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衍摭经义:《本草衍义》

衍摭经义:《本草衍义》

时间:2024-11-08 12:01:31

撰文/王家葵

《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问世以后,很快就有了几种修订重编本,以蜀医唐慎微所编《证类本草》影响最大。但用“滚雪球”方式编成的《证类本草》,在保存文献方面固然重要,学术思想则晦暗不明,与同一时间成书的《本草衍义》比起来,实在有天渊之别。

《本草衍义》也是针对《嘉祐》与《图经》的有感之作,作者自序作于政和六年(1116),称“搜求访缉者十有馀年”,故其著作年代当稍晚于唐慎微的《证类本草》(1082-1108之间),和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1092)。

作者寇宗奭,据《郡斋读书志》著录《莱公勋烈》一卷,有谓:“皇朝寇宗奭编,宗奭,准之曾孙也。编集仁宗祭准文,及赠诰、墓碑、传志、赞诗,等为此书。”因知其为真宗朝的名臣莱国公寇准的后裔,当时的身份为“承直郎澧州司户曹事”。《衍义》著成,通过提举荆湖北路常平等事刘亚夫进呈,交送国子监太医学①审定,得到“用心研究,意义可采”的评语,于是“特与转一官,依条施行,添差充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收买药材所乃为革除官药采购中“伪滥之弊”而设,隶属于惠民局或和剂局,颇有些像现代的药检所,就寇宗奭而言,也算用其所长。

①“太医学”为徽宗朝新设的机构,宣和二年(1120)罢。政和六年(1116)曹孝忠奉敕将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改编修订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曹的结衔里有“提举太医学”一项,即太医学的总负责。因为这样的缘故,杨守敬在《日本访书记》中还提出疑问:“政和六年,曹孝忠又奉命校勘慎微之书,何以寇氏一不议及。”其实,曹孝忠监修的《证类本草》当年九月前已经成稿,而太医学对《衍义》的审定工作要到十二月才告完成,自然谈不上将其内容牵连入《证类》。

《本草衍义》书前“付寇宗奭札”所谓“添差”,是在正员之外额外差遣,而寇宗奭的“添差”,更可能是“技术顾问”的意思。但目前所见《衍义》的各种版本,首题皆作“通直郎添差充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却有些疑问。按,承直郎为正六品,通直郎为从六品,焉有受到表彰“特与转一官”,反而降一阶的道理;且不署著作人的正式职务,仅写添差兼职,更显得不伦不类。原因在于南宋以来,“寇宗奭”三字即被书贾利用,托名为《新编类要图注本草》或称《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的作者,署名上突出寇的“职业身份”,正可以用来招徕读者。而事实上,寇宗奭虽然精通医药,似乎也亲自处方治病,但一直在州县担任实职,并非职业医生。

《衍义》多处提到作者历官南北之所见闻,唯有一处与医药有关。桑寄生条,先感叹真桑寄生难得,然后谈到自己亲身经历:“向承乏吴山,有求药于诸邑者,乃遍令人搜摘,卒不可得。遂以实告,甚不乐。盖不敢以伪药罔人。邻邑有人伪以他木寄生送之,服之逾月而死,哀哉。”从语气来看,作者的身份可能是陇州吴山县(今陕西陇县一带)县令,接上峰的要求,遣人在所辖范围内访求桑寄生,无所收获,于是据实禀告,上级很不开心;邻县采送伪品,服者中毒而亡。因为涉及死亡事件,不便直指,故隐晦其词。

从《衍义》附刊的“付寇宗奭札”来看,寇宗奭应该是主动将本书“申尚书省投纳”,由尚书省批转太医学审读,获得允可以后,才由侄子宣教郎知解州解县丞寇约于宣和元年(1119)正式雕印出版。按,宋代有关于书稿送审的法律条文,《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云:“今后如合有雕印文集,仰于逐处投纳,附递闻奏,候差官看详,别无妨碍,许令开板,方得雕印。如敢违犯,必行朝典。”这是仁宗天圣五年(1027)的诏令,针对的只是文集,医药书似不在其列,但《衍义》乃是专为批评两部官修本草而作,再结合寇宗奭官员的身份,送审当是题中应有之意。

