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人名寓意与佛教意蕴

《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人名寓意与佛教意蕴

时间:2024-11-08 01:32:32

《五戒禅师私红莲记》收入明代嘉靖年间洪楩所刊《六十家小说》,被认为是传世宋元话本之一,讲述五戒禅师私淫红莲,为明悟禅师点化的佛门故事。五戒禅师与明悟禅师为南山净慈光孝禅寺的两个得道高僧,二人同升法座,交情甚笃。寺中清一道人在山门外拾得弃婴红莲,得五戒禅师允许,收入寺中抚养。十六年过去,红莲出落得十分标致,五戒禅师见之起了妄念,触动邪心,淫了红莲。此事为明悟禅师所觉,以诗道破。五戒禅师听了有所解悟,坐化而去,转世而为苏东坡。明悟禅师为了救五戒禅师脱离苦轮,亦相随坐化,随他而去。明悟禅师转世而为佛印禅师,点拨苏东坡“省悟前因,敬佛礼僧”(凡引原文均出自程毅中校注《宋元小说家话本集》,齐鲁书社,2000,不再一一注明),得证佛道。

由于讲述的是一个佛教题材的故事,说话人为了进一步把故事置于佛教的叙事空间和语境中,在人物的名字上花了不少心思,以人物的名字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宗教象征意义的符号,寄寓佛教义理和故事主题。一开首,说话人以一句“本寺有二个得道高僧,是师兄师弟,一个唤作五戒禅师,一个唤作明悟禅师”引入故事的两位主要角色,呈现出两者在故事里二元对立的结构关系。“五戒”“明悟”都是佛教的用语,“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谓之“五戒”,说话人以此作为师兄的法号,除了是对师兄俨抱佛经谈五戒、一朝贪色私红莲的讽刺之外,还将之与师弟的“明悟”对举起来,输入、建构更深层次的寓意。在故事里,五戒禅师之所以会千年道行一朝丧,就是因为他做的只是表面层次上的身戒,还未达到“悟”的境界;但明悟禅师则达到明心见性、六根清净、顿悟成佛的境界,正如六祖慧能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相比五戒禅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身戒修行,明悟禅师显然更见清净,无所挂碍,无心无尘,自然不受外界所扰。说话人将五戒禅师和明悟禅师对举,正是想指出行为守戒而心念未净,亦未得入法门,亦未觉得正道,劝谕听众身戒心悟,根除妄念。

故事中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关键角色──红莲,说话人也在其身上费了不少心思。红莲在故事里勾得五戒禅师破戒犯淫,而恰巧“红莲”在佛教概念里,是业火和地狱的化身。佛教认为恶业害身如烈火,恶念一起,如火相缠,焚烧身心,不得安宁,而红莲之状瓣瓣怒放,赤血似火,故有业火之喻。佛教又有“八寒地狱”一说,“大红莲地狱”就为八寒之一,所谓“摩诃钵特摩,此云大红莲华。严寒逼切,身变折裂,如大红莲华”。堕此地狱者,在极端的严寒下,皮肉冻裂,犹似怒开之红莲,故称为“摩诃钵特摩”,意译为“大红莲华”。在故事里,当讲及五戒禅师与红莲经房云雨时,说话人插入了一段韵文,其中有此一句“可惜菩提甘露水,倾入红莲两瓣中”,既是富含情色意味的描写,又是暗指五戒禅师一颗菩提清心,因一时差讹了念头,沾染无明烦恼,直堕无边红莲地狱。明悟禅师慧眼悉觉五戒禅师犯了色戒时,“门外撇骨池内,红白莲花盛开”。撇骨池为寺院让信众撒骨灰、浸枯骨之池塘,池内红白莲花盛开暗喻虽人死如灯灭,万般带不去,但业却是永随其身的,此处的红、白莲花正是恶业、善业的象征。佛教强调“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五戒禅师淫了红莲,犯了色戒,不单单毁了今生清行,还害后世“堕落苦海,不得皈依佛道”,这正是恶业报。明悟禅师欲以一诗劝省五戒禅师,莫再为色欲毁多年清行,其中有此一句:“红莲争似白莲香?”红莲艳而无香,正若世间情色名利,浓墨重彩,色绚于目,引人遐思,惹人留恋,却是一切无明之源;白莲素而弥香,就正若清行虽淡,清规虽苦,却馥馨永固,馀香袅绕。在佛教学说里,“红莲”是业火、地狱的化身,而白莲即是佛教的象征,莲花出于污泥,就如人生于滚滚红尘之中,莲花不为所污,宛若佛心自净,无污无垢,所以佛教有“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污”一说(参《四十二章经》)。明悟禅师一语双关,既以此红莲喻彼红莲,道破五戒禅师“淫了红莲”的秘密,又以此劝谕五戒禅师回头是岸,离了色界,重归佛境。说话人以“红莲”冠名,一方面暗示红莲似火,勾得五戒禅师欲火焚身,抛了清规,另一方面亦是为了劝诫听众勿贪色恋欲,引火烧身,堕足三涂。

在《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中,说话人为人物命名时,特意隐含具佛教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意蕴,一方面是为了与故事的“佛教”叙述框架暗暗配合,使故事的内部结构更显紧密,另一方面是欲藉此深化故事“欲海无涯,回头是岸。身戒心悟,方得正觉”的思想内涵,提高故事的警醒意味,对身陷六尘、心迷成障的听众作一当头棒喝。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