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把曲艺教育纳入大学素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把曲艺教育纳入大学素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时间:2024-11-08 07:31:13

文鲍震培

一、曲艺艺术生存的环境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文艺体制改革的深入,曲艺逐渐回归市场经济,但不同地区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京津及京东地区,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中原地区,边疆地区,曲艺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除了地区的差异很大以外,不同曲种的发展差异也很大,有的曲种影响力突出,呈现人才济济生机盎然的局面,如相声、二人转、小品、苏州评弹等。有的曲种则后继乏人,存在严重的危机,不少鼓曲面临这种情况。但不管是兴旺还是衰落,以下两个问题是困惑着曲艺人的共同问题,使我们无法乐观起来,这两个问题早就比较突出,但长期没有解决或无从下手解决,成为了影响曲艺发展的瓶颈。

一从曲艺传播的角度看,曲艺受众范围仍然很小。主流传播途径几乎是没有曲艺,电视和广播中极少传播曲艺,曲艺栏目比起30年前的情况进一步萎缩,即使是所谓大牌表演的相声,也仅限于一年一度的春晚,其内容遑而不论,其演出形式(时间安排,出场安排等有很大局限)也只是一种点缀,起不到传播曲艺的效果。专业剧场演出几乎停顿,上世纪八十年代比较多的大型综合性曲艺演出难以看到了。但是京津茶馆里说相声、东北二人转小剧场的情况还是很火爆的,对茶馆曲艺,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值得肯定的是曲艺回归民间大众娱乐,回归到草根艺术的“接地气”,是符合当代大众文化发展趋势的。专业演员和业余演员共同坚守曲艺阵地,在摸索性经营中留住传统的血脉,也非常了不起,这些民间曲艺几乎是目前曲艺传播的唯一途径。

二是曲艺教育的范围太窄。我们过去对曲艺教育的理解有点狭窄,只考虑专业教育的层面,在过去是没问题的,因为有电台等曲艺的广泛存在。但现在那种从小不自觉地受到家庭或周围曲艺熏陶的情况不复存在了,今天的情况是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小学、中学、大学中推行曲艺素质教育,培养对曲艺的爱好,培养曲艺发烧友,用现在的流行词就是粉丝。

所以,我们现代的曲艺教育应该是金字塔式的,第一层:基于大众传播层面的对爱好者、发烧友的教育;第二层:基于各层级文艺演出活动的业余演出人才;第三层:从事专业演出的演员;第四层:出色的演员和艺术家。

二、曲艺传播与教育普及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和其他姊妹艺术相比,曲艺有劣势也有优势。与戏剧相比,京剧是传统文化的符号,有主流媒体如电视频道的传播,还有国家支持的力度,虽然门槛较高但是传播面较大,戏曲的专业教育也比较发达,缺点是仍然没有解决受众面狭小的局面,没有解决“推陈出新”的问题,仍然徘徊在夕阳时光。京剧的演出市场没有相声、二人转、评弹火爆,说明其普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都是比较低的。地方戏有广大农村的演出作为支撑,传播和受众面相对比城市要广,但地位比较低。话剧从“小剧场”改革争取观众,现在又朝着大众喜剧的路线狂奔,收到一定成效,而且话剧从来不缺乏教育,其高等教育是发达的。但是它与影视的相近性导致技艺的区分度很小,从而显得更小众化。而且话剧属于舶来品,缺少传统文化色彩也使它的传播没有那么受关注。

(一)曲艺传播的优势

1.演出场所多样化。汉代的宫廷、广场,唐代的府邸、寺庙、路歧,宋代的勾栏瓦舍,明清的撂地、茶楼、戏园、堂会以及后来的书场、电影院、歌舞厅、夜总会等等各种名目,当下遍地开花的茶馆和新兴娱乐场所说明,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曲艺是最泛群众化的最易传播的一种传统艺术。

