理由不是扮演黄种人或东方讽刺形象,而是扮演一个女人,一个有心、有灵魂的复杂女人。”
    黄柳霜的故事,要从唐人街那家洗衣店讲起。1905年出生于洛杉矶花街的黄柳霜,是第3代美籍华人。和大多数移居美国淘金的华人不同,她的祖父得以在美国成家定居,幸运地拥有了第一家洗衣铺子。
    花街充斥着东欧人、墨西哥人,幼年时的黄柳霜常常蹲在街角观察过往行人,回到家又对着镜子,一遍遍观察自己。她知道自己是异类。
    那时她还常跑去邻居英国人家中做客,只因为看上了他们家的一架竖琴。有一次,当她终于鼓起勇气爬上长椅去触碰,却因不慎失去重心而摔倒在地。
    这个极小的插曲,成为黄柳霜此后人生中,一遍遍重复的隐喻。
    作为家中的老二,她常去洗衣店帮忙。拿到的第一笔小费,她用来看了人生中的第一场电影。此后,她开始疯狂迷恋影像中的世界,常常逃课,就算不吃饭也要省下钱去看电影。黄柳霜
   
    明星梦让她发昏。她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模仿电影中的人物。“我要成为电影明星!”
    她运气不错,处在默片时代的好莱坞,准备来中国城取景。9岁的黄柳霜听说这个消息,激动得连换5套衣服,跑去片场求导演给她一个角色。
    父亲知道后气急,当场解下皮带就要抽她。挨完打,她又偷偷溜进电影院和片场,跟在演员后面反复练习,就连晚上做梦都听见有人大喊:“黄柳霜,你成了电影明星!”
    14岁那年,电影《红灯笼》的300个群演中,急需一个东方面孔。她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角色。
    但龙套跑了几年,直到1922年,她才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机遇——《海逝》。
    从未学过表演的黄柳霜,开场告别孩子时那段梨花带雨的表演,一度被知名电影人评价为:达到了大师级水平。
    《海逝》是早期亚裔女演员的典型角色之一,这个故事从《蝴蝶夫人》翻版而来,只是将背景换为中国,东方传统女性的隐忍和压抑,被她诠释得很好。
    那一年,她17岁。2
    人人赞美她眼眸黑亮,脸庞像柑橘般甜美,没过多久,她便俘获了好莱坞巨星道格拉斯·范朋克的心。他在为新戏挑选演员时,第一个便想到了黄柳霜,于是有了那部让她名噪一时的《巴格达窃贼》。《危险存在》剧照
    《重庆来的夫人》剧照
   
