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曲艺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曲艺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时间:2024-11-08 07:30:43

文康尔

何谓学科?依据笔者的理解,学科的学,首先是学习的学。因此,学科这个概念,首先指称学生学习的科目。学科的学,也是学位的学。故而学科也是高校授予毕业生学位的类别。学科的学,还是学术的学。学科又是对学术研究不同领域的圈定与命名。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学位授予以及学术研究,通常是按照学科切块、分类实施、归类管理的。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将强化学科建设视为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的“龙头”与“抓手”。显然,这事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一所高校,如果大部分学科建设得都很优秀,那就是当之无愧的一流大学;如果一所学校的整体水平一般,但有一个或几个水平高、影响大的学科,那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在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综合办学水平进行评估时,其考察、分析、评价的对象,常常也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学科。学科建设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已经成为主管部门对高校实施分类定级、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

所谓学科体系,特指众多学科依据学理架构起来的科层化建制,其载体便是权威部门颁布的《学科目录》。在我国现行的学科体系中,最高层级叫学科门类,次之为一级学科,后续的层次便是二级、三级学科了。一般说来,只有进入学科体系(也即《学科目录》)的专业设置,才是学界与官方共同认可的体制内学科。

中国曲艺虽然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400多个曲种,虽然已有3000多个演出团体、30多万从业人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外没有这个学科,我国的曲艺教育与研究,长期徘徊在学科体系之外。这一缺憾,严重制约了曲艺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于曲艺界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成果的增量以及研究质量的提升,也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在曲艺已成为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艺术品种之一的当下,仅仅局限于中专、大专层次的曲艺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于高层次、创新型曲艺人才的迫切需求。

早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有识之士就提出了创建曲艺学的构想。近年来,建设曲艺学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在曲艺名家、中国曲协的一再呼吁与全力推动下,曲艺学科的框架已现雏形,其添砖加瓦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笔者以为,建设曲艺学科,是促进曲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既有合理性、必要性,更具前瞻性。

一、曲艺学科建设的目标

我国的学科体系,经历过临时套用国外(尤其是苏联)模式的初始阶段。学科体系的规模化、制度化建设,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的1980年代初。

“1981年,为了审批我国第一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点的需要,教育部汇总和参照国内外设置学科专业的情况,组织拟定了第一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草案)》,经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次会议讨论修改,形成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草案)(征求意见稿)》。”①此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又分别于1983年、1990年、1997年和2011年对学科目录进行过四次调整与修订。经过多年的探索,学界与主管部门已形成了共识:将“动态调整”与“优化结构”认定为学科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②

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这份《学科目录》中,设置了13个学科门类和110个一级学科。艺术学,作为13个学科门类之一统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等5个一级学科,曲艺学暂时缺席。

据此,笔者以为,曲艺学科的建设目标,从制度层面上说,应该是在主管部门下一次修订、调整学科目录的时候,努力将曲艺学纳入学科体系。具体说来:

1.争取将曲艺学增列为艺术学门类下的第六个一级学科。

2.如果将曲艺学列为单独的一级学科,争议与阻力过大,也可将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在增列“曲艺与××学”或“××与曲艺学”上面。

3.如果有人认为,让曲艺学一跃成为一级学科步子迈得过大,拟可在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下面,增设一个二级学科“曲艺学”,因为“曲艺是戏剧之祖”。

一般说来,学术研究既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也是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与后援。因此,从学术的层面看,曲艺学科的建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投入、抓紧建设。

首先,应加强对于曲艺原理与曲艺史论的研究。

一个学科不能没有自身的原理,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史论。曲艺原理与曲艺史论,无疑是支撑曲艺学的两块重要基石。其研究水平及成果,也是衡量、评估曲艺学是否成立、能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的重要指标。

就曲艺界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人们对于曲艺原理的研究,似乎还不够充分,特别是有影响的曲艺原理、曲艺美学、曲艺哲学类著作,或许还未面世。有些论著依然停留在散论、杂谈的层面上。对于曲艺史论的研究,情况稍微好些,但其研究成果,主要还是集中在曲种史、名家史以及区域曲艺史的范围内,特别有分量的《中国曲艺史》《中华曲艺史》以及《曲艺通史》,可能还在编撰中。

其次,应加强对于曲艺表演与曲艺创作的研究。

艺术学门类下的几个一级学科,都很重视艺术表演与艺术创作的研究。因为这个方向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不同艺术门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层次。众所周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曲艺人才的培养采用的是师徒传承制。这种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艺术教育模式,虽然也能出人才,甚至出大家,但是毕竟与先进的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制度存在着很大差异,尤其不利于多出、快出高层次的精英人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表演论与创作论的研究,不仅仅指表演类、创作类的教材、教案编写,完整意义上的表演论与创作论,应该具有理论高度,应能涵盖众多曲种,应能引领当代曲艺的表演与创作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曲艺界的表演与创作理论,大多还局限在具体曲种的表演或创作的探讨层面上,宏观或中观层面上的曲艺表演论、曲艺创作论,或许需要曲艺名家与理论专家携手合作完成。

