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第十三章:高考

第十三章:高考

时间:2024-11-07 10:00:39

——《旧约全书·传道书》第十一章

知青们真正改变命运的第一步是从高考开始的。

1977年10月20日,全中国的年轻人迎来了一个划时代的好消息:高考恢复了!这个消息首先是通过广播散播出来的,接下来,人们就看到了登载这个消息的最新报纸。当很多在农村已回城无望的知青们看到这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时,他们抱在一起哭了。泪水打湿了他们手中的报纸,打湿了他们的衣衫,打湿了他们历经岁月风霜的脸。他们一边哭,一边笑,一边大叫:

“我要去报名,我要高考,我要上大学!”

“只要考上大学,我们就能回城了!”

“快去报名啊!我们要回城!”

他们挥舞着手里的报纸,哭哭啼啼地喊。喊完才发现,他们不知该怎样复习,怎样考试。他们对真正的考试早就陌生。

“可是,考什么呢?怎么考?”

他们全都愣住了,全都不知所措。

这是A县清水河公社星光大队留下来的十多名知青共同面临的困惑与困境。得到消息后,一群分散在各生产队的知青,齐聚在他们曾经的知青点,星光小学。他们中有的已结婚,有的已生了孩子。有嫁给当地人的,也有双双都是知青落户成家的。这排已经略显破旧的红瓦屋,在他们眼里,就像一道他们不愿触及的青春的伤口,他们急于摆脱这道伤口,急于远离这道伤口。

他们之所以聚集在这里,是因为他们都想起了杨柳,想起了徐晓雯。他们两个人,无疑是他们所有人中文化程度最高的,功底最厚的,最重要的是,这几年中他们一直在教书。他们天天跟书本打交道,他们比大家更有复习和应考的经验。

杨柳像金鸡一样立着他的单腿,面对大家的疑问,沉吟了一会,说道:“要考试,你们首先得有复习资料。”

“可是我们去哪里弄资料?”

“是啊,我们都这么多年没摸过书本了,去哪里弄资料?”

“当年的课本都没有了,更别说资料!”

……

知青们你一言我一语,又急又难过。

杨柳想了一会,冷静地说:“赶快给家里写信,叫他们寄!”

一语点醒梦中人,知青们都说:“是啊,写信叫家里寄!”

一直沉默着没有说话的徐晓雯,突然看着丈夫道:“杨柳,你父亲不是已经恢复工作了吗?他在大学里,这方面的信息可能畅通些,你让他赶紧寄一套复习资料过来。我们把它刻出来,每个人发一套,不就都有了?”

“对啊,每人刻一套!还是晓雯想得周到!”知青们纷纷嚷道。一群共患难的年轻人,在这关键时刻,顿时感受到了同舟共济的力量与感动。

收到儿子发来的电报,杨柳的父亲立刻寄来了一份复习资料。这份沉甸甸的复习资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杨柳的父亲根据自己的经验亲自拟定的,杨柳的母亲也参加了部分抄写工作。只有极少部分是从武汉市面上购买的,但杨柳的父亲认为这些资料内容不全,缺漏很大,于是又做了大量补充。夫妻俩都觉得对不起儿子,都认为这是关爱儿子的最好时机。这对学者夫妻,各取所长,文理并用,连夜动手,为儿子赶写了一份复习提纲。他们不担心儿子考不上大学,而是担心他体检通不过(他断了一条腿),但杨柳的父亲准备动用自己的一切力量,把儿子弄到自己所在的大学里读书。现在首要的是先让儿子备考。

他们想不到,他们的儿子根本就不打算备考——复习资料是他为插队的同伴们要的。

资料一到,知青们纷纷聚到星光小学。复习资料只有一份,不能人手一册,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手抄或用蜡纸刻。高考临近,复习时间紧,大家白天都要参加劳动,谁也没有时间抄写。只有用蜡纸刻。

杨柳想到了重生。学校有一台推蜡纸的油印机,平常用来给学生刻卷子或复习题,现在正好派上用场。刻一份出来,用油印机按人头推一份,每个人就都有了。只是自高考的消息传开后,一时洛阳纸贵,到处都在闹纸慌,去哪里找那么多的白纸来推油印?

