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外交官太太 做中国女工倾听者

外交官太太 做中国女工倾听者

时间:2024-11-07 02:54:43

她试图为她们作传,让她们的声音和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一个女孩考上大学、博士,成为专家学者,却抛弃了带着“成功”标签的生活,来到工厂流水线,来到打工者聚集的地方,把生活安放在月收入2000元的城乡结合部。

她叫吕途。

天差地别的两幕生活

夜幕降临,一个女工晚上8点准时到达工厂,匆匆跑进车间。她抿着嘴,微弓着腰,将手指形状的标签快速贴在电脑屏幕的前框上。娴熟麻利的动作,让人丝毫看不出她是一名“假女工”。

第二天早上8点,“假女工”筋疲力尽地回到宿舍,勉强洗了把脸就瘫倒在床。

一觉醒来,已到中午。吃了饭,女工们有的看电视剧,有的聊天,有的忙洗涮。“假女工”用书做伪装,在本子上做记录。有的女工好奇,探过头来,她赶紧收起本子。工友们都觉得她很神秘,这名神秘的女工就是吕途。

吕途1968年出生在长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大学填志愿时,她想学农或者学医,因为可以帮助和服务他人。最后,她以第一志愿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录取。

上世纪90年代,吕途派到荷兰海牙读妇女与发展硕士。毕业后,回到农大当老师,一路从助教升到副教授,中间还读了发展社会学博士。作为学者,她执行过大量驻华机构的项目:欧盟、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这些项目给她高昂的咨询费,让她跑遍中国的每个省份,所有项目都围绕着扶贫事业。

为国际组织当专家,光鲜的头衔背后,吕途却看到重重矛盾。“从五星级饭店走出来的专家,有什么资格谈扶贫和为农民服务?我没办法面对农民的双眼。”吕途说那是一种知行不合一的痛苦。“我可以用英文写报告,设计出很漂亮的方案,一切表面文章会让你误以为自己是专家,可是扪心自问,并没有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002年,吕途离开了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家属,与身为欧盟外交官员的丈夫一起去了印度尼西亚。由于外交官的夫人被禁止在其任职国有任何正式工作,吕途成了一名全职太太。

雅加达的生活安稳而舒适,曾经的教室、田野和山村变成了如今的落地窗、后花园和游泳池,一切琐事都有佣人负责。吕途却觉得自己失去了原本的社会属性,有时候甚至会觉得痛苦。

虽然是两个女儿的母亲,可以跟她们朝夕相处,可吕途觉得自己其实是残缺的。她想去做一些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也许跟女儿相处的时间会少一些,但那样的自己才是完整的,才会在面对女儿的时候,有更多的自信和勇气。

2005年,吕途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到一处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调研。那是脏乱差的城乡结合部,吕途做完访谈,准备离开。困惑却挥之不去。“基于无知的研究,最后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吕途决定面对这个问题。她和工友们住在一起,八九平方米、没有上下水的小房子成了她的生活空间,上旱厕,无法洗澡……她想知道,落脚城市的打工者如何生活。最终,吕途留了下来。

心系工友之家

2007年到2008年,吕途经常回国参与一个服务家政女工的项目,叫“社区姐妹行”,得到了位于北京城中村皮村的工友之家的支持。工友之家是由打工者于2002年成立的社会公益机构。

城中村的环境跟城市相比,完全是两个世界。起风的时候,街道上时常伴有沙尘;宿舍里烧土暖气,也不能经常洗澡;厕所味道很大。

吕途想要在这里做研究,首先要跟同事和工友打成一片,但做到这样更不容易。平时大家住在一起,每个人一个小房间,相互之间交流的并不多。工作之余,为收集更多资料,吕途会跟大家一起聚餐。几个男同事比吕途年纪小一点,高兴的时候喜欢喝酒,但喝起来没有限制,也不分中午和晚上。有时候喝大了,话不投机,还会大打出手。

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建造内心的理想家园似乎难上加难。但吕途觉得,工友们背负太大的压力,有必要为他们建设一个家园安放他们的灵魂。

除了做研究,吕途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参与工人大学的教学工作,身份是总辅导员。工人大学的正式名称是北京同心创业培训中心,是工友之家在北京平谷区租下的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学校园,距离北京市区70公里。

许多工友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带着各种困惑和疑虑来到工人大学,希望得到答案。大家坐在一起,互相讨论,吕途则会对他们的问题进行阐发,并给出建议。渐渐,这种形式被工友接受,人越来越多,即便由于工作需要协调时间,依然坚持专程来听课。智能手机普及后,授课方式发生了转变,由远程和面授共同组成。吕途有时在外地做调研,或是回欧洲居住,课程也不会中断。

许多人在工友之家找到了自己,对他们而言,“城市待不下,乡村回不去”,很多人迷失在都市与乡村之间。一名叫小玉的年轻人就曾经因为这个原因自杀过。在吕途的帮助下,小玉变得积极阳光,还自学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居住在皮村的“女工作家”范雨素,也多次得到吕途的帮助。

对吕途来说,在工人大学授课其实也是做调研的一种方式,能近距离与工友接触,了解他们的困惑和感受。

在皮村居住期间,因着工作便利,吕途访谈了多位工友,涉及居住状况、子女教育和拆迁问题等多个问题。她发现,那些到城市里打工的女性从一开始便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生存境况,在社会保障、性别关系等问题上往往处于弱势。

为女工作传

突然有一天,吕途觉得单纯做调研还不够,要到生产线上亲身体验,或许是一个更有效了解中国当代女工的途径。于是,她决定去打工,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疯狂”行为。

2013年,吕途通过中介公司拿到了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名字是别人的,年龄也比自己小十多岁。进入工厂之后,她被分到了夜班,从晚8点到早8点,除了点名的时候,姓名在这里并不重要。晚班车间里60个工人,但很少交流。

实地打工,吕途吃了很多苦。有一次,她太累了,差点在工作时睡着。拉长在她耳边大吼,差点吼出了她的心脏病。

采写女工故事,很多时候也不顺。有个女工就曾反复问吕途,你对我问东问西,到底是闹哪样?如果我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是不是和你问我的故事有关系?到时你是不是应该进行赔偿?

吕途采访了将近100名女工,选出了34个故事,访谈对象的年龄跨度达到四十多年。从“曾经的主人翁”50后国企女工吕途的三婶,到纠结生不出男孩的70后女工如玉,到在性爱中感到困惑的80后女工凤霞,再到拎起行李就出发的90后女工王琪……故事的主人公涵盖了不同的年龄和地域,足迹遍及东北、北京、天津和苏州等地,从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到如今的新工业园区。吕途让女工们自己说话,拼在一起,就是一幅关于性别、关于劳动的社会景象。

有人问吕途,这么辛苦地为中国女工奔波劳累究竟为了什么。吕途说,中国打工群体一直是相对弱势的社会群体,而女工则是这个群体中更为弱势的一部分。她试图为她们作传,让她们的声音和故事被更多人知道。“一个完整的生命故事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我希望更好地去呈现社会的样貌,并让它具有更强大的分析背景和信息,能对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其实,吕途并不只关注中国女工,中国在外打工的新工人接近3亿,再加上新工人群体的孩子、留守家乡的父母,整个群体可以到达5亿人。她认为,这5亿人口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安定息息相关。可以说,3亿中国新工人没出路,中国就没出路,中国新工人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所以,她觉得她的研究非常有意义,也希望,她的专著《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能给人以启示,促进社会发展。

“尽己之力,为社会、为祖国作一点积极的贡献,我愿意为此付出毕生努力。”吕途如是说。

责任编辑:陈晓亚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