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浩瀚的长江横贯中国大地的东西,联接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些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中,南京与武汉,更是以文学名城而为世所瞩目。其中,武汉与南京相较,虽然远不及后者辉煌,但唐代诗人崔颢游历武昌时所题的《黄鹤楼》诗,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使武昌或者说武汉这座城市熠熠生辉,平添了无数令人向往的魅力。而一千年后的著名学者、文学家汪中流连武昌,所作的《黄鹤楼铭》《汉上琴台之铭》等散文名作,又使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神韵,文化内涵更为丰厚。
汪中(1744-1794),原名秉中,字庸夫,由于老吏书册,误落“秉”字,因而改名中,改字颂甫、容甫,尤以容甫为时人所称。清代江苏江都人。七岁时父亲去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生活极为艰辛。由于家境贫寒,他最初的启蒙教育是由母亲负责的,“母氏授以小学、《四子书》。及长,鬻书于市,与书贾处,得借阅经史百家。于是博综典籍,谙究儒、墨。经耳无遗,触目成诵,遂为通人焉”(江藩《汉学师承记·汪中》)。通过鬻书自学,汪中博通经史、诸子百家,精擅文辞,成为有清一代杰出的学者与骈文家。乾隆三十三年(1768),汪中到江宁应乡试,据说已确定中试,但最终还是落榜。当时江苏学政谢墉极为钦服汪中,曾向人称道:“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王引之《汪容甫先生行状》)汪中在二十八岁时所作的《哀盐船文》,被著名学者杭世骏誉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于博学与精擅文辞,汪中自年轻时起,就被沈业富、朱筠、冯廷丞、谢墉等达官显宦们所礼遇。自二十多岁时起,汪中主要以游幕维持生计,其间也以鉴别或售卖书画、金石、古董获取收入。在谋生的同时,他致力于经史学术研究,成为名震当时的布衣学者,为学界所见重。乾隆五十九年(1794),汪中应浙江盐政戴全德之招,赴杭州校勘文澜阁《四库全书》,因饮酒过多,突发疾病,与世长辞,时为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日(公历12月12日)。汪中的著作以《述学》著称于世。汪中生前好友、著名学者王念孙论及《述学》云:“容甫澹雅之才,跨越近代……,其文合汉、魏、晋、宋作者,而铸成一家之言,渊雅醇茂,无意摩放,而神与之合,盖宋以后无此作手矣!”对其可谓推崇备至。
乾隆五十四年(1789),汪中应湖广总督毕沅之聘,前往武昌,成为毕沅幕府中的一位幕客,在武昌度过了将近一年半的时光。在游幕武昌期间,汪中正值中年,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展露,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最著名的篇什不得不推为武汉两大名胜所作的《黄鹤楼铭》与《汉上琴台之铭》了。
黄鹤楼铭(并序,代毕尚书作)