第三,应开拓曲艺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比较研究。

交叉研究,既是业界的需要,也是学术研究新的增长点。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栅栏,是学界共同的呼声,也是当代学术研究之大势。曲艺理论工作者,可以在曲艺叙事学、曲艺符号学、曲艺管理学、曲艺市场学、曲艺观众学、曲艺心理学、曲艺文化学等学科交叉领域积极探索,辛勤耕耘,作出一番成就来。

此外,在不同学科之间展开比较研究,既是对本学科研究的拓展,也是“再认识”“再发现”对本学科的规律与精彩的路径。曲艺理论工作者,完全可以在中国曲艺与西方说唱艺术、汉民族曲艺与少数民族曲艺、中国曲艺与传统戏曲之间展开比较研究,以深刻认知中国曲艺的本质、特性、优势、特色等,进而为中国曲艺的健康发展提供视界开阔的理论支撑。

从教学层面上看,曲艺学科的建设目标,应定位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先进、符合曲艺人才培养要求的优质课程体系上。为了全面实现曲艺学的建设目标,曲艺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借鉴成熟学科的许多经验与做法,并结合曲艺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现有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作出改进与调整。

但凡成熟的学科,其课程体系大都是由这样几个课程板块构成: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实践课、特色选修课。

若套用这个模式,曲艺学科的课程体系或许应该由这样一些课程群组成:

1.通识课:可开设艺术美学、艺术概论、艺术批评、非遗文化、民间文学、艺术史、文学史、哲学史等课程。

2.专业基础课:可开设曲艺概论、曲艺史论、曲艺表演、曲艺创作、曲艺批评、曲艺大师研究等课程。

3.专业课:开设若干门主要曲种的表演、创作(含曲种文学创作、曲种音乐创作)及批评类课程。

4.教学实践课:可延聘有经验的曲艺表演艺术家开设此类课程,并安排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

5.特色选修课程:可开设曲艺叙事学、曲艺管理学、曲艺文化学、曲艺研究方法论等选修类课程。

依据笔者并不全面的了解与观察,各级各类曲艺院校对于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完善,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二、曲艺学科建设的路径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目标的确定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路径的选择,同样也不容小觑。依据目前曲艺教学与曲艺研究的现状,笔者以为,曲艺学科建设的路径是动员各方力量,建立联合舰队,有分工、有合作地迈向既定目标。

在曲艺学科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努力发挥曲艺专业院校、曲艺专业系科的作用。在上述院校及系科工作的教师,是曲艺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也要重视综合性大学与科研院所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尽量吸引那里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参与曲艺学科建设,进而形成学科建设的又一个集团军。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摒弃“重技轻艺”的陈规,也要防止“重道轻器”的趋势。应建立合理机制,促进双方取长补短、互利互惠。

曲艺专业院校与曲艺专业系科,承担着培养曲艺表演、曲艺创作、曲艺批评等一线人才的要务。这类院校中的教师,与曲艺教学、实践长期保持着“零距离”的接触。对于曲艺人才培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曲艺表演、曲艺创作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对于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曲艺实践型人才,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在学科建设中,应鼓励、发动他们在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等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各级主管部门,应在帮助这支队伍提高学历、职称以及理论水平等方面,制定出可行的规划以及倾斜政策。

综合性大学及科研院所,在学科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人才优势。曲艺研究的专业团队虽然不是太多,但有一批与曲艺学相邻、相关的文学、美学、史学、文艺学、艺术学、戏剧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只要能让他们的研究兴趣发生一点挪移,曲艺理论的研究队伍将迅速得到扩大。其次是经验的优势。大规模的学科建设,我国是从30多年前开始的,综合性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大多经历过一个甚至多个新兴、交叉、复合型学科的设计、规划与建设。学科建设需要讲学理,学科建设有规律、门道可寻。因此,动员、吸引更多的人文学者参与曲艺学的建设,尤其是曲艺学的基本理论建设,当为明智之举。第三,在重大招标课题的承接、曲艺学的原理研究、交叉研究以及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上,综合性大学及科研院所可以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

此外,成果推广、扩大影响也是重要的一环。在信息手段极为发达的当下,关起门来搞学科建设的传统做法已经不合时宜。有些举措,如定期举办两岸三地或世界华人的曲艺学研讨会,倡导成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曲艺学研究会,常常能够起到繁荣学术、影响社会的功效。

总之,曲艺学的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众人参与,需要赢得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帮助。诚然,一个新的学科能否进入《学科目录》,需要经过专家认证,并要通过审核批准,但是,只要遵循学科建设的规范、规则与规律,扎扎实实又轰轰烈烈地作出成绩作出影响来,曲艺学的学科建设目标,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教学与科研层面,都会在不远的将来势不可挡,顺理成章地变为现实。

注释:

①秦惠民、申素平:《教育类一级学科设置探讨》《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第42页。

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学位[2011]11号。

(作者: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责任编辑/朱红莉)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