《本草衍义》书影一(日本宫内厅藏庆元元年刊本)应该是应付送审的缘故,本书序例共有三卷,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在谈论安乐之道、摄养之道,远远偏离药学主题,颇与徽宗皇帝御撰的《圣济经》同调。序言开始有一大段颂圣之语,表扬当今圣上对医药学术的重视:“所以,国家编撰《圣惠》,校正《素问》,重定《本草》,别为《图经》。至于张仲景《伤寒论》及《千金》《金匮》《外台》之类,粲然列于书府。今复考拾天下医生,补以名职,分隶曹属,普救世人之疾苦。兹盖全圣至德之君,合天地之至仁,接物厚生,大赉天下。”

然后才转入对《嘉祐》与《图经》的批评,语气一下子变得严厉起来,指责二书“撰著之人,或执用己私,失于商较,致使学者检据之间,不得无惑”。再说自己的工作:“今则并考诸家之说,参之实事,有未尽厥理者衍之,以臻其理(如东壁土、倒流水、冬灰之类);隐避不断者伸之,以见其情(如水自菊下过而水香,鼹鼠溺精坠地而生子);文简误脱者证之,以明其义(如玉泉、石蜜之类);讳避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如山药避本朝讳及唐避代宗讳)。使是非归一,治疗有源,检用之际,晓然无惑。”

其间涉及的例证可以稍作阐释,以明本书的体例。东壁土载《别录》,陶弘景解释说:“此屋之东壁上土尔,当取东壁之东边,谓常先见日光。”《衍义》设问:“南壁土亦向阳久干也,何不取?”然后自作答词云:“盖东壁常先得晓日烘炙。日者,太阳真火,故治瘟疟。或曰:‘何不取午盛之时南壁土,而取日初出东壁土者,何也?’火生之时,其气壮。故《素问》云:‘少火之气壮。’及其当午之时,则壮火之气衰,故不取,实用此义。或曰:‘何以知日者太阳真火?’以水精珠,或心凹铜鉴,向日射之,以艾承接其光向聚处,火出,故知之。”当时的认知思路如此,倒也无可厚非,金元时期流行的“法象药理”,即由此滥觞。后来朱丹溪作《本草衍义补遗》,即将这种“理”推而广之,如鲫鱼条说:“诸鱼皆属火,唯鲫鱼属土,故能入阳明而有调胃实肠之功。”以至于李时珍都嫌其“以诸药分配五行,失之牵强耳”。

《本草衍义》书影二(日本宫内厅藏庆元元年刊本)菊花水为《嘉祐》新补药物,引《荆州记》《抱朴子》等,谓南阳郦县北潭水“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堕其中,历世弥久,故水味为变”。《衍义》不以为然,驳斥说:“菊生被崖,水为菊味,此说甚怪。且菊生于浮土上,根深者不过尺,百花之中,此特浅露,水泉莫非深远而来。况菊根亦无香,其花当九月、十月间,止三、两旬中,焉得香入水也?若因花而香,其无花之月合如何也?”

玉泉载《本草经》,名实历来聚讼,寇宗奭注意到经文中两个字的特殊用法,经云:“生蓝田山谷,采无时。”寇指出:“今蓝田山谷无玉泉;泉水,古今不言采。”经又云:“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寇说:“古今方,水不言斤。”于是推断“玉泉”实为“玉浆”的讹写,《衍义》云:“今详泉字,乃是浆字,于义方允。浆中既有玉,故曰服五斤。去古既远,亦文字脱误也。采玉为浆,断无疑焉。”