2.曲艺是“活体”艺术,相对于戏曲艺术的“旧”,曲艺是常新的;相对于戏曲艺术的夕阳性

质和受保护状态,曲艺潜伏着许多主动创新发展的条件;相对于戏曲受众的老龄化,曲艺受众则日益年轻化。以笔者最近看到的几次对天津相声茶馆的调查文章显示,茶馆中听相声的20-40岁年轻人群占有越来越多的比例,保守估计也超过半数以上。这种情况相对于二三十年前变化很大,而看戏则没有这种变化。其原因之一是曲艺受众现场的参与和互动起了很大作用,使曲艺艺术的传播带有现代艺术提倡“分享”的“鲜活”的特点。

(二)曲艺教育普及的优势

在曲艺、京剧、各地方戏、杂技等传统艺术形式中,曲艺是学习门槛最低的,这样说并没有贬低曲艺的意思,而是说明为什么曲艺是产生最早、范围最广、最有群众基础、最易于普及的民间艺术。第一,它对基本功要求相对随意,不像戏曲那样受到年龄和嗓音条件乃至形体条件的极大限制。有的人学了多年,在京剧或地方戏只能做票友,而在曲艺完全可以进场子演出。第二,戏曲是综合艺术,除演员和伴奏以外,编剧、调度、灯光、服装、舞美、龙套、道具缺一不可,可谓辎重部队。而曲艺是轻骑兵,形式短小精悍,机动灵活,投入的财力和人力都比较经济。正因为这一点,相声、快板、快书等曲种在中小学和部队里得到普及。第三,京剧宫廷化以后程式刻板化,渐失新意,创新很难,曲艺却从未宫廷化,百人百种演法,创新是常态。以上这些对比说明曲艺普及在传统艺术中有着特殊的优势,这是否意味着曲艺可以以成人教育的方式开展、从而得到最大程度的普及呢?

(三)曲艺教育普及的人群主体应该以大学生为主

说到普及曲艺的主体,早先的提法是从娃娃抓起,而且也有曲艺人尝试并坚持将曲艺引入课堂,成立学校文艺曲艺队进行演出等等。但是天之骄子大学生,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材,这个最重要的存在却被忽视了。虽然也有不少曲艺、京剧、昆曲进校园活动,但多限于传播的层面,非遗宣传的层面,而不是普及的层面、教育的层面。

有的人可能会担心大学生属于精英阶层,会看不起曲艺,实际情况却是相反的。现在的“90后”大学生们和老一辈的精英知识分子有很大区别,其中一个较大的区别是他们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对艺术没有过去那种“俗”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偏见,新一代大学生非常热爱草根文化,推崇大众文化和娱乐精神,大学生精英虽然人数上不是最多,但绝对是强势群体,因为他们掌握着新媒体发声的话语权,所以如果在大学生中开展曲艺教育和普及曲艺,将影响到全社会对曲艺的认识。

虽然传统艺术渐行渐远,但是在文化软实力日益强大起来的今天,传统艺术的价值重新被认识,大学生们对传统艺术的热情正在慢慢燃起,了解曲艺,渴望传承和学习曲艺的要求正在与日俱增,全国各大高校曲艺社团(主要是相声社团)活跃,也需要曲艺教育家的指导,还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借鉴或汲取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新的创造。

三、曲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在前面金字塔结构中,我们可以推导出曲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从教育从低到高、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来看,少数人的专业教育应该以多数人的素质教育为基础,艺术素质教育培养的是曲艺爱好者,他们将成为潜在的忠实的观众群,部分有潜质者进一步专业深造进入专业教育领域。但是由于曲艺的素质教育现在是严重缺失的,于是产生本末倒置的现象,全国为数不多的曲艺专业教育中,学生入学多数是为了文凭,而他们毕业后将面对因缺少观众而无法获得职业回报的尴尬。学习者数量过少,难于形成切磋和钻研艺术的氛围,学生的担忧和迷茫直接影响专业教育的质量,即使有好教材和好老师也难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高校大学生也进行曲艺教育,势必形成业余学习者与专业学习者的互动,业余演出与专业演出的良性互补借鉴,素质学习者不但不会抢了专业学习者的饭碗,而且还会形成共同振兴曲艺的合力。

