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3
4实寄封片上漏销邮票并不少见,引起邮票漏销的原因有许多种,而邮政应对邮票漏销采取的措施来自《国内邮件处理规则》的规定:“为了防止漏销,各局应当加强检查。在收寄局发现漏销时,必须用日戳补销;其他各局发现漏销时,必须用日戳的戳边滚销或用笔划销。”
可以说,滚销实寄封的形成,是收寄局在处理邮件时,未将漏销的邮票用日戳补销,而将漏销问题遗留给接收局进行滚销处理,于是才出现了“漏销有多种,滚销各不同”的现象。如果逆向追溯邮票漏销时的起因,或许可以找到滚销实寄封片的趣味所在,并且解释各局在使用戳边滚销邮票时,手段形式各具特色的原因。
首先介绍一枚昔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寄往辽宁省熊岳城园艺工具厂的公函实寄封,信封背面贴了13枚邮票,如果按照《国内邮件处理规则》的规定:“销票部位要适当,一般应盖销邮票票面1/4,并使一部分戳印盖在邮件上。”中间漏销的邮票被四周盖销的邮票围得像铁桶一样,根本无法将一部分戳印盖在邮件上,只能滚销掉了。
有时候,销票变得棘手,是因为寄信人没有规划好贴票和销票的位置。如这枚广东中山的邮政快件,4枚邮票被粘贴在信封最右上角位置,导致右上角这枚邮票已经没有合适的销票位置,很难做到一部分戳印盖在邮件上。于是,只能动用滚销这种方式了,戳边滚销的墨迹途经另一枚邮票,一直延伸到邮件上。
面对成千上万枚封信,邮局员工在拿钢戳快速盖戳时,是很难保证每一个戳边都能精准地落在邮票上的,例如这枚从杭州寄往长兴县的首日封,两枚漏销的邮票就是这样造成的,而在封面上多敲的1枚邮政日戳,说明销戳人只注意到邮戳是否清晰,却忽视了是否有效盖销了邮票。
副票的作用是为了补充或说明邮票的内涵,是不能作为邮资使用的。就像这枚天津寄往上海的首日实寄封,封上贴T.51《童话—咕咚》邮票1套4枚,另有1枚无面值的副票,由于这枚副票与其它4枚邮票是连印的,结果令接收局的工作人员误以为是漏销,对这枚副票进行了滚销处理。
自制极限片是很多集邮者都非常喜欢玩的一个品种,如图5这枚明信片就是集邮者按照极限邮品的制作要求,选择了与明信片画面相近的邮票,却不幸地被漏销了,没有加盖到相关地的邮戳,从而成就了“滚销极限片”的诞生。真是“贴者有心,盖者无意”。
邮局在处理日常邮件过程中,为了对用户负责,须在邮件上加盖具体经办责任人信息的相关戳记,通过对比这些戳记与滚销墨迹之间的颜色,可以判断漏销的邮票是在接收局的哪一道工序滚销的。如这枚实寄的浙江省海盐县集邮协会成立纪念封,封上所贴邮票的左上角被紫红色油墨滚销,其颜色与投递员工号戳颜色相同,因此可以判断是投递员把漏销的邮票进行了滚销。
如果寄件人多贴超资,收寄局有时就按照就低原则处理了。如这枚从萧山县寄往四川的公函封,如果按照外埠平信处理,显然多贴了一枚8分钱邮票。而如果按照外埠航空信处理,邮资就符合,但信封上却没有任何航空信的信息,而收寄局只盖销了一枚邮票也说明这是一枚外埠平信。不幸的是,这本应该是一枚J.143《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邮票的首日实寄封,收寄局却将日戳盖销在另一枚邮票上。更为不幸的是,首日封没完美地实现,没被盖销的邮票也被当成漏销而被滚销掉了。
滚销最大的问题就是涂抹的墨迹无法记录时间和地点。如这枚从江苏常州寄往上海的实寄封,信封正面除了滚销的邮票外,寄件的时间信息一片空白。只能从信封背面的落地戳来推测寄信时间了。从落地戳“上海/1990.8.1.9./200085”和“此封及全部邮品各一品种退一件回我,谢谢”这句话以及信封正面所贴40分资费来分析,寄信者应是一位集邮者,其寄出此信的时间应是我国邮政资费调整尾日的1990年7月30日。从寄信者所写的那句话和“回执”戳记来判断,其另一个目的是在1990年7月31日再次停办国内回执业务的前一天办理一枚国内回执停办实寄封。而这两个重要的时间点,均因漏销邮票而未记录下来,实在可惜。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