江出峡,东至于巴邱,沅、湘二水入焉;又东至于夏口,汉水入焉。于是西自岷山,西南自牂牁,南自桂岭,西北自嶓冢,五水所经半天下,皆汇于是,以注于海。而江夏黄鹄山当其冲,江环其三面,再折而后东,故地形称险焉。县因山为城,山之西有矶,起于江中,石立如植,激水逆行,恒数里,于形为尤险。其上为楼,咸取于山,以为名。始自孙吴,郦氏著之;《齐》《梁》二书,并载其迹。于后,楼之兴废,史莫能纪。乾隆元年,大学士史文靖总督湖广,乃更其制。自山以上,直立十有八丈,其形正方,四望如一,高壮闳丽,称其山川。历年六十,坚密如新。其下,则水师蒙冲在焉。岁以十月都试,吴戈犀甲,蔽川耀日;江以西,商旅百货之所凑,道路昼夜行不休,著籍户八百万。公私舟楫,列樯成林;南北二郊,原隰沃衍,禾黍弥望。无高山深林之蔽,桴鼓一鸣,上下百里,若示诸掌,奸宄无所匿其迹。惟江夏自宋立郢州以来,代为重镇。国家疆理天下,慎固封守,常以尚书、侍郞镇抚其地。及司道之所治,百城冠盖,四至趋风,驿路剧骖,轩之使,不日则月。西南际海,属国以百数,终王受吏,累译来庭。往反上都,皆道于此。守土之吏,率会于兹楼。以饮食之礼亲其僚友,不降阶序,而民风、穑事胥可知也。洎夫王臣咨诹,每怀靡及。舌人体委,怀柔远人。治官莅民,礼宾诘戎。邦之大事,于是乎咸在。外以设险,内以经国,地势然也。其有逐臣羁客,登高作赋,感物造端,可兴可怨;丹邱羽人,云水栖游,徜徉乎其地:均足以发抒文采,增成故实。沅始释褐,文靖以元老在朝,先后序同岁,为衣冠盛事。蒙恩扬历,兹继其武。既欣践于胜地,且感遗构,乃为铭曰:
海有神山,河惟底柱。巨灵爰辟,列仙攸处。乐哉斯邱,曾城之颠。上标崇观,下俯大川。柱天不倾,障江欲回。山增比岳,水激成雷。都会是程,蛮荆斯控。光映鸟帑,势吞云梦。四野厎平,八窗洞属。登若冯虚,望惟极目。朱衣行水,毛人堕城。梦有先兆,神或不经。大别西踞,樊口东趋。神禹明德,黄武伯图。川逝无停,人往不作。我纪兹游,思同民乐。
汪中是毕沅礼聘的幕僚,因此,《黄鹤楼铭》一文是汪中代拟毕沅的口吻写成的,文中“沅(即毕沅)始释褐,文靖以元老在朝,先后序同岁,为衣冠盛事”数语可证。全文由序与铭两部分组成。序文起首描绘了黄鹤楼的江山形胜:自西北高原而来且汇聚了川、桂、黔、湘等数省之水的长江在武昌与汉水会合,“黄鹄山当其冲,江环其三面”,而黄鹤楼正建筑在处于冲要位置的黄鹄山上,宏观雄丽。继而叙写登楼极目所览之景,“吴戈犀甲,蔽川耀日”,“公私舟楫,列樯成林;南北二郊,原隰沃衍,禾黍弥望”。江上船只往来如梭,高高竖起的桅杆如树林般稠密;以及商业高度繁荣的景象:“商旅百货之所凑,道路昼夜行不休。”然后叙述武昌为历代以来之重镇,南北要冲,国家的“礼宾诘戎”,官民的亲睦僚友,宴请宾客,大多在黄鹤楼上举行。作者的这些叙写,极力彰显了此楼对于国家政治、人民日常生活的历史贡献。而逐臣游子、文人墨客登临黄鹤楼吟诗作赋,发抒文采,极大地丰厚了此楼的文化内涵。而铭辞极写黄鹤楼“上标崇观,下俯大川。柱天不倾,障江欲回”的江山形胜,雄奇壮阔,以及武昌的历史与传说,如“朱衣行水”,语及的是南朝萧梁时的鲍泉被侯景杀于武昌黄鹤矶:“初,(鲍)泉梦着朱衣行水上,及死,举身带血而沉于江,如其梦。”(《南史·鲍泉传》);“毛人墮城”,说的是武昌城精的传说:“己未夜,郢城有数百毛人逾堞且泣,因投黄鹄矶,盖城之精也。”(《南史·梁本纪上》)这两处用典都与黄鹤楼所在之黄鹤矶有关,可谓当家典故。通篇用辞造语多融化经史、汉赋中成语,如“石立如植”,语出《左传》定公十一年“而立如植”;“以饮食之礼亲其僚友”,其语化自《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其宗族兄弟”;“底柱”,语出《尚书·禹贡》;“蛮荆斯控”一语,则是融合《诗经·采芑》“蠢尔蛮荆”与《诗经·载驰》“控于大邦”两句;“上都”此语,则源自班固《西都赋》“寔用西迁,作我上都”,等等,不一而足。在《黄鹤楼铭》及序中,汪中融化这些经史、汉赋中的成语,浑化无迹,如从己出。如此书写,既展现了汪中精深的经史典籍工夫,又使整篇文章呈现出典重博雅、古穆朴茂的艺术形态。所以,这篇《黄鹤楼铭》的确是清代散文中的杰作。
《汉上琴台之铭》这篇作品,也是他代毕沅所作,全文如下:
汉上琴台之铭(并序,代毕尚书作)
