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边地草药:《滇南本草》

边地草药:《滇南本草》

时间:2024-11-08 01:29:01

地方性本草主要记录某一区域范围内出产的药物。与方志“物产”部分仅载药名、物志兼记人文不同,地方本草本质上仍是为临床药物治疗服务的著作。其著名者如宋代王介《履巉岩本草》,明代兰茂《滇南本草》,清初广东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清末四川龚锡麟《天宝本草》等①。

《履巉岩本草》收载药物206种,今存202种,每药一图,先图后文。图为工笔敷彩,刻画精细;文极简略,仅有性味、功能、单方,偶记别名②。书前有嘉定庚辰(1220)琅琊默庵的自序,其中提到:“老夫有山,梯慈云之西,扪萝成径,疏土得岩。日垄月磨,辟亩几百数。其间草可药者极多,能辨其名与用者,仅二百件。因拟《图经》,编次成集。仍参以单方数百只,不敢施诸人。或恐园丁野妇,皮肤小疾,无昏暮叩门入市之劳,随手可用,此置图之本意也。”书名的由来很简单:“山中有堂曰履巉岩,因以名之。”由此可知,此书所记录的,就是这数百亩山地中种植或天然生长的药草。

琅琊是王姓的郡望,据《图绘宝鉴》:“王介号默庵,庆元间内官太尉。善作人物、山水,似马远、夏珪,亦能梅兰。”故确定此书是王介的作品,图例为其手绘,国家图书馆藏明代抄绘本。

①如《南方草木状》《益部方物略记》《桂海虞衡志》之类,虽然也保存有许多地方用药资料,但作者的著述本意并非药物书,体例也有别于本草。此外如《救荒本草》,所记皆河南植物,亦有“本草”书名,但本质上是可食植物图谱,亦非真正的地方本草。

②郑金生先生对《履巉岩本草》有深入研究,本篇涉及此书的内容多数出自郑先生的成果,见《南宋珍稀本草三种·履巉岩本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校注后记。《履巉岩本草》千年润药图王介为内官太尉,其别业也当在临安(今杭州)左近,郑金生先生将书中涉及的特殊药名与南宋临安三志的记载比勘,果然契合。如《履巉岩本草》有“地萹蓄”“千年润”,《乾道临安志》《咸淳临安志》药物项皆有此。又虑及同名异物之偶然巧合,根据《履巉岩本草》所绘之“千年润”,考订原植物当是百合科万年青(Rohdeajaponica)之类;清代钱塘人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万年青”条亦记别名“千年蒀”,并引杭城风俗:“四月八日浴佛日,杭俗,人家植万年青者,多剪其叶,弃掷街衢,云令人踏之则易长,且发新叶茂密。”按,“蒀”与“润”方音相近,可见,将万年青呼为“千年润(蒀)”,杭人自宋至清,一以贯之。

药物(植物)的通俗名称口耳相传,数百年间常有讹变,但脉络依稀可循。在品种基源变化不大的前提下,本书“穿心鸭舌”“穿心佛指草”,《杭州药用植物志》分别名为“穿心箭”“佛珠草”;本书“自摇草”一名“杜当归”,《杭州药用植物志》记白花前胡的别名为“土当归”;本书“仙天莲”一名“天荷叶”,《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称为“山荷叶”;本书“紫花香葇”,《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称为“土香薷”。

将此书描述的地点确定在杭州,则序言提到的“慈云”就可以坐实为今玉皇山与凤凰山之间的慈云岭了。王介的别业建在皇城所在的凤凰山侧,也与其“内官太尉”的身份相符。近年来,浙江中医药大学张水利先生身在杭城,占地利之便,通过实地考察、标本对照,考订《履巉岩本草》天茄儿、铁脚凤尾草、天仙子、苦益菜、山荷叶、仙天莲等的原植物,此研究除植物资源学意义以外,也为南宋临安的人文活动、自然生态提供了重要佐证。