山药条《衍义》说:“山药,按《本草》,上一字犯英庙讳,下一字曰蓣,唐代宗名豫,故改下一字为药,今人遂呼为山药。如此则尽失当日本名,虑岁久以山药为别物,故书之。”按,山药原名署预,一作署豫,或作薯蓣,始载于《本草经》。因唐代宗名豫,避讳改名薯药,又因宋英宗讳曙,改为山药。据高似孙《剡录》引张师正《倦游杂录》云:“薯蓣,唐代宗名豫,改为药。英庙讳上一字,却呼蓣药。温公送薯蓣苗诗:‘客从魏都来,遗我山薯实。’则曰山薯。王荆公王岐公和蔡枢密山药诗,则曰山药。黄鲁直和七兄山蓣汤诗,则曰山蓣。”或据《宣和书谱》王右军有“山药帖”,韦应物句“秋斋雨成滞,山药寒始华”,韩愈诗“僧还相访来,山药煮可掘”,遂谓薯蓣改称山药不源于避讳。其说不妥。薯蓣别名甚多,《山海经·北山经》云:“景山,其草多薯藇。”郭璞注:“今江南单呼为薯。”《广雅》云:“玉延、薯藇,署预也。”见于本草,尚有诸署、山芋、土薯、修脆、儿草等名。“山药”与“山芋”一音之转,唐以前固然有此称呼,但毕竟少用,唐宋时因薯蓣名称太过复杂,更兼以避讳的缘故,称呼颇为不便,故宋元间逐渐统一以“山药”为本品的正名。

《本草品汇精要》鸬鹚图《衍义》全书二十卷,序例三卷,各论十七卷,各论部分完全依照《嘉祐》药物顺序排列,但“内有名未用及意义已尽者,更不编入”。即旧本草“有名未用”涉及的药物,《图经》新增的“本经外草类”“本经外木蔓类”,皆不予讨论;《嘉祐》《图经》意思已经完备的条目,不再赘言。实际收载药物四百七十种左右。

《衍义》略近笔记体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求面面俱到。如糵米条说:“此则粟糵也,今谷神散中用之,性又温于大麦糵。”芸苔条云:“不甚香,经冬根不死,辟蠹,于诸菜中,亦不甚佳。”寥寥数语,言简意赅。而椿木叶条辨椿与樗,石蜜条论石蜜为白蜜之讹,水银条斥不死药为妄诞,不惜数百言,以穷尽其义。难怪《宝庆本草折衷》称赞说:“阐幽索隐,切中事情,尤有助于医学矣。”以笔记体例著书,如果内容为著者亲见亲历、所思所感,则是上乘之作。《梦溪笔谈》有“药议”一卷,谈医论药,深中肯綮,为此类作品之极则。《衍义》踵武其后,亦有摭取《笔谈》的观点而发扬光大者。

关于地磁偏角的记载,以《笔谈》为最早,有云:“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衍义》详载其法,并有解说云:“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其法,取新纩中独缕,以半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垂之,则针常指南。以针横贯灯心,浮水上,亦指南,然常偏丙位。盖丙为大火,庚辛金受其制,故如是,物理相感尔。”

又如鸬鹚条,陶弘景云:“溪谷间甚多见之。此鸟不卵生,口吐其雏,独为一异。”《拾遗》云:“其类有二种,头细身长顶上白者名鱼蚊。杜台卿《淮赋》云:鸬鹚吐雏于八九,衔翼而低昂。”《图经》也相信鸬鹚吐雏的传说,有云:“今水乡皆有之。此鸟胎生,从口中吐雏,如兔子类。”寇宗奭经过亲自考察,对此提出异议:“尝官于澧州,公宇后有大木一株,其上有三四十巢。日夕观之,既能交合,兼有卵壳布地,其色碧。岂得雏吐口中?是全未考寻,可见当日听人之误言也。”

