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于博 (一)在中国历史上,提起才华横溢.."/>
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失意的皇子,得意的画家

失意的皇子,得意的画家

时间:2024-11-08 12:48:17


    撰文/于博
    (一)

在中国历史上,提起才华横溢却不善治国的皇帝,你会想到谁?相信大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出南唐后主李煜或宋徽宗赵佶的名字。确实,如果设立一个“皇帝才艺影响力”排行榜,这二位一定会名列前茅。本文主人公也是一位这样的“皇帝”,但与二位亡国之君不同的是,他有一个独特的名号——让国皇帝。

耶律倍(899-936),又名突欲,契丹族,汉名李赞华,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从少年起便钦慕汉族文明,敬仰孔子与儒家学说。他酷爱读书和藏书,购书至万卷,藏于医巫闾山(今辽宁省中部,大凌河以东)绝顶的“望海堂”。据《辽史》载,耶律倍“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砭爇之术,工辽汉文章,尝译《阴符经》”。

契丹神册元年(916),十七岁的耶律倍被立为太子。此时,契丹始建国。一次,耶律阿保机询问近臣:“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众臣皆云应当首先祀佛。惟独耶律倍看法不同,他说:“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闻之“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择奠”(《辽史·义宗传》)。

作为辽代早期著名画家,耶律倍尤擅描绘本族人马,作品多表现契丹贵族骑马射猎、牵狗放鹰的游牧生活,由于他熟悉本部族生活,又有较为高超的绘画技巧,写来分外真实生动,刻画入微,自成一家。一幅幅表现契丹民族生活画卷的番马题材佳作从他的笔下流出,时人称之为“神品”。如宋郭若虚所说:“善画本国人物鞍马,多写贵人酋长,胡服鞍勒,率皆珍华。”(《图画见闻志》卷三)宋黄休复评其作品:“骨法劲快,不良不驽,自得穷荒步骤之态。”《宣和画谱》卷八载:“李赞华(即耶律倍)……尤好画,多写贵人酋长,至于袖戈挟弹,牵黄臂苍,服用皆缦胡之缨,鞍勒率皆瑰奇,不作中国衣冠,亦安于所习者也。”同书记录了北宋皇家画院曾以重金购得耶律倍画作十五幅,珍藏于御府之内,以供皇帝欣赏。十五幅作品分别为:“双骑图一、猎骑图一、雪骑图一、番骑图六、人骑图二、千角鹿图一、吉首并驱骑图一、射骑图一、女真猎骑图一。”宋刘道醇在《五代名画补遗·走兽门第三·神品》中记载道:“东丹王赞华,契丹大姓,乃耶律德光之外戚,善画马之权奇者。梁、唐及晋初,凡北边防戍及榷易商人尝得赞华之画,工艺精致,致京师,人多以金帛质之。”可见他的作品在当时的中原已享有盛誉。另据宋董逌在《广川画跋·书东丹王千角鹿》中记载:“秘阁有李赞华画鹿,角直而歧出,若斜藤相扶而生,长三倍其身,觵觰斗立,群角森列,故《画录》号“千角鹿”,其实则角上横出者众也。崇宁四年(1105)诏下秘阁,收其画以入。”以宋徽宗赵佶在书画方面的学养和鉴藏眼光,能够下诏秘藏耶律倍的画作,其作品之水准可见一斑。而金人在《东丹骑射诗》中如此评价耶律倍的作品:“意气曾看小字诗,画图今又识雄姿。血毛不见南山虎,想得弦声裂石时。”(元好问《遗山诗集》卷十四)。

(二)

在正式欣赏耶律倍的作品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辽代画坛的整体情况作一番介绍。

辽在立国期间多受汉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从统治阶层至民间,善诗词、工绘画者众。辽朝统治者中,圣宗耶律隆绪好绘画,兴宗耶律宗真好儒术,通音律,亦能画。辽设翰林院,翰林中能画者不少,近于画院(参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三联书店,2008)。

受汉族典章制度的影响,辽朝开始仿效汉族图画古帝王及忠臣故事的传统,神册六年(921),曾诏画前代直臣作《招谏图》,契丹会同元年(938)诏建日月四时堂,图写古帝王事于两庑,可见辽朝统治者逐渐重视图画的教化功能,已将绘画作为巩固政权之工具。

