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图书质量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和流程组成。文章以兰州大学出版社的图书出版制度体系为例,分析了图书质量的全流程管理模式,用完备的制度建构过程控制环路,用过程控制杜绝质量管理漏洞。同时强调,图书是精神产品,仅有完备的制度是不够的,还要发挥从业人员的正主观能动性,以文化担当和企业精神塑造质量为王的理念,最终实现对图书质量的控制,保障图书质量。
[关键词]图书质量过程控制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出版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但出版物质量方面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鉴于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连续开展出版物质量年活动,聚焦我国出版物质量。
图书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和印制质量。分析历次质量检查情况通报,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两大类问题:一类是把关不严,格调不高,内容质量不规范、不健康。另一类是编校质量问题,包括一般性字词差错(别字、错字、漏字、多字等),不符合相关标准的文字差错(未按《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要求使用推荐词,未按《汉字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使用汉语拼音等),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教辅图书中的题目或答案错误,标点符号差错,版式差错,地图差错等,而设计质量和印制质量总体较好。
提升图书出版质量,首先要从选题抓起,确保选题质量;其次是抓出版过程,通过落实相关制度和机制,确保编、印环节的质量;再次是抓市场环节,通过检查,降低不合格出版物对社会的影响。[1]
二、图书质量过程控制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严密的组织,需要各出版社、出版社的主管部门、各级出版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形成网络;要有科学、严格、有效的机制,根据图书生产、销售和管理的规律,分部门、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实施,分清任务,明确责任,提高管理和运行水平。”[2]
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对质量的过程控制,其重要性有二:一是可以对质量进行有效的日常管理;二是如果不能使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就谈不上持续改进。“绝大多数的质量问题都与过程相关”。[3]质量可通过完善的过程控制和后期监督来提高,不断完善预防性措施才能保障产品质量。而好的产品质量是通过一个个好的质量过程达到的,所以质量管理就是质量的过程管理。图书这一特殊产品也同样适用于管理学中的质量控制理论,有好的质量过程控制与管理才有好的产品质量。
图书质量的过程控制是出版行业的共识。如饶邦华在《强化质量控制,全面提高图书质量》一文中指出:“图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图书的整个生产过程当中,要提高图书质量,必须加强出版物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该文将图书质量的过程控制分为选题策划过程的质量控制、选题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编校过程的质量控制、印装过程的质量控制。“出版社只有加强对上述诸环节,特别是加强图书出版前诸环节的质量控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全面提高出版物的整体质量。”[4]杜贤在《坚持‘九三一’质量控制体系,全程全员全面提高图书出版质量》一文中,阐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富有特色的“九三一”质量控制体系。分为选题的三次策划、三级论证,编写团队的三级遴选,稿件管理的三次会议,交稿发稿付印的三个齐清定,书稿的三审制,书籍设计的三级审核,清样的三审三校,书稿付型样书入库的三段质检把关,书稿编校一对一的质量互检互扣。这一体系涵盖了从选题策划、实施、审定到图书印装的所有环节,是一个完整的操作性极强的质量控制体系。[5]张岩峰在《吉林出版集团图书项目质量过程控制》一文中,强调“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三审制’是控制这条生命线的关键要素”。阐述了“三审制”过程控制方法,将图书质量内容控制分为政治质量控制、内容质量控制、编校质量控制。指出“三审制”过程控制不仅是出版理论的永久性课题,更是吉林出版集团出版事业不断发展的刚性原则。[6]
总之,图书质量的过程控制是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和流程的集成。总流程的控制框架由前期、中期、后期构成,是一个闭环机构;而且前期、中期、后期自身也是闭环结构;每一环节中的内容质量的过程控制也是闭环结构,最重要的环节是三审制,是工作流程,也是工作方法。这种质量控制体系,环环相扣,层层设防,是图书质量的制度性保障。(见图1)
图1出版社图书质量过程控制环路结构三、兰州大学出版社的质量控制体系[7]
我国关于出版工作的法律法规是一个综合体系,是以预防制为主并与追惩制相结合的模式,简单说就是以宪法为指导、以行政法规为核心、以部门规章为支撑、以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新闻出版法律体系。兰州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兰大出版社”)的出版管理体系建设以国家的新闻出版法律法规为指导,在严格贯彻执行出版法律法规的条件下,按照国家《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要求和《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结合本社的特点,以一系列制度构成了图书出版的全流程管理,形成本社的图书质量保障机制,更具有可操作性。分述如下:
(一)图书质量前期保障机制
1.项目运营管理制度。这是兰大出版社总纲性的制度,是社内仅次于公司章程的制度,统领出版社的出版工作,目的是为了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实现项目运营的规范化管理,保障图书质量。出版项目运营流程见图2。