王介自称撰著此书是为了解决家中“园丁野妇”的简单医药问题,但以其身份地位而言,这话更像是一种“修辞策略”。从书中具体内容来看,有数十种药物提到“入炉火药用,大能服(伏)水银、硫黄毒”(黄花草);“服(伏)水银、硫黄毒”(野豌豆);“能伏硫黄,善死水银,多入炉火药用”(水芹);《滇南本草图说》书影茂原著后人递补的可能性更大。《滇南本草》早期以抄本形式流传,至清代始付剞劂,数百年间,内容不断修饰,添附增衍。赵藩《云南丛书·滇南本草》序言说:“相传辑云南药品者有三家:一沐国公琮,曰《苴兰本草》;一兰茂,一杨慎,皆曰《滇南本草》。沐、杨惟传抄本,兰有旧坊刻本。”今天所见之本,药数颇有参差,最少26种,最多458种,内容无本得同,而皆题兰茂,应该是将沐琮、杨慎的著作裹挟其中了。在众多《滇南本草》版本中,《滇南本草图说》较有特色。原书十二卷,今存卷三至卷一二共十卷,药物280种,图例225幅。卷三首题“杨林兰茂止庵先生著释”,内文有题记多条,纪年明确者:“大明嘉靖丙辰年(1556)正月滇南守一子范洪抄录,至大清康熙丁丑年(1697)滇南高宏业又抄录。细开记述,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朔日朱景阳又抄。”显示这份抄本至少经过兰茂、范洪、高宏业、朱景阳之手。

《滇南本草图说》并不讳言增改,卷一二题记说:“以上计一百有零。其性其味,以及寒热温平,酸甜苦辛,均已考释详明,久经应验。若复有经验草木增入斯集,惟俟后之君子活人济世之心尔。”此或出自原著者的手笔,表达希望后人增补完善的意愿。

“荔枝”条说:“食荔枝过度,用蜜浆解之,此苏颂之说也,《本草纲目》载之。”《本草纲目》万历年间问世,晚于范洪,更晚于兰茂;故《滇南本草图说》中的插图,很多都参考《纲目》崇祯十三年(1640)钱蔚起重刻本绘制,应该都是高宏业或朱景阳所添。“菊花参”条说:“昔吴王劳疫多痰,日夜恍惚,不省人事,身似火盆。有内人陈圆圆用此一剂,精神照常。后问何叶有此大功,圆圆奏曰:菊花参。王使民寻此,赏金钱一文,故名金钱参。”吴王即吴三桂,高宏业康熙三十六年(1697)抄录,距离平定三藩才十馀年,似乎不会公然谈论“吴王”;再从行文语气来看,记录者对“吴王”和“陈圆圆”的身份已经不太熟悉,更像是乾隆三十八年朱景阳的手笔。《滇南本草》云南丛书本书影①有关使用草药的警告甚多,如《夷坚甲志》专立一条,即以“草药不可服”为标题。

“中草药”是中药与草药的合称。汉代以来,围绕《神农本草经》建立起一套药学体系,循其理论使用的药物即是通常所说的“中药”;除此而外者,即被含混地呼为“草药”。《侣山堂类辩·官料药辩》说:“所谓官料药者,乃解京纳局之高品。”此即通常意义的“中药”,与之对立者为“草药”。草药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三点:非官方性、单用为主、作用猛烈。正因为此,前人每有“草药不可服”的警告①。

一般认为,地方本草以记载“草药”为主,其实不尽然。毕竟自唐代《新修本草》以后,本草成为“官方学术”,私家著述主要围绕官修本草进行补充修饰;地方本草很难例外,多数也是在官方本草叙事框架下记述具有地方特色的药物。

地方本草收录的药物可以分为官药与草药两类。所谓“官药”,是指药物名实、功用皆与官修本草记载一致的品种。如《履巉岩本草》之细辛、青木香、何首乌,《滇南本草》之夏枯草、金银花、白芷之类,不仅文字内容录自《证类本草》,基源品种也与主流用药基本相同。官药在地方本草中比例多少,可反映著作者对官方医药学术的认同程度,如《滇南本草》中的官药数目,远远高于《生草药性备要》和《天宝本草》,这与兰茂文人身份相符。

