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一本杂志对一个学人的意义

一本杂志对一个学人的意义

时间:2024-11-08 01:25:30

瞿林东,1937年12月生,安徽肥东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部召集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著有《唐代史学论稿》《杜佑评传》《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中国史学通论》《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中国史学史教程》等书。撰有《历史学的理论成就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探索中国史学的理论研究话语体系》等论文、评论三百馀篇。

我在《文史知识》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谈谈记述南北朝史事的“八书”“二史”》,刊登于1982年第7、8期。要在一篇文章中介绍十部“正史”,这对我来说的确是一个“考验”。由于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同事推荐我写的,所以感到有不小的压力。经过几番推敲,我没有按一部书一部书地来写,而是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从中归纳出六个问题来写,即:“八书”“二史”,纵横交叉,长短互见,历史特点,社会风貌,典章制度。《文史知识》分成上下篇发表,每篇包含三个问题。此文发表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评。自己也感到经过努力,是可以适应《文史知识》这家声望很高、人气很盛的杂志的要求的。

1984年春节前夕,我收到中华书局总编辑兼《文史知识》主编李侃先生的一封统一规格的春节贺信,在这信的后半部分,李先生向我约稿,以“东林书院和东林党”为题,约我为《文史知识》写稿。我心里想:李先生也擅长幽默,要在文章题目“东林书院和东林党”下面署上作者“瞿林东”!当然,是总编辑兼主编约稿,不能不应命。因为我不研究明史,所以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这篇“命题作文”的稿子。原稿写了一万多字,经编辑部精心删削,发表出来约八千字。有远方的朋友写信鼓励我,说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不错。而我则认为终于完成了一次“命题作文”的“考试”。正是因为这篇文章的发表,几年后,东林书院举办纪念活动,邀请我去参加,可惜当时因故未能前往,至今引为憾事。

1985年,当时主持《文史知识》编辑工作的杨牧之先生,约我为中华书局的“文史知识文库”组织一本“史学家小传”,纳入“中华人物志”系列,每篇“小传”约五六千字,有的可先期在《文史知识》发表。我以为这个想法很好,也符合自己的专业。于是列出了六十位史学家的名单,在牧之先生的支持下,以中华书局的名义约稿,其中也请了几位老先生撰稿。这就是后来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中华人物志——史学家小传》,a封面上署了我和牧之先生编的字样。过了一段时间,台湾出版了这书的繁体字版,而封面却署为“何兹全、赵俪生等著”。我和一些同行说到此事,大家也都一笑了之。因为何、赵二先生确是我约请他们为“小传”撰稿的,他们自是“小传”的作者无疑。

记得是柴剑虹兄主持《文史知识》时,曾几次要我为《文史知识》的“治学之道”栏目撰文,我几次都推辞了,我认为写“治学之道”是老一辈学者的事情,我自己是谈不出什么“道”的。直到1993年,旧事重提,我实在不好意思再推辞,就写了一篇题为《历史·史学·理论——我是怎样研究中国史学史的》的文章,勉强“交了卷”,发表于《文史知识》1994年第1期。不过通过写这篇文章,也推动自己作了一次自我反思,进一步懂得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道理。同时,对“治学之道”的“道”也有了一点辩证的认识。

……

我和《文史知识》的交往,都离不开“文史知识”这个主题,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涉及历史知识和史学知识。在这方面,有一件影响到我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学术活动的事情,这就是在胡友鸣兄提议下“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连载栏目的设立,以及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一书(1994年出版,2000年重印)。关于

此事的前前后后和《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的连载在史学界的反映,我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一书的“后记”中已约略谈到一些,这里就不赘述了。我要补充说的一点是,由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的连载及结集出版,引发了史学界对史学批评的更多关注,从目前来看,其研究态势,可谓方兴未艾。从史学发展来说,这是要感谢《文史知识》,感谢中华书局的。

在同《文史知识》交往的三十多年中,我在《文史知识》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份份“答卷”,也是一次次攀登。其间,我逐渐认识到,《文史知识》一批又一批同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以“小文章”铸就“大事业”,这个“大事业”就是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史知识》的“雅俗共赏”的办刊宗旨,得到读者的认同、社会的理解,正是它的“大事业”成功的标志之一。

一本杂志对于一个学人来讲,究竟有怎样的意义?我想说:是良师,是益友,是助力,是动力!

(本文由林玉萍整理,并经瞿林东先生审阅)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