李时珍表扬《衍义》“参考事实,核其情理,援引辩证,发明良多,东垣、丹溪诸公亦尊信之”,然后专门指出:“但以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是其误也。”不分卷丹与百合情有可原,而混淆兰草与兰花,则错得离谱。按,《本草经》所载的兰草,一名水香,生大吴池泽,陶弘景说:“方药、俗人并不复识用。”此后的注释家虽有纠结,但基本肯定其原植物为菊科佩兰Eupatoriumfortunei之类。《衍义》的说法与众不同:“兰草,诸家之说异,同是曾未的识,故无定论。叶不香,惟花香。今江陵、鼎、澧州山谷之间颇有,山外平田即无,多生阴地,生于幽谷,益可验矣。叶如麦门冬而阔,且韧,长及一二尺,四时常青,花黄,中间叶上有细紫点,有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秋兰稍难得,二兰移植小槛中,置座右,花开时,满室尽香,与他花香又别。唐白乐天有种兰不种艾之诗,正谓此兰矣。今未见用者。”寇宗奭所指称的兰草,实指兰科观赏植物蕙兰Cymbidiumfaberi一类。后来《本草衍义补遗》也沿袭其误,此如李时珍指出:“二氏所说,乃近世所谓兰花,非古之兰草也。”

关于本书的书名还有可以补充者。“衍义”是一种著作体例,推衍经义的意思,如章太炎《中华民国解》说:“率天下而为魏了翁、马廷鸾、真德秀、丘濬之徒,手把《三通》,躬述衍义,犹不如田千秋不学无术,足以富民。”衍义之书,一般以真德秀的《大学衍义》为代表。《苌楚斋随笔》说:“书之有衍义体,始于宋之真德秀撰《大学衍义》四十三卷。厥后明邱濬继之,撰《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国朝强汝询更撰《大学衍义续》七十卷。”但真德秀的年代显然晚于寇宗奭,故也有根据《郡斋读书志》等题书名为“本草广义”,遂怀疑此书原名《本草广义》,南宋避宁宗赵扩的名讳,改作《本草衍义》者。如柯逢时影刻本后记说:“《文献通考》《郡斋读书志》均作广义,疑宣和所刊,当名广义;迨庆元时避宁宗讳,乃改广为衍。”

按,今存《衍义》以庆元元年(1195)附刻于《大观本草》之后的江南西路转运司段杲修刊本为最早,而庆元元年恰好是宁宗即位之元年,因此书名题作“本草衍义”,似乎也可以缘于避讳;《涉园所见宋版书影》载“《证类本草》淳熙十二年(1185)刻,海源阁杨氏藏”,此本亦附刻《本草衍义》,并没有题作“本草广义”,可见避讳的说法不成立。

其实,柯逢时已经注意到,原书序例有“衍摭馀义”的字样,“似不属可为改广为衍之证”。不仅如此,前引作者自序也说:“今则并考诸家之说,参之实事,有未尽厥理者衍之,以臻其理。”这两处“衍”字,皆是推演之意,但仔细推敲,仍有细微不同。在批评《嘉祐》“其间注说不尽,或舍理别趣者,往往多矣”之后,说:“是以衍摭馀义,期于必当,非足以发明圣贤之意,冀有补于阙疑。”此处用“衍”“摭”表达谦逊的态度①。后一处“未尽厥理者衍之”,则是中性用法。两处“衍”并不是“广”所能替代。

真正反映本书著作旨趣的,是序例中这样一段话:“智者养其神,惜其气,以固其本。世有不谨卫生之经者,动皆触犯。既以犯养生之禁,须假以外术保救,不可坐以待毙,本草之经于是兴焉;既知保救之理,不可不穷保救之事,《衍义》于是存焉。二者其名虽异,其理仅同。欲使有知无知尽臻寿域,率至安乐之乡,适是意者,求其意而可矣。”此处“衍义”与“本草”对举,并非专指己书,乃是因经之义而推衍之的意思②。换言之,《本草衍义》不仅原书名即是如此,应该也是“衍义体”的先声。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①有意思的是,寇宗奭自说此书属于“衍摭馀义”,而《宝庆本草折衷》誉之为“推衍奥义”。两相比较,谦辞与敬语,一目了然。

②《四库提要》称《大学衍义》云:“是书因《大学》之义而推衍之。”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