自汉阳北出二里,有邱焉,其广十亩,东对大别,左界汉水,石堤亘其前,月湖周其外,方志以为伯牙鼓琴、钟期听之,盖在此云。居人筑馆其上,名之曰“琴台”。通津直道,来止近郊;层轩累榭,迥出尘表。土多平旷,林木翳然,水至清浅,鱼藻交映。可以栖迟,可以眺望,可以泳游。无寻幽陟远之劳,靡登高临深之惧。懿彼一邱,实具二美。桃华渌水,秋月春风。都人冶游,曾无旷日。夫以夔、襄之技,温雪之交,一挥五弦,爰擅千古。深山穷谷之中,广厦细旃之上,灵踪所寄,奚事刻舟;胜地写心,谅符玄赏。余少好雅琴,粗谙操缦。自奉简书,久忘在御。弭节夏口,假馆汉皋。岘首同感,桑下是恋。于以濯足沧浪,息阴乔木。听渔父之鼓枻,思游女之解佩:亦足高谢尘缘,希风往哲。何必抚弦动曲,乃移我情?铭曰:
宛彼崇邱,于汉之阴。二子来游,爰迄于今。广川人静,孤馆天沉。微风永夜,虚籁生林。泠泠水际,时泛遗音。三叹应节,如彼赏心。朱弦已绝,空桑谁抚?海忆乗舟,岩思避雨。邈矣高台,岿然旧楚。譬操南音,尚怀吾土。《白雪》罢歌,湘灵停鼓。流水高山,相望终古。
《汉上琴台之铭》全篇也是由序与铭辞两部分构成,但序与铭辞的意旨各不相同。序分为三层:第一,叙写琴台所处之位置及周遭胜迹;第二,琴台得名之缘由:伯牙与钟子期“一挥五弦,爰擅千古”;第三,己之所思所感。叙事、写景、抒情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层次分明。而铭辞再现了伯牙与钟子期在此鼓琴、聆琴的情景,抒发了作者期逢知音的情怀。序与铭这两部分所具功能各不相同,但相辅相成。就《汉上琴台之铭》全篇来看,通篇用典,多使与楚地相关者,如“泳游”(《诗经·汉广》“汉之广矣,不可以泳思”)、“濯足沧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乔木”(《诗经·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皋”(《韩诗外传》“郑交甫将南适楚,遵波汉皋台下,乃遇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岘首”(《晋书·羊祜传》“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渔父”(《楚辞·渔父》)、“南音”(《左传·成公十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使与之琴,操南音”)、“《白雪》”(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湘灵”(《楚辞·离骚》“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终古”(《楚辞·离骚》“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等。措辞用语骈散兼采,质实中略缀华采,如“桃华渌水,秋月春风”句,给人以清秀淡逸之感。此文写得隽永空灵,可以说是清代散文中的妙品。
汪中游幕武昌期间所写的《黄鹤楼铭》与《汉上琴台之铭》,不分骈散,既非藻丽雕饰,又不质朴典实,而是徘徊在文质之间,且用典精切,文气自然疏朗,近于晋宋之际的骈文类型。这两篇文章均为他代湖广总督毕沅所作,声情口吻极切毕沅身份。近代国学大师刘师培提到汪中的文章时说“颇得傅(亮)、任(昉)隐秀之致”(《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可谓的评。在清代文学史上,汪中《黄鹤楼铭》与《汉上琴台之铭》这两篇颇著盛名的骈体之作,虽不及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这般脍炙人口,但有如美玉明珠,璀璨夺目。在《黄鹤楼铭》中,汪中语及历代文人登临黄鹤楼,“发抒文采,增成故实”,其实,他的《黄鹤楼铭》与《汉上琴台之铭》这两篇骈体之作,同样是给武昌或者说武汉“增成故实”的,极大地丰富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