就在杨柳和徐晓雯为推油印的白纸发愁时,重生却给每位知青发了一本“黄纸钱”(祭祀死人的)。打开“黄纸钱”,知青们才发现他们要的复习资料都被油印在黄表纸里面,字迹清晰,一目了然。一沓沓裁剪整齐的黄表纸,被重生裁成一本书的大小,一律用麻线纳得结结实实。捧着这些用“纸钱”印成的复习资料,看着上面那一丝不苟的字迹,知青们流泪了。这些整齐得仿佛印刷体一般的字体,竟然都是出自一个从未张口说过话的哑巴!他们的心颤抖着,收缩着,体味到了这一沓沓“纸钱”的珍贵。他们开始尊重这个发不出声音的哑巴青年,尊重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也从内心理解了杨柳夫妇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和付出。

“纸慌”的问题就这么被重生解决了。在江汉平原农村,人们可以缺油,缺盐,缺吃的,缺用的,但永远都不会缺这种祭祀死人的黄表纸。为了高考,黄表纸不再成为一种忌讳。每个知青手里都捧着一本厚厚的“纸钱”,这“纸钱”不是躲在知青们贴身的兜里,就是躺在知青们的枕边。

为了赶时间,杨柳一边让重生刻资料,一边抓紧时间看题。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每天收工后,把知青们招集到星光小学的教室里,由他来给知青们上课补习。

这让大家既欣喜又感动。为了听杨柳讲课,知青们把棉花桃子背进了课堂。阳历的十月底,正值秋冬之交,棉花地里的棉秆上还挂着未收干净的尾桃,深秋的冷雨却已落下,尾桃不摘回来就会烂在地里。每天收工前,他们把收尾的青桃子摘下来,带回家,赶上有太阳的日子铺在地上晒干,依然可以剥出雪白的棉花。但大多数的桃子,因为淋了秋冬的雨,多是发了黑的烂瓣,烂瓣也是要剥出来的,轧出来的是五级甚至等外级的次级棉,但那也是生产队的产量。

这年因为复习备考,棉花桃子没有及时采摘,很多桃子烂在地里。为了减少队里的损失,他们把晒干的桃子背进课堂,放在笸箩里,一边剥一边听杨柳讲课。就这样,杨柳白天给学生们上课,晚上给知青们上课。一条腿撑着一百多斤的体重,在黑板前跳来跳去地写板书,演算。看到杨柳如此的付出,知青们没有理由不拼命。

为了给知青们授课,杨柳每天都得提前复习和备课,这一切都只能在课余完成。为了让徐晓雯顺利通过高考,他还承担了全部的家务。

这一切,刘雪梅都看在眼里。看着这个撑着一条单腿的硬汉的作为,看着他那张俊朗的脸日趋消瘦,刘雪梅的心在隐隐作痛。她主动承担起了照管杨小米的责任。按政策规定,刘雪梅属于回乡知青,也可以报名参加高考,但她是69届的,自知底子薄,于是放弃了报名,主动为杨柳和徐晓雯分担了大部分家务。

徐晓雯起初也是不想报考的,是杨柳逼她报了名。

从不对她发火的杨柳那天发火了,他对她吼道:“好不容易恢复了高考,你为什么不去考?就算不为你自己,为了我,为了你的这些学生,你也应该去考!”杨柳的眼睛红了,他说:“晓雯,上大学,是你的梦,也是我的梦。我已经失去了一条腿,可我不想再失去我的梦。你上了大学,也就帮我实现了这个梦。答应我,去报考,好吗?”

“可是……你怎么办?”她的眼睛红了,她怎么忍心把孩子和家抛给他一个人?要知道他只有一条腿。

“我继续留在这里教书,这里的孩子们需要我。”他伸手抚摸她的脸,笑着说,“去考吧,啊?”

她点头,眼泪淌下来:“可是,小米会拖累你的。”小米应该拖累他吗?他有这个义务吗?

“小米是我的女儿呀,我应该把她带好,对不对?你放心,我们父女俩一起等你回来。”

“如果考不上呢?”她动心了,有些忐忑地问。

“不会的,你一定能考上。你肯定会比他们每个人考得都好!”

“就算考上了,政审通不过呢?”她近乎有些孩子气地啰唆起来。他知道她是在为不去报考寻找理由。

他坚定地说:“不会通不过的。邓副总理不是说了吗?这次高考将不唯成分论了,我们属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也属于这次高考的招生对象。相信我,晓雯,我们的国家现在真的跟以前不一样了,从这次恢复高考就可以看出来。我要不是少了这条腿,还真想去报名呢!”他笑着摸摸她的头,既是鼓励又是坚持。

她知道她是推不过去了。如果她不去报考,将会是对他的伤害,伤害的不仅仅是他的心,还有他的梦。考大学,那又何尝不是她的梦?