    黄柳霜饰演的蒙古女奴,厚厚的齐刘海、乌黑的丹凤眼和细长的眉毛,都在日后成为她最具特色的符号。
    德、澳的媒体一度以为黄柳霜是日本人,大肆歌颂她是“日本著名的悲剧演员”,连当时对电影并不看好的日本人也直言:“只有黄柳霜娇美的身躯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初尝聚光灯的柳霜为演艺生涯迎来轉机而狂喜,只是,好莱坞不接纳中国人。
    “黄祸——中国人杀入演艺圈”。这是当年有人在评论黄柳霜时,写下的标题。其实在20世纪20年代初,黄柳霜在好莱坞已经小有名气,中国的知名杂志《良友》《生活》周刊也开始持续对她进行报道。可红归红,想在白人的游戏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几乎没可能。
    当时,黄柳霜在好莱坞的片酬远低于白人演员,甚至只能拿到他们的零头。制片方却利用观众对她身上异族元素的猎奇心理,常将她作为主角宣传,以她的名气赚取票房,哪怕她只在片中客串5分钟。
    作为好莱坞第一位华裔女演员,她只能屈从于按西方人观念塑造出的形象:艳丽、暴露而软弱。
    当时,好莱坞哪部电影需要丑角了,第一人选就是黄皮肤的黄柳霜。从妓女到女奴,甚至是鸦片贩子,她不止一次抱怨过,却无济于事。
    以为从此跃入明星行列,却连肤色这条分界线都还没跨过。
    消息传得很快,蒙古女奴的裸露让黄家蒙羞。华人社会铺天盖地谴责她,甚至有人将美国国会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也归罪于她。该法案明令禁止:华人不能与白人有任何亲密镜头,只能扮演配角。好莱坞容不下她,制片人宁可让来自匈牙利、墨西哥的演员化装成中国人,也不让真正的中国人演。
    白种人嫌弃她是黄种人,好莱坞梦碎,她转头去了欧洲。
    飞机降落德国时,距离黄柳霜主演《海逝》已经过去7年。头顶仅有的光环早已消磨殆尽,为了快速打入当地电影界,她开始苦学演技。
    怎样的发型才更能突显传统东方女性的状态,在爱情破碎后又如何用发髻表现情绪?在反复尝试上百次之后,才有了《唐人街繁华梦》中,她入木三分的表演。
    当时吉尔达·格雷作为电影中呼声最高的大女主,被一张东方面孔抢尽了风头。《综艺》杂志这样评价黄柳霜的演出:“当黄跳舞的那一刻,她将格雷小姐的《唐人街繁华梦》给偷走了。”3
    同困难死磕的性子,像天然长在黄柳霜骨子里一样。曾经有英国影评人在媒体前讽刺她的口音,于是她抱着书苦练3个月口语。电影《堕落之爱》上映时,她操着流利的口语,分别用英、德、法3种语言表演了3次,令首映会上的各国记者震惊。
    欧洲市场很快拥抱了黄柳霜,著名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登门拜访,只为一睹芳容。本雅明称赞她的名字:“一杯茶中的花蕾,渐渐绽放,充满了月光,了无花香。”
    这张神秘的东方面孔,迅速在英、法等国掀起了时尚热潮。
    少女们争相模仿黄柳霜的肤色,买来颜料拿回家把脸抹成象牙色,还起了个名字叫“黄氏肤色”。又把刘海剪齐,遮住前额,称为“黄氏发型”。
    黄柳霜成了镜头前的宠儿,她被《看客》杂志评为“最美丽的中国女子”;《时代》杂志整日跟在身后捕捉她的一举一动,逮到机会就猛夸:“一朵透过象牙底色散发红光的玫瑰。”
    她甚至受到邀请,出席英国皇室宴会。那个年代,华人女性得此礼遇是天方夜谭。
    但是,被鲜花与掌声层层簇拥的她,很快意识到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不会就此退潮。在《堕落之爱》中,她仍然饰演一个为白人男子付出全部却最终自杀的华人女子。而《唐人街繁华梦》中,她为了引诱白人老板,在与其恋人的争执中被对方失手开枪打死。与男主角仅有的一段吻戏也在上映前被删掉。
    美国《纽约时报》乐于捕捉华人窘迫的处境,第2天用了整整一个版面大肆宣扬此事。
    黄柳霜原以为10年明星梦会这样磕磕碰碰做下去,没想到,至暗时刻紧跟着来了。
    她在欧洲的荣耀让好莱坞对她另眼相看,派拉蒙影业安排她出演西方近现代文化里的反派人物“傅满洲”的女儿。
    影片一上映,美艳、大胆的恶女形象连带着让华丽的旗袍在时尚界掀起热浪。可大洋另一头的中国人感到愤怒。1927年,《中国鹦鹉》在中国上映,国内杂志发表了一张她赤裸背部的照片,称其又一次丢了中国的脸。宋美龄访美时,特别叮嘱不能邀请黄柳霜出席任何公开活动。
    尽管黄柳霜曾竭尽所能去支持祖国,多次在电影界的宴会上发表演讲,呼吁美国人民积极支持中国抗战,还将自己的珠宝拿出来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汇回中国。她甚至通过自己的游说,拍摄了正面反映华人形象的《上海女儿》《重庆英烈》,在片中扮演有智有谋,充满爱国气节的角色。4
    直到很多年后,慢慢远离聚光灯的黄柳霜终于有机会吐露心声:“我已经

厌倦了我不得不饰演的角色,欧美银幕上的中国人总是恶人,而且是很残暴的恶人——嗜血,阴险,蛇蝎心肠。我们中国人不是那样的。我们拥有比西方文明古老很多倍的文明。”如美剧《好莱坞》中的“黄柳霜”角色所言:我所扮演的,是人们所希望的。
    但等她终于有机会在好莱坞电影中为东方正名时,现实又一次捶打了她。
    1936年,获得普利策奖的《大地》將由米高梅电影公司翻拍成电影,原作者赛珍珠在中国度过近40年时光,记录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形象。人人都觉得凭借黄柳霜的演技与肤色优势,女主阿兰的角色非她莫属。可最终片方却决定由德裔女演员路易丝·赖纳出演这个淳朴的华人农民角色——该片连斩1938年5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夹缝中生存的黄柳霜决定回国。同年,她回到战火连天的祖国。
    船还未靠岸,人群中便有人高喊:“打倒黄柳霜——侮辱中国的小丑!”她深知背负多年的恶名难以洗刷,一声不吭地投入救国行动中。
    炮火中,她辗转汉口、哈尔滨等地演出,通过义演和出售签名照等方式,将筹集的款项捐助祖国抗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黄柳霜忧心如焚。她在新闻稿中写道:“虽然和父母一样在美国出生,但我是一个纯正的中国人,比任何时候都‘中国。”
    战争中的那几年,她接连出演两部反日电影《轰炸缅甸》和《重庆来的夫人》,并把片酬捐给中国联合救济会。之后,因为被诊断患上了门脉性肝硬化,黄柳霜从影坛隐退。
    1961年2月2日下午,黄柳霜因突发心脏病逝于圣莫尼卡寓所,年仅56岁。而后葬于洛杉矶母亲的墓旁,墓石上没刻一个字。
    一生都在找寻文化认同的黄柳霜,默默承载着中国期许与美国偏见,演绎了这出时代悲喜剧。
    (安宁摘自微信公众号“一日一度”)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