该制度决定全社实行以项目为龙头的矩阵式管理模式[8]。明确在项目运营中全流程各环节的责任:项目负责人是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对项目运营全过程负责;选题论证按选题论证制度执行;审稿按审读制度执行;编辑分为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两类(策划编辑是项目负责人,也是项目的第一责任编辑,对项目整体负责,全程监控。文字编辑是项目的第二责任编辑,主要负责书稿的加工整理和印前准备工作);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图书设计由项目负责人统筹,编校中心归口管理等。
该制度的实施,理顺了职能部门在项目运营过程中的协作关系,也建立了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全流程管理模式,为兰大出版社出版大型项目保驾护航。如兰大出版社出版的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欧亚历史文化文库》全102种,从启动到完成历时6年,时间长,组稿难度和编校难度很大。该文库不但能够顺利完成,并获得专家学者的好评,而且在项目验收时,综合考评获优秀,这得益于《项目运营制度》的顺利实施。
图2兰大出版社出版项目运营流程2.资质管理。根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严格执行责任编辑制和编辑持证上岗制度,责任编辑和复审、终审岗位人员都要求持有国家规定的出版职业资格证书。
3.图书质量管理制度。兰大出版社设立了由社长任主任的图书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图书出版进行全流程质量管理,包括选题质量的管理和控制、编辑加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设计印制质量的管理和控制。
4.选题策划。为了加强选题策划工作,兰大出版社将编辑分为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将编辑队伍中资历深、业务能力强的精英人才组成策划编辑团队,加强与有关学术、科研、教学、文艺创作等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联系,关注学术动态,了解读者需求,重点进行图书的选题策划。
5.选题论证。为了进一步优化图书结构,加强选题的宏观管理,提高选题品位、质量,杜绝平庸选题,打造精品图书,兰大出版社制定了选题论证制度,规定了选题论证委员会的人员组成、选题论证的程序、论证材料的准备和选题论证结果的执行和监督。选题论证的内容包括:选题提出的背景和思路,出版价值,市场调研情况,主要读者对象和兼顾读者对象,作者情况,选题的总体框架、主要内容和特色,市场上同类书的出版情况,图书的篇幅、印数、定价及成本预测,对图书销售量的估计,对图书盈亏的预测,承担的风险责任等。
在选题论证时,总编室对选题论证的情况和选题通过的条件等,应作详细的记录。选题通过后,在选题实施的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应保证选题的总体目标、整体结构和基本要求不随意更改。总编室应对其实施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所实施的选题与论证通过的选题基本一致。
6.选题报批程序。为了规范出版流程,提高选题质量和实现率,兰大出版社制定了《选题报批程序及具体要求》,规定各编辑部必须根据社里的图书结构、重点发展方向和特色,按照各自选题分工、选题质量,结合选题论证结果报送选题。选题由策划编辑和专家、编辑部、选题论证委员会三级论证决定取舍。这一环节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判断书稿的政治导向、出版价值。专家意见是决定书稿能否出版的重要依据。
7.审稿制度。兰大出版社规定采取第三方匿名审稿方式,原则上由具有相关专业高级职称的社内外专家承担。并规定了审稿的要求和重点:内容是否健康,是否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有无《出版管理条例》和其他政策法规以及出版纪律所规定的禁载内容,有无政治导向性问题;有无一定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或实用价值,在学科理论上有无突破性进展;书稿有无出版价值,有无明显的问题或欠缺等。尤其增加了学术著作关于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的审稿要求,采取了杜绝抄袭的审稿措施,力求提高学术著作的出版质量。
图书质量前期保障机制中各种制度的设定,是从流程上把控图书的内容质量,内容质量是图书的灵魂。
(二)图书质量中期保障机制
1.“三审三校一读”制度
这里的“三审”指编辑加工的三审,实际上是审订。“三校”是指三次校对,三校结束后增加了黑马软件校对的环节。“一读”指责任编辑通读清样。“三审三校一读”流程图见图3。
对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兰大出版社制定了《书稿三审制的具体规定》,强调了在三审过程中,始终把图书的内容质量放到第一位,切实检查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问题,严格执行图书出版行业国家标准[9]。该制度细化了《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关于“三审三校一读”的内容:在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人员不能重复;责任编辑的安排坚持专业分工,持证上岗;复审工作要坚持文、理分开的原则,由具有副编审以上职称的编辑部主任承担;终审由总编辑、副总编辑承担,特殊专业稿件由总编辑委托终审,其应具有副编审以上职称;坚持责任编辑负责制,并负责监控校对人员的工作质量,三校结束后由责任编辑通读清样,图书质量由责任编辑全程负责;复审须全文审读,复审认为不合格的稿件,退责任编辑重新加工;终审时发现书稿中问题较多,差错率超过1/10000,达不到出版要求时,退回复审者进行二次审读;质量检查不合格的图书,除责任编辑承担直接责任外,复审、终审者也要负相应责任;责任编辑完成编辑加工后,要认真填写记录单,要有对书稿的总体评价,并详细记录书稿中发现的问题、修改结果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坚持图书设计责任制和设计三审制度;要求责任编辑审读成品书,以便重印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图书质量。
2.重大选题备案制度[10]
按照新出图〔1997〕860号《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及“双重大”选题备案办法,坚持选题审批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严格按照选题批复要求安排出版,对涉及重大选题备案内容的书稿,按照规定进行重大选题备案申报,并按照申报后返回的审读意见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确保正确的出版导向。