草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拟官药”现象特别值得注意。这类“拟官药”通常以官药的代用品或拟似品的面目出现,通常在官药名称之前加上表示“非正式”意思的限定词。如《履巉岩本草》之山草乌、山附子、山茵陈、杜天麻、杜牛膝、草血竭、草芍药之类;《滇南本草》多用“土”字,如土黄连、土千年健、土牛膝、土黄芪、土三七、土人参、土藿香之类;《生草药性备要》有假苦瓜、假苋菜、假芙蓉、假蒟叶、土荆芥、土当归、土常山、土白敛、土细辛、土黄连、毛麝香、山白芷之类;《天宝本草》则有地麦冬、地龙胆、地五加、水黄连、水当归、水人参、土巴戟、茨黄芩之类。《天宝本草》书影以《滇南本草》的土三七为例略作说明。三七是广西、云南特产,以《本草纲目》记载最早。李时珍说:“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暴干,黄黑色,团结者,状略似白及;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又记其功效:“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打扑杖疮出血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其原植物为五加科三七(Panaxnotoginseng),《滇南本草》没有三七,却有土三七,务本堂本记载说:“土三七,味苦,治跌打损伤,生用破血,炙用补血。”《滇南本草图说》尤其详细:“土三七,味甘,微苦。无毒。入足手阳明经,兼入血分。根大而肥。主治止血、散血,功效最神。箭伤杖扑,跌打损伤。包敷患处,即可痊愈。”这些功效与三七基本近似。而根据所绘的土三七图例,可以确定,这是菊科植物菊叶三七(Gynurasegetum),至今仍为三七的混淆品。问题不止于此,如果土三七的条目确实出自兰茂,那么,从药名拟似的角度考虑,《滇南本草》虽然没有记载三七,而五加科三七的药用历史显然应该早于此书。

苏东坡在《小圃五咏》诗中说自己将人参“移根到罗浮,越水灌清泚”,居然能“青桠缀紫萼,圆实堕红米”,生机勃勃;其实五加科人参(Panaxginseng)出辽东,根本不可能在南方生长,作者借题发挥而已。无独有偶,对参类药物的拟形、拟效,也是地方本草的一大特色。《履巉岩本草》开篇第一药是人参苗,务本堂本《滇南本草》也以人参冠首,声称“滇南所产者,肥大壮实”①。在《滇南本草》其他版本中还有兰花参、金钱参、还阳参、珠子参、羊肚参、牛尾参、凤尾参、对叶参、血参等诸多名目,有关这些参的品种基源、生物活性研究甚多,其中的人文隐喻,亦大有探索的馀地。

地方本草以民间医生为主要读者对象,故文辞通俗。以《滇南本草》药名为例,如千针万线草、真珠一枝蒿、地涌金莲、铁线牡丹,这些雅驯的名称或许经过文人润色;而如老虎刺尖、羊奶地丁、狗屎花、马尿花,则是未曾修饰的俚语村言。“野烟”条说:“昔一人生搭背,日久不溃,将死,名医诊视,皆言死症,俱不下药。后一人授以此草,疮溃,调治痊愈。后人起名‘气死名医草’。”令人忍俊不禁。

兰茂精通音韵,撰有《韵略易通》,又有《声律发蒙》,是学做骈赋文章的入门书籍。《滇南本草》全篇用浅显文言,偶然也有韵语,如“重楼”条引俗谚:“是疮不是疮,先用重楼解毒汤。”这类歌谣在地方本草中保留甚多,可补杜文澜《古谣谚》之未备。

蚤休一名重楼,俗名七叶一枝花,《本草纲目》引俗谚云:“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此条收入《古谣谚》,其上源无人追究。检《履巉岩本草》“箭头草”条有歌曰:“一叶一枝花,阴山是我家。硫黄见着死,水银结成砂。”七叶一枝花是百合科植物,箭头草似为旋花科牵牛一类,二者并非一物,从文献时间先后看,七叶一枝花的歌谣恐模仿箭头草而来。

不止于此,《生草药性备要》又加以繁化:“七叶一枝花,紫背黄根人面花。问他生在何处是,日出昆仑是我家。大抵谁人寻得着,万两黄金不换它。”《本草求原》转录的时候略有修饰:“七叶一枝花,紫背黄根节生洼。每从甘石山头上,日出昆仑是我家。大抵谁人寻得着,万两黄金不换他。”

《本草约编》为七言绝句:“蚤休七叶一枝花,味苦微寒肝分加。痈肿蛇伤毒尽解,惊风疟疾用多嘉。”《本草诗笺》为七言律诗:“俗名七叶一枝花,金线重楼丽且华。疟疾惊痫除暴乱,肿痈瘰疬灭痕疤。内施效著补邪热,外敷功传治毒蛇。寒苦肝经称本药,气虚元弱慎休加。”这两首虽非谣谚,但皆叶六麻,应当也受前面几首歌谣的影响。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①《履巉岩本草》的人参苗可能是伞形科植物党参(Changiumsmyrnioides),《滇南本草》的人参,则可能是马齿苋科植物土人参(Talinumpaniculat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