高考,她做梦也不曾想到,他们这辈子还能有机会参加高考!当她得知这个消息时,她其实和所有的知青一样激动。那天,她拿着报纸在教室里愣怔了许久,最后,她躲进厕所里哭了。

她决定去报考。是的,就算她上了大学,离开了这里,最终也会回到这里。她想,这离开只是暂时的离开,这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她对这片土地已有了感情,这里有她的丈夫,有她的女儿,有她视为亲人的重生,有她喜爱的乡亲,还有她爱的学生。是的,我会回来的。她在心里暗暗发誓。

同时,她也祈求着父母的原谅。不管他们能不能回北京,但她是回不去了,回不到他们身边了。现在,他们还在山西。前几天,她刚收到了他们的来信,说是马上要回北京了,单位正在给他们落实政策。她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有杨柳父母那样的幸运。但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被陆续平反,已经是大势所趋。她想,要不了多久,她的父母就会回到他们在北京的家了。

而她,是注定永远也不会回去了。

与此同时,武汉市里的高考报名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刚从华工进修回厂的张敬之,已升为技术科的一名骨干。这年9月,新上任的老厂长在厂里做出了第一个改革动作:在企业内部招考中层干部。

招考的目的是为了任人唯贤,唯才是用。在这次的考试中,刚刚进修归来的张敬之拔得了技术科的头筹。此次任用干部的标准有三:考试成绩、技术考核、政治表现(包括群众关系与家庭出身)。这样的标准公正合理,几乎全厂职工都积极响应。

张敬之三条均优,直接坐上了技术科的第一把交椅。林红缨果然被张敬之掀了下来,她心里虽然有些恼恨,可又无可奈何。这次招考是在全厂职代会上通过的,既公平,又合理,谁也没有话可说。她的公公,厂里的前一把手,已经被省厅纪委弄去停职写检查,住进了省里的“学习班”。此时,大规模的拨乱反正虽然还没有开始,但林红缨心知郑家的大势已去,她只能抱怨命运不济,世事多变。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不能预知明天。所幸,张敬之有把柄捏在她的手里,他再怎么升腾,也逃不出她的手掌心。除非他不曾在她的身体上作威作福,不曾在她的身子里撒下种子,育出那个屁股上长着一枚和他一模一样小红唇的儿子。是的,他现在敢跟她耍赖皮(她已经见识过他耍赖皮的嘴脸了),但是,总有一天,她会让他骑虎难下,乖乖地向她认领儿子——她已经查过书了,是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完全可以做医学鉴定。她听说目前国内已经有这样的技术了,只是不知如何找到具有这种技术的权威机构。此时的“亲子鉴定”在人们的印象中还是一个陌生的新词,它的使用也还没有像后来的几十年中那样广泛。

对于这样一个定时炸弹,张敬之根本就浑然无觉。他想,只要自己死活不承认郑小强这个儿子,林红缨就对他毫无办法。

就在张敬之当了不到一个月的技术科长后的1977年的10月20日,他突然听到了一个令他震惊不已的消息:党中央做出了恢复高考的决定。这个天大的喜讯立即扰乱了他的心,让他的情绪变得躁动不安。他想当科长,但更想上大学。他思来想去,决定偷偷去报名。他打算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备考。他想,要是考上了,他就去读大学,万一考不上,他就继续当科长。他当时根本没有考虑早已大学毕业的林红缨的感受。此时,林红缨对他的恨已经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入木三分。这个原本用来形容书法,跟感情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用来形容林红缨此时的心情,真是再准确不过。现在,她不再是厂里的红人,她的公公被隔离审查了,其实就是软禁;她的丈夫也在招考中落榜了,重新成了一名工段长;她自己也从科长降到了副科长(待遇未变,职位却下降了),已是有其名无其实。她以前的幸福生活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以后的生活肯定还将走下坡路。如果找不到新的突破口,她这一生将不再有幸福可言。

高考的消息虽然对林红缨触动不大,但却让她看到了一丝机会——她决定怂恿张敬之去报考。

所以那天在办公室里,她突然走到张敬之的桌边,笑里藏刀地问:“张科长,你好像还没有正儿八经上过大学吧?”

她充满讽刺地叫他张科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叫他张敬之。事实上,在她心里,她就没有张科长这个概念,他身上的哪根毛她没见过?去华工进修了几个月,就敢跟她这个科班比?

“怎么了?”张敬之用挑衅的目光看着她,他看出了她的不怀好意,心想,你上过大学有什么了不起?你是怎么被推荐上的,你心里不清楚吗?

“你别把我的好心当成驴肝肺。我是说现在要恢复高考了,你不去报名试一下?在技术科都能考第一,真要参加高考,还不考个北大清华,复旦交大?”