3.印刷质量
许可证制度:承印厂必须具有当地新闻出版广电局核准的“书报刊印刷许可证”。
委托书制度:严格按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书刊印刷标准和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执行。
图书质量中期保障机制主要是为了把控编校质量和制作质量。这一环节的质量管理通常指编校质量管理,主要解决对一些涉及政治导向观点的再把关、出版价值的再判断、书稿结构上的调整、语言的规范化表述等问题。
(三)图书质量后期保障机制
1.图书成批装订前的样书检查制度。兰大出版社印制管理制度要求印厂在成批装订前先装订4本样书送检,按照合格样书标准进行装订和入库。
2.编校质量检查。设立了由总编辑任主任的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委员会,承担全社图书的编校质量检查工作。图书质检工作关口前移,对清样进行编校质量检查,然后印刷成册。质检结果与编辑的收入直接挂钩,实行奖罚措施。配合编校质量检查,兰大出版社制定了《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办法》和《图书质量事故处罚办法》两项制度,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同时,兰大出版社制定了《获奖图书及个人奖励办法》,鼓励多出好书,多出精品。
制度的制定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兰大出版社也有惨痛的教训。如《内涵·改革·示范》质量事故:此书是论文集,在目录中,同一作者名字多处错误。问题由作者发现,反馈到总编室。经与责任编辑沟通交流,调取核查清样,错误确实是责任编辑造成的。又如《甘肃省中医院院志》质量事故:扉页上的编委会名单中,有一编委姓名需要加黑框,但黑框位置张冠李戴,造成了严重后果。
这两起责任事故,使得我们不得不重印图书,给出版社造成信誉和经济的双重损失,也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制度漏洞,吸取教训。社里除了对责任人处罚外,更重要的是及时修订制度,将图书质检由成品书检查提前到印前检查,从而做到早发现问题,杜绝事故,减少损失。质检关口前移后,质量事故的发生概率明显下降,达到了控制图书质量的目的,同时反映了制度和流程的重要性。
图3“三审三校一读”流程图这一环节是图书质量管理中的追惩机制。追惩机制的设立是一种反向激励机制,是质量管理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如果这一环节管理不到位,前面的一系列质量控制将流于形式。“恰当的图书质量奖惩制度,既可在全社范围内创设质量第一的良好氛围,让每位员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努力方向,也促使编辑钻研业务,更加重视图书质量”。[11]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说兰大出版社的图书质量控制涵盖了图书出版的所有环节,每个环节是由保障制度和操作流程构成的一个个闭环控制结构,在制度设计上比较完备。它对图书质量的全流程管理、过程控制起到了积极、有效的重要作用。
当然,提高图书质量仅有制度是不够的,流程只是管理手段。图书出版是精神产品的生产,不同于工业品流水线,流程走完整不一定能产生合格的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从业者的个人素养、职业操守有很大关系。作为把关人的角色,编辑要以文化担当和文化引领为使命,正如贺圣遂语:“勿使出版文化堕落为印刷经济。”[12]又如张岩峰所言:“只要我们明确精神产品的属性为图书产品的本质属性,并从这一思路去认识图书的质量问题,就会得知内容质量主要表现为图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原创性、学术规范性等,编校质量主要表现在标准与规范控制上面。内容质量影响人类生活,居于核心地位,是深层次的质量;内容质量需要通过编校质量得以实现,在编校质量控制过程中,正面的或负面的质量影响可能同时被放大,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笔者也认同张岩峰“构建以图书质量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6]的观点,“精益求精,质量为王”是兰大出版社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兰大出版社的质量观,“严谨求真,务实高效”是企业作风——以严谨求真保障质量,以务实高效保障进度。
总之,出版社要实现质量控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在国家法律法规框架下,建构一套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质量控制体系,用完备的制度实现过程控制,用过程控制杜绝质量管理漏洞;二是要发挥从业人员的正主观能动性,以文化担当和企业精神塑造质量为王的理念,最终实现对图书质量的控制,保障出版物质量。
注释:
[1]钟边.加强质量管理,推动出版攀登高峰.中国编辑,2016(1).
[2]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手册.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3]詹姆斯·R.埃文斯,威廉·M.林赛.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第7版).焦叔斌,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饶邦华.强化质量控制,全面提高图书质量.中国出版,2008(6).
[5]杜贤.坚持“九三一”质量控制体系,全程全员全面提高图书出版质量.科技与出版,2013(3).
[6]张岩峰.吉林出版集团图书项目质量过程控制.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笔者多次参与制定《兰州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管理制度》,本文主要参考2015年版。
[8]雷鸿昌,张仁.基于项目的矩阵式运营管理模式——以兰州大学出版社为例.编辑之友,2012(11).
[9]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发展司,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中国标准出版社.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0]书稿在进行重大选题备案时,通常在编辑整理三审环节的后期进行,故归入中期保障机制。
[11]张华,王素芳.动态管理是提高图书质量的抓手.中国编辑,2014(4).
[12]贺圣遂.勿使出版文化堕落为印刷经济.中国编辑,2011(2).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