契丹大同元年(947)耶律德光南侵之时,中原著名画家王蔼、王仁寿、焦著被俘。北宋初年,独王蔼放归,王仁寿及焦著皆已去世,他们在契丹时肯定有诸多绘事活动。宋初画家高益原为辽地涿郡人,宋初至开封,画名大振。陈升为活动在辽国的汉族画家,曾奉诏绘《南征得胜图》于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五鸾殿,可见已成为辽宫廷御用画家。《图画见闻志》载,郭若虚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接待辽使,得知燕京有常思言者“善画林木山水,求之者甚众,然必在渠乐与即为之,既不可以利诱,复不可以势动”,颇具士大夫画家之气质(参薄松年《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契丹本民族也有一些颇有成就的画家,除本文主人公耶律倍外,见于文献记载的知名画家另有胡瓌、胡虔父子、萧瀜及耶律袅履等人。他们描画本部落游牧骑射生活及塞外景色能曲尽其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方草原画派”艺术风格(主此说者,一见鄂·苏日台《中国北方民族美术史》,一见陈兆复《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在中国美术史上,书写了独树一帜的篇章。

有唐一代,人马画的发展进入盛期。曹霸、陈闳、韩幹及张萱、梁令瓒等皆为活动于唐明皇内廷的画家,所绘马匹皆展现了大唐王朝的贵族气派。同时,另一类浪迹在社会下层的画家,如韦偃等,则以广阔的原野为人马背景,表现出野朴简放的艺术风格,这些对契丹人马画创作和少数民族画风的形成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参张鹏《辽墓壁画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契丹作为一个“车马为家”的草原民族,马是他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无论游牧迁徙还是内外征战,都要依赖于马。正如李清泉先生所言,只有从契丹人对马的特殊情感与依赖出发(参巫鸿、李清泉《宝山辽墓:材料与释读》,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我们才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在葬礼上焚烧鞍马和随葬马具,并且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契丹人马画题材(卷轴形式的除传为耶律倍和胡瓌的几件作品外,其他罕见流传,仅能从辽代墓室壁画,如内蒙古宝山辽墓、陈国公主墓、库伦辽墓等去探索契丹人马画画风特色)。

让我们以两幅耶律倍的作品为例,感受契丹人马画的艺术魅力。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射骑图》为耶律倍的名作,载于《名画集真册》中,乃其“寄居”后唐时期所画,故签题“李赞华射骑图”。该画与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宋无款《骑士猎归图》正好形成强烈的对照。《射骑图》表现了一契丹武士立于一匹装饰华丽的骏马前,腰挎箭筒,手握弓箭,正在校正箭杆,又似若有所思地做出猎前的准备,神情活灵活现。画中之马头大颈厚,身长肢短,却健硕异常,这些特点集中体现了不畏严寒、吃苦耐劳的蒙古马特点。该画承继了隋唐五代以来的人马画传统,人马造型血肉俱足。不难想见,只有长期生活在漠北草原上的契丹画家,才能完成如此观察细致和描绘忠实的精妙之品。

《东丹王出行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画中绘有六人七骑,各具姿态。众人皆非中原样貌,衣冠、佩带盖因身份不同而各异。一行人等或左右顾盼,或窃窃私语。马则矫健丰肥、神完气足。整个画面人物和马的组合极富律动感,构图布局前后呼应,疏密得当。线描遒劲秀雅,赋色明丽,尽显院体绘画之风。

在这六人之中,落在队伍最后的一人尤为引人注意。此人身穿团花黄袍,戴冠,面容瘦削,蓄络腮胡,高鼻深目。他在马背上手把缰绳,虽形容尊贵,却面带忧郁,神色黯然,与整个画面的骑行出游氛围颇为不符,似乎“画外之人”。该画卷末有墨书题记:“世传东丹王是也。”论者认为书风近宋高宗赵构的体势架构。这里所说的“东丹王”指的就是这位面色凝重、若有所思的骑者,也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耶律倍。因此,这幅《东丹王出行图》其实是他的自画像。

