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的魔爪伸向了我国淮北地区,战争的烽火到处肆虐,各县相继沦陷。此时的淮北安徽蒙城,还笼罩在硝烟的阴影之下。
193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秘密抗日组织“蒙城青年抗敌协会”在秘密交通联络点—大同书店,正在传唱店歌。
天还没亮鸡叫连声书店门前有人影问你咋不吭声
黉(hóng)巷口里鼠狼暗中盯门缝里有灯光信号就是灯灭灯又亮
天还没亮鸡叫连声送你一捆大葱买一担柴火
天气太冷翻书时要记清党的任务重联络信号看门前挂灯笼
这首歌是书店经理杨子仪和战友们联络的暗语,是地下活动规避危险的手段。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大同书店仍然要承担大量的工作任务—筹集抗日经费,搜集情报,运送物资,发展党员和进步青年,秘密传递共产党创办的《新华日报》《拂晓报》《群众周刊》《解放周刊》等。1940年3月,杨子仪、李季臣、卢锡璜、尚志忠4名交通联络员,为掩护战友们撤退被捕,遭受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最后全部惨遭杀害,这就是震惊当地的“蒙城惨案”。
当年烽火岁月的残酷斗争,交通邮政的生死一线,是淮北抗日根据地的真实写照。根据地的交通邮政呈现明显的军事特征和专业特点,体现了战争年代广大交通员不怕牺牲、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1938年9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奉中共中央的指示,率领373人从河南省确山县竹沟东进豫皖苏地区,驻扎在河南永城,安徽亳县、涡阳一带,开展秘密交通,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淮北抗日根据地东濒运河,西达商(邱)亳(县)公路,北依陇海铁路,南抵淮河,被津浦铁路分割成东西两部分。北面与冀鲁豫和山东抗日根据地接壤,东面与苏北和苏中抗日根据地毗邻,南面与淮南抗日根据地相连,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联系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奋战,1941年8月,在豫皖苏和皖东北根据地的基础上,形成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到抗日战争结束时,面积4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建立了23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
二、风云多变—交通邮政组织机构的多样性
战争时期,敌我犬牙交错,局势风云变幻。为适应战事的需要,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交通机构被迫先后频繁调整,撤销与成立,似乎在瞬息之间,名称也不太容易稳定。这期间,交通机构主要有豫皖边区党委交通科、苏皖区党委交通科、皖东北区党委交通科、淮北区党委交通科、淮北交通总站、新四军四师总兵站、淮北苏皖边区交通总局等机构。
先说津浦铁路以西。1938年11月,中共豫皖边工委在鹿邑县成立,设立秘密联络站,随部队开展工作。工委还先后在亳县、涡阳建立新四军联络站。1939年3月,工委撤销,中共豫皖边省委成立,联络站改成省委交通科,交通员有10多人。5月,中共豫皖边省委在阜阳成立皖北特委,先后设立交通联络点(站),派遣专人负责交通通信。8月,中共豫皖边省委撤销,中共豫皖边区党委成立,9月,改名为豫皖苏边区党委员会,下设交通科,科长邓寅冬,下辖县委交通站。之后,先后开辟蒙城、临泉、太和、沈丘(1940年迁至界首)交通联络站。边区党委撤销驻阜阳的皖北特委后,1940年5月,在涡北设立中共皖北特委,派遣专职交通员负责文件、信函的传递。8月,皖北特委改为地委,12月又改为中共涡浍地委,交通工作一直未中断。淮北地区泗五灵凤县交通局活动旧址(1943年—1945年)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豫皖苏边区斗争失利,少数交通人员转入地下坚持斗争,各级交通机构随新四军四师主力和边区党委,越过津浦铁路,向东撤到皖东北,与当地的党委和交通机构进行整合。
再说津浦铁路以东。1938年10月,中共安徽省工委在皖东北已经组建中共特别支部,建立与工委和党的山东分局的联系。同年12月,山东分局在邳(县)、睢(宁)、铜(山)地区成立中共苏皖特委。苏皖特委及其所属各县委、工委设立专职交通员,建立秘密联络点,传递来往信件。1939年3月,山东分局建立中共皖东北特委,通过秘密交通,领导泗县、五河、灵璧、宿县等地党组织。6月,中共苏皖边区党委在邳(县)南成立(9月移至泗县张塘),苏皖特委、皖东北特委先后撤销。12月,苏皖边区下设党委交通科,科长李天钧,配备政治交通员,建立通往山东分局和一、二、三地委交通干线,传递党的文件。1940年9月,苏皖边区党委及其交通科随部队东进淮海地区,交通科建立了至皖东北、邳睢铜和盐阜地委的交通线。10月,皖东北地委交通科成立,贾俊久任科长。
1941年5月,中共中央华东局成立。华东局撤销了苏皖边区党委和皖东北地委,成立了淮海区党委和中共皖东北区党委,皖东北地委交通科改为皖东北区党委交通科,科长由原来撤往皖东北的豫苏皖边区党委交通科的邓寅冬担任,副科长由贾俊久担任,交通人员20多人。6月,在交通科的基础上,成立了皖东北行署交通总站,加快报刊和宣传品的递送。