他怔了怔,沉默了。她的话正说到了他的心动处。是啊,她不是读了三年大学的正规毕业生吗?跟他比又怎样?她还考不过他呢。他为什么不去试试,白白把机会浪费掉?她的话给了他刺激,也给了他信心,他真的悄悄地报了名。

他想,就算考不上北大清华,复旦交大,考个W大学还是有希望的。他开始了紧张的复习,幸亏有三年当兵的经历,他在部队没少学习文化知识,加上在华工的半年进修,市面上能找到的那些高考复习资料对他而言,真的易如反掌。

经过一个多月紧张的复习,他兴致勃勃地走进了考场。由于对自己的考试成绩缺乏充分的估计,他给自己填的第一志愿是W大学,第二志愿才是清华大学。两个月后,他拿到了W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令他感到遗憾的是,他的分数在武汉地区的考生中排在前十名,远远超过了清华的录取分数线。这成为他痛悔一生的事。他想,他本来可以上清华的,可他却只上了W大学。尽管W大学也是名牌,可到底比他心中的清华差一个档次。

张敬之考上大学的消息,轰动了全厂。不仅是因为他考分高,而是因为他刚成为厂长的红人就要走了。想想,一个近万人的大厂,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能当上技术科的科长有多不容易!可他却要放弃!读了大学又能怎样?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不是厂里搞改革,进行中层干部的招考,哪轮得上他张敬之当技术科长?做梦也别想!厂里的大学生也有好些个呢,可人家谁也没命当科长。

再说,就算他读完大学再进厂,也不一定还能当上技术科长。

当然,这只是厂里众多职工们的杞人忧天。在张敬之看来,这就像是妇人的见识,比头发短,比嘴巴长。他想,我去上大学,那是叫把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怎样更有力,你们慢慢想去吧!

张敬之走前,与老厂长握手告别。老厂长拍着他的肩膀说:“上大学好!就是要去上大学,上了大学还回来,我这把椅子啊,就留给你来坐!”老厂长深知上大学的好处,对张敬之的离去举双手赞成。老厂长本人就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摸过飞机,造过原子弹。落到这个大厂,已经是虎落平阳,“文革”十年,被造反派们打入冷宫,窝在一间小黑屋里,只能“坐井观天”。

张敬之不好意思地笑笑:“老厂长言重了,谢谢老厂长这段时间对我的栽培,来日方长,日后再报。”

“要报就要报国家!这是党的政策好,拨开乌云见彩虹,好小子,你是赶上了好时候。我是夕阳西下,没几年了啊!”老厂长感慨万端,“不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现在百废待兴,我还想好好再干它几年呢!”

张敬之笑笑:“您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还想毕业回来给您当学生呢!”

张敬之的恭维恰到好处。老厂长听了不觉心花怒放:“说话算话!那咱爷俩说好了,你毕业后就回来!你放心,一定有好位置给你留着!”

老厂长的承诺,等于是给了张敬之一颗定心丸。此刻,他还真想到了毕业后再回来,既然有好位置留着,何乐而不为?四年大学归来,一切都不可预测,将来厂里的江山谁来坐,眼下还不好说呢。

他紧握着老厂长的手,踌躇满志地告了别。他要去上大学了!他对自己的前途预见是正确的,但有一样却没有预见到:他将在大学里与自己的情人再续前缘,而与自己的初恋失之交臂。

这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一场风花雪月一场痛。

星光大队的知青们是幸运的。别的地方的知青们所遇到的难题,他们一点儿也没遇到。他们遇到了一位好支书,他们报名参加高考,不仅没遇到来自基层的任何阻拦,还得到了大队干部的鼎力支持。尤其是巫书记,这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军人,为了他们考大学的事,就像为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东奔西走,竭尽全力。清水河公社的干部们也没怎么为难他们。因此,留下的十多个知青中,除了杨柳和另外两名嫁给当地人的女知青外,全都顺顺当当地报上了名。

杨柳没报上名,是因为他没报名。最最让人吃惊的是,没有进过一天学堂的哑巴重生,居然也报上了名。重生报上名,完全出于杨柳夫妇对巫书记的恳求。

巫书记说:“一个哑巴,没上过一天学,也报名去考大学,这不是闹笑话吗?到时候,上面以为我们对高考这么重要的事不严肃,岂不是要批评我们大队?”

杨柳和徐晓雯就求:“巫书记,大队出个证明,就让他考一回吧!”