那么问题来了,耶律倍在画中为何闷闷不乐?契丹皇太子为何做了东丹王?“耶律倍”又缘何变成了“李赞华”?这一切,都要从耶律倍与其二弟耶律德光和母后述律平的关系说起。

(三)

述律平,回鹘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妻,辽王朝的开国皇后。《辽史·后妃传》记载,述律平以“简重果断,有雄略”著称。

耶律阿保机与述律平生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幼子耶律李胡。三子虽同父同母,但自小性格就表现出极大差异。

《辽史》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在耶律倍兄弟年幼之时,耶律阿保机为了考验他们,曾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命三个儿子外出拾柴,结果三子的表现大有不同:长子倍挑选干柴,束得整齐背回家中;次子德光不加选择见柴便拾,“快”字为上,最先完成任务;幼子李胡怕冷嫌累,只拾得少数几根应付了事。耶律阿保机最后总结发言说:“长子力求完美,次子目标明确,都可堪大任。”可见,在父亲眼中,幼子李胡难有成就,而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兄弟二人各具优势,都很受耶律阿保机的喜爱。但因母亲述律平的“厚此薄彼”,耶律倍的人生自此与“坎坷”二字结缘。

契丹天显元年(926),耶律阿保机率大军东征攻灭渤海国(其国故都忽汗城遗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以其地建东丹国。耶律阿保机封耶律倍为东丹王,并采用“天、地、人”三才之典故,册封耶律倍为人皇王,并赐其天子冠冕。耶律倍仿效汉制,建元“甘露”,置百官。耶律阿保机嘱其安抚东丹国民众,他日归契丹本部另有重任,并十分赞赏地说:“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辽史·义宗传》)。

耶律阿保机率大军将归之际,耶律倍号啕痛哭,并作歌以献,倾诉与父离别之情。让他想不到的是,这次分别竟是与父皇的永别。因为就在这一年岁末,耶律阿保机病逝在归途之中。在耶律阿保机去世后的第八天,太后述律平宣布临朝称制,代行皇权。

在述律平看来,作为兵马大元帅的次子耶律德光是最合适的继位人选,他多年随父征战,立功甚多,了解国家内外局势,也十分清楚该如何处理本民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也许是因为耶律倍尚孔亲汉的原因,三个儿子中述律平最不待见的就是耶律倍。归根结底,述律平信守的是“契丹为尊,汉仪为用”,她不愿看到国家全盘汉化而影响到契丹民族自身。

在大局已定、无可奈何的窘境下,耶律倍只得主动要求将皇位让给母亲喜爱的弟弟,“大元帅(耶律德光)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同上)。稳操胜券的述律平不见好就收,却亲手导演了一出欲擒故纵的戏:她命两个儿子乘马并立,然后假惺惺地对贵族和官员们发话道:“他们都是我的儿子,我都很喜欢,不知道立哪个为帝。还是有劳大家为国选君,你们认可谁就去牵新帝的马缰吧。”众人迫于述律平的权力威慑,争相去牵抢耶律德光的马缰,耶律倍被孤单地“晒”在一边。述律平眼见目的达成,便顺水推舟,同意了大家的“意见”。自此,耶律德光继位,是为辽太宗,天显年号仍然沿用。

耶律德光继位后,始终将耶律倍治理的东丹国视作心腹之患,因此寝食难安。天显三年(928),耶律德光一面诏请耶律倍前往京城,一面下诏强迁东丹国臣民至离契丹很近的东平郡,又下诏升东平郡为南京(今辽宁省辽阳市),直属中央管辖。这一切安排妥当后,耶律德光遂将耶律倍安置在辽南京居住,以剥夺兄长治国权力,形同软禁。后耶律德光又两次驾临耶律倍府邸,名为兄弟重修旧好,实为监督和观察动静。

在南京期间,耶律倍既感命运不公,但又无可奈何。为了自保,只得苦中作乐。他命王继远撰写《建南京碑》碑文,以示自己乐居此地之心情。又在西宫建起藏书楼,整日吟诗作画,闲散度日,以表明自己并无争夺皇位之志,并作《乐田园诗》以消除耶律德光的猜忌。即便如此,耶律德光对这个兄长还是不放心,依然不断施压。后来耶律倍的处境传到后唐明宗李嗣源耳中,出于政治目的,他两次派遣密使“跨海持书密召倍”,诱耶律倍去“作客”。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耶律倍最终决定投奔后唐。他说:“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临走时,耶律倍在海边树立一块木牌,刻下了那首著名的《海上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诗中以物喻人,“小山”比喻耶律德光,“大山”比喻耶律倍自己,寥寥几笔,勾勒出契丹皇室内部政治斗争的残酷。天显五年(930)十一月,耶律倍携爱妃高美人,载书千卷浮海投奔后唐而去。