8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将淮河以北、陇海路以南、运河以西、津浦铁路以东(大致与抗日战争初期的皖东北地区相同),划为淮北苏皖边区,成立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委员会,下设边区党委交通科,对外也称淮北苏皖边区行署交通总站,金求真任科长兼交通总站站长,贾俊久任副科长兼总站副站长,全科人员40多人。从1941年底至1942年上半年,各县交通站相继成立,边区至各县也都建立了交通干线。
1942年11月,日伪军对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大“扫荡”,区党委交通科副科长贾俊久带领7名交通员随区委和第四师行动,做通信联络工作,其他交通员分散到各县开展工作。33天反“扫荡”胜利后,区党委和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为了解决战时交通问题,于1943年2月,成立四师总兵站,站长杨树民,副站长贾俊久,政委杨明才,总站下设一个直属分站(有一个20多人的通信排)和高良涧、郑集两个中心站,中心站下辖若干分站。区党委交通科部分人员调入总兵站。
随着斗争形势的好转,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7月,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建立交通的指示精神,淮北行署交通总局在泗南县(今洪泽县)半城成立(党内仍称交通科),金求真任局长,新四军四师邮检所划入总局,所长陈守川兼任副局长,总局下设业务、行政、发行、总务、收发等科室和直属一分局。1943年底,组建了八局九区级交通所共计80多个,基本解决了区级党的交通通畅问题。
为了加强宿东地区和津浦铁路以西敌占区共产党的工作,中共宿东地委在艰难的情况下设立专职交通员和秘密联络站。1943年7月,在秘密交通的基础上,宿东地区交通总站成立,为恢复豫皖苏边区做了大量工作。
1944年8月,新四军第四师越过津浦铁路回师路西,收复豫皖苏失地,豫皖苏党政机关随之恢复,豫皖苏交通总局也随之成立,各县相继成立交通局(科、站)。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淮北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以边区交通总局为领导的各地、县、区的交通机构,保证了党、政、军各级机关交通通信任务的顺利完成。
淮北抗日根据地交通组织机构变化大致如下:
一是豫皖苏边区,先后有:
1.新四军游击支队驻亳县联络站(1938年底-1939年春)、驻涡阳联络站(1939.7-1940.3)。淮北苏皖边区交通总局局长贾俊久送信用的皮包2.中共豫皖边区党委交通科(1939.8-1941.5),科长邓寅冬。
(1)阜阳县委交通联络站(连老大饭店,1939.9-1941)
(2)蒙城工委联络站(蒙城大同书店,1939.10-1940.3)
(3)临泉县委联络站(东关青年书店,1939.10-1940)
(4)阜临太中心县委联络站(临泉协兴文具店,1939.11-1940.12)
(5)太和县委联络站(太和崔营,1939-1940年底)
(6)沈丘县委联络站(沈丘大丁营,1939年底-1940年底)
(7)界首特支联络站(界首豫隆商行,1939-1940年底)
(8)益友小商社联络站(界首中山街,1940.7-1944年春)
(9)皖北地委交通联络站(临泉协兴文具店,1940.12-1941.5)
二是苏皖边区,即中共苏皖边区党委交通科(1939.12-1941.5),科长李天钧。下辖邳睢铜和皖东北两个地委交通科,前者科长金展(1940.5-1941.7),后者科长贾俊久(1940.9-1941.5)。
三是皖东北区,即中共皖东北区党委交通科(1941.5-1941.8),科长邓寅冬,副科长贾俊久。
四是淮北边区,先后有:
1.中共淮北区党委交通科(1941.5-1941.8),科长金求真,副科长贾俊久。
2.淮北交通总站,站长金求真(兼,1941.81943.7),副站长贾俊久(兼,1941.8-1943.2)。
3.新四军四师总兵站(1943.2-1943.7),总站长杨树明,副总站长贾俊久。下有:直属一分站、第一中心站、第二中心站。
4.淮北苏皖边区交通总局(1943-1945),局长先后为:金求真、杨树明、贾俊久,副局长先后为:陈守川、高景云、石光。
(1)直属一分局(不久改为业务室)
(2)邳睢铜地委交通科
(3)邳睢铜地区交通总分局
(4)泗阳县交通局(站)
(5)泗南县交通局(站)
(6)泗宿县交通局(站)
(7)泗五灵凤县交通局
(8)泗灵睢县交通局
(9)淮泗县交通局
(10)淮宝县交通局
(11)洪泽县交通局(站)
(12)宿东县交通局(站)
(13)萧铜县交通局(站)
(14)盱凤嘉县交通局(站)
(15)运河特区交通局
(16)半城直属区交通局
(17)宿东地区交通总站
(18)灵璧中心县交通局
(19)宿灵县交通局
(20)灵璧县交通局
五是淮北津浦路西交通二分局(1945年3月以后)局长刘义,下设交通科、分发科。先后有:
(1)宿淮蒙交通情报站
(2)宿蒙县交通局
(3)宿怀县交通局
(4)永(雪)涡县交通局
(5)雪商亳县交通局
(6)宿西县交通局
(7)萧县交通局
(8)夏邑县交通联络站
(未完待续)
(责编:焦冰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