四、大学开设曲艺素质教育课程的定位和可行性

(一)开课需求和条件

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每个学校都开设了公选课,也叫E类课,这些课程往往依各校教师资源而设,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笔者所在的高校南开大学,教务部门欢迎教师自行选题开设跨系选修大课,学生为修满E类课学分要求,选课踊跃,人数每学期150人以上。

教育部规定提倡高校大学生无论文理科学生在学期间掌握一项中华传统文化才艺,学生学什么才艺项目,怎样学,怎样算掌握,目前基本上还是个空白。那么,面对大学教育潜在的需求,为满足这样的需要,我们的曲艺是否能够先行一步?

(二)个人讲授曲艺课程的实践和感受

笔者和我校其他老师共同开设和讲授的《中华传统艺术》课程(E类课),内容包括戏曲、中国画、民族音乐和曲艺,开课三年多来,选课学生近千人。曲艺作为其中一部分,教学内容简单回顾曲艺历史,天津地区流行的北方鼓曲主要曲种概况和相声的鉴赏,深受学生欢迎,最后以交小论文的形式期末考试,在小论文中同学们都非常认真谈自己对某个曲种或某个曲艺唱段的感受和体会。笔者在教学中曾设置了学唱京韵大鼓旋律的环节,深感大学生对曲艺民族音乐有认同、有天分,有潜力,一学就会。

另外《快板和相声》是为汉语言学院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和留学生开设的,学时每周2节,12周课。主要是学习李派快板书开场板(8节),绕口令,以及排练群口快板、天津快板和学汉语系列相声等。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初步学会一点曲艺技艺,虽然只是一点点皮毛,但是作用很大,多个研究生作为才艺表演通过了国家汉办的志愿者考试,留学生则可以通过学习曲艺体验快乐汉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学生多次参加学校、天津市和全国的比赛,获得各种奖励。

笔者还在学校范围内开过《曲艺国粹之美》《天津民俗曲艺》的讲座,感受到大学生对我们的民族艺术曲艺渴望了解,充满喜爱之情。

如果把以上这些课程理解成这就是曲艺的素质教育,笔者感到是根本不够的,这只是一个曲艺研究者的实验教学在传播曲艺方面做的一点点工作,个人性质的授课只是个体的现象,并不能形成气候。目前这种艺术类介绍性课程全国各高校可能还有(如沈阳大学)。但是要真正实现曲艺的素质教育,必须有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一批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另外,近几年京津两城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据笔者所知,组织非常艰难,宣传力度也不大),曲艺为越来越多大学生所熟知,但是只是停留在看看听听的层面,远远达不到普及的效果。其实,曲艺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如同中国画、书法一样,一定要亲自尝试一下,学会入门,终生受益。对学生来说,只有课程才是能够影响他们的,也是为他们所需要的。

(三)曲艺素质教育课程构想

构想中作为素质教育的曲艺课程,要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曲艺教育进课堂。有两种课型,先要有对曲艺知识全面介绍的大课,即曲艺基本知识(理论)课,主讲可以是对曲艺有所研究的高校教师,但是要聘请专业或者一线的演员到课堂授课,而且要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让同学们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曲艺。然后聘请专业人士为有兴趣的学生开设专业技能课的课型,鼓曲、相声、快板都可以,可以在某教学院系开设,各教学院系有开课的自主权,所以开课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如有兴趣可以通过跨系选课的方式选课,曲艺技能课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几段曲艺曲种的唱段或者快板和相声的技能技巧,也可以为有乐器基础的学生开设伴奏乐器课程。通过一学期的授课,能够形成节目进行表演。校级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演出。两轮下来积累一定的经验和节目,可以请领导观摩,可以请媒体采访,舆论宣传,扩大影响,推广曲艺素质教育经验。