那一年,他三十一岁。

(四)

耶律倍来到后唐后,后唐明宗李嗣源给予他至高礼遇。“唐以天子仪卫迎倍,倍坐船殿,众官陪列上寿。至汴,见明宗。明宗以庄宗后夏氏妻之,赐姓东丹,名之曰慕华。改瑞州为怀化军。拜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复赐姓李,名赞华”(《辽史·义宗传》)。

从此,耶律倍变成了李赞华。耶律倍客居后唐期间,虽然后唐皇帝对其荣宠至极,但政治斗争的挫败感和寄人篱下的忧愁时常缠绕着他,这使他心情郁闷,脾气暴躁,经常在家中上演“家庭暴力”。夏夫人为防他的“辣手摧花”,以至提出削发为尼的要求。漂泊异国的耶律倍亦愈发思念故土,《辽史》载:“倍虽在异国,常思其亲,问安之使不绝。”

在后唐期间,没有实权、“不预政事”的耶律倍常以绘画排忧解愁。但此时之作,虽技法精良,却格调灰暗,全无豪迈之气,画面内容多以物寓情,愁苦不堪。前文所提的《东丹王出行图》便出自这一时期,可见耶律倍此时的画作完全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正如《汉泉诗集》卷九题东丹王《乳驹图》诗云:“目眵神惨智凌兢,蕴抱终天母子情。恻隐更思推此道,含灵孤苦可怜生。”

耶律倍的“庇护者”后唐明宗李嗣源死后,其子闵帝李从厚继位仅四个月,便与李从珂(李嗣源义子)发生内讧,结果李从珂逼死李从厚并自立为帝,即后唐末帝。后唐末帝清泰三年(936),晋主石敬塘(李嗣源的女婿)率大军进攻后唐首都洛阳。此时,耶律倍给弟弟耶律德光传递信息,认为现在是讨伐“篡弑”李从珂的大好时机,建议弟弟率军南下。耶律德光慨然允诺,契丹部队和石敬瑭的部队形成南北合攻之势。后唐末帝李从珂感到大势已去,欲纵火自焚,临死前想起了耶律倍,让耶律倍为其“垫背”。耶律倍当然不从,末帝就派出壮士李彦绅送他去了西天。

可怜这位大契丹国的太子,死后只有一位僧人为他草草收尸。

那一年,他三十八岁。

耶律倍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绘画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为北方草原画派艺术风格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对于辽、汉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值得进一步重视和研究。

在耶律倍死后,辽太宗耶律德光谥耶律倍为“文武元皇王”,并葬之于医巫闾山。

辽大同元年(947),耶律德光驾崩。“太宗爱之如子”的耶律阮即位,是为辽世宗,他是耶律倍的儿子。

耶律倍被追谥为“让国皇帝”,其墓被尊称为显陵。

自辽世宗耶律阮以后,除辽穆宗耶律璟(为耶律德光长子)之外,其馀大辽皇帝辽景宗、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天祚帝,皆为耶律倍嫡传后代,可谓“让国义举,泽被后世”了。

最后,让《辽史》为其“盖棺论定”吧——

自古新造之国,一传而太子让,岂易得哉?辽之义宗,可谓盛矣!然让而见疑,岂不兆于建元称制之际乎?斯则一时君臣昧于礼制之过也。束书浮海,寄迹他国,思亲不忘,问安不绝,其心甚有足谅者焉。观其始慕泰伯之贤而为远适之谋,终疾陈恒之恶而有请讨之举,志趣之卓,盖已见于早岁先祀孔子之言欤。善不令终,天道难诘,得非性卞嗜杀之所致也!虽然,终辽之代,贤圣继统,皆其子孙。至德之报,昭然在兹矣。(《辽史·义宗传》)。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