第二课堂,曲艺演出进校园。把曲艺专业学生请进来为第一课堂的学生表演,座谈和互动交流,促进课外学习。高校可以作为曲艺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对曲艺专业教育也有促进作用。

(四)统筹和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曲艺素质教育基地试点的构想

海河教育园区座落天津津南区,现有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主校区和十几所职业大专院校,如果在这一教育密集区成立曲艺素质教育与传播基地,面向十几所学校的数十万大专学生,整合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艺术研究所、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天津市曲艺团的曲艺教学及科研人员资源,天津北方曲校毕业校友资源,老艺术家资源等,这支队伍目前人数是可观的,门类也比较齐全,而且各年龄段都有,如果能搞一个基地,单纯以课程的方式来凝聚,可受聘授课,可送艺上门,亦可收徒授艺。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综合性重点大学,并协同助力天津市教育。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注重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讲二练(讲和练的比例要求是1:2,要求练多于讲),提倡学生要一专多能,很多学生辅修不同专业,这些教学理念都是有利于开展曲艺素质教育的。

另外,南开大学从2014年以来实行小学期学制,在期末考试后有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讲座式学习,适合集中式技艺课程,可以考虑在冬季小学期和夏季小学期开设曲艺类选修课。

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高瞻远瞩,洞察和指导曲艺事业全局发展,对曲艺教育培养曲艺人才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如果由中国曲协牵头出面支持,筹措经费,南开大学可以作为基地试点在天津这块曲艺宝地上挂牌运作。南开大学现在在科研和教学上都倡导横向联合,前提是要有一笔可观的经费支持。南开大学搬到新校区以后,不愁教室、场地,办学经费用于聘请教师的讲课费、交通费,器材费,文具费等的支出。

(五)发挥高校社团作用,带动曲艺素质教育转化为专业教育

各大高校都有曲艺相声社团,是大学生曲艺爱好者聚集的地方。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高校相声社团活跃,纷纷成立高校曲艺联盟展开校际交流,与曲艺团体交流等,为校园文化注入传统文化精神,呈现出从未有过的曲艺复兴的态势。

南开大学国乐相声社是曲艺人才荟萃之地,其成员是曲艺传播的使者,他们以聪明才智和勤学苦练,初步具备某种曲艺表演技能,并经常进行演出,丰富了大学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学生和老师们的推崇,有的毕业论文的题目就是曲艺,有的办夏令营或其他活动传播曲艺文化,设法以曲艺影响更多的人。社团曲艺的教育指导应该也是曲艺教育的一部分。这些社团骨干是否可以重点培养,有进一步深造曲艺的可能性呢?这里的进一步深造指的是一种非学历的方式,因为他们已经读到了本科甚至硕士博士,但是如果他们能够进修曲艺,接受曲艺名家的指导,无论对曲艺传播、教育普及还是曲艺传承都是绝对有好处的。

(六)搞好调研和制定规划

综上所述,在曲艺教育基地中可以进行的是素质教育、成人教育,条件成熟后可以有专接本的学历教育,甚至研究生的学历教育。

曲艺素质教育作为长远目标,如果投入实施前一定先要搞好调研,学生的意愿、需求和兴趣点,教师的来源和意愿,学校各部门的态度,资金的数额及分配等都需要有从实际中来符合实际发展的调研数据,进行项目可行性和持续性发展的论证,为中国曲协和国家有关上级部门提供发展曲艺素质教育的计划。

我们要抓住历史的机遇,多元化发展曲艺传播和教育,让高等曲艺教育(包括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出硕果,桃李满天下!

参考文献:

[1]鑫鑫、邱思文:传统曲艺融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策略探析—以沈阳大学为例,科教文汇,2015年第2期。

[2]吴文科:曲艺教育:历史尴尬与现实对策,艺术教育,1998年第2期。

[3]张鑫、汪娜: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召开曲艺教育论坛,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4]中国曲艺家协会:曲艺:自觉与自信—2013年第三届中国曲艺高峰(柯桥)论坛专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

(作者: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曲艺发展简史》作者之一)(责任编辑/杜佳)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