“你们这是扯淡呢,他一个哑巴伢子,别说考不上。就是考上了,哪个大学肯要他?你们又不是不晓得,大学不招残疾人!”说完,顿了顿,看看杨柳的腿,立即意识到说错了什么,又补了一句:“伢们哪,我不是不支持你们,可这想法不现实。不现实,晓得不?”

“我们知道他考上了,体检也是通不过的。他也是不可能上大学的。但考上大学对他的意义是不同的,这会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信心。他会觉得他不比别的正常人差。您明白吗?”徐晓雯于是给巫书记讲了重生想报名参加高考的经过。

原来,重生刻钢板时,已经把所有的复习资料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晚上杨柳给知青们上课时,他也在竖起耳朵听,听着听着,他就动了心,想去参加高考了。那晚上完课,杨柳和徐晓雯正在教室里收拾东西,重生忽然走到他们面前,从口袋里摸出纸笔写道:“我也想报名。”

“报什么名?”徐晓雯莫名其妙。

“高考。”重生又写道。

杨柳和徐晓雯都傻了,两个人都没有说话。重生看他们都没有表态,就伤心地走了。这晚,夫妻俩都失眠了。徐晓雯问杨柳:“你说咱要不要给重生报名?”

“这不可能的,他根本不符合条件。再说,谁给他出证明?”

“找巫书记呀!让他帮忙,以大队的名义出证明。”

“你说这事荒不荒唐?”

“起初,我也觉得荒唐。后来想想,又觉得未尝不可。你说,要是重生也能考上,那咱俩可不算得上是教育专家了?”徐晓雯掀开被子,兴奋得坐了起来。

这一说,杨柳也有些激动。他说:“是啊,如果能报上名,还真可让他试一试。重生要是能考上,保准是个特大新闻!”

“我只是觉得,如果重生真考上了,你说这会给他增添多少自信?就算大学不录取他,他也会觉得自己不比正常人差呀!你说呢?”

“我倒是担心,如果他考上了却读不成,他会受到更大的打击。”

“不会的。到时我会跟他讲,那是国家的政策,他就能接受了。”

“那咱俩就去找找巫书记,他一直偏袒你,说不定真愿意帮忙。”杨柳计划道。

得知重生想要报考的经过,巫书记最终心软了。他给重生出具了报考的证明。

重生就这么报了名。重生报的是文科。

随着高考的临近,其他知青的家人也纷纷寄来复习资料。那段时间,公社邮政所的邮递员几乎每天都在往星光大队送邮包,邮包里装的都是高考的复习资料。但知青们习惯了翻阅重生刻印的“纸钱”,反倒不喜欢家里寄来的那些铅印资料了。每天,他们手捧“纸钱”,按杨柳为他们设计的复习大纲复习。

高考的日子终于如期来临。

星光大队共有十一名知青参加了这一年的高考。

1978年2月初,他们的高考结果下来了,星光大队的十一名知青考生全线通过。当十一张录取通知书到达A县招生办时,整个A县都轰动了。当时全国报名参加考试的考生有570多万,录取的不到27万,上线的比例还不足百分之五,可是在星光大队的知青考生中上线率是百分之百!百分百的上线啊!这是多大的新闻!

与此同时,星光大队还爆出了一条更大的新闻:星光大队的哑巴重生也达到了录取分数线!重生可是没上过一天学啊,他是怎么学会了知识,只有星光大队的父老乡亲们知道……

知青们含着眼泪,敲锣打鼓地庆贺。他们终于要离开这里了,终于要回城了,他们将去城里读大学,他们怎么能压制这种兴奋与激动?

然而,接下来是残酷的政审与体检。当徐晓雯从欣喜中冷静下来时,这才明白,她不是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就能顺利进大学的。

为了离家近一些,为了能经常回来看看孩子和丈夫,徐晓雯填志愿时,没有填报北京的大学,而是选了武汉的大学。她的第一志愿是武汉的一所师范大学。

政审时,她的档案中因有父母均为“右”派的记录,A县公安局出具了“政审不合格,不予录取”的批示。此时,徐晓雯的父母已经落实政策回到北京。得知这一消息,A县招生办为了保住他们这个“百分百”,不惜以县招办的名义向省招生办请求录取徐晓雯。与此同时,徐晓雯父母的单位也向A县有关部门出具了他们“被改正错误,恢复工作”的证明。证明到达A县,A县负责招生工作的同志立即亲赴省招生办,说明情况后,直到2月底,徐晓雯才终于获得了第二次被录取的机会。

由于她的考分高,在第二次录取中,徐晓雯被幸运地录进了更好的W大学。

自然,哑巴青年重生是不能被录取的。体检的第一关他就被淘汰了。但他没有感到悲伤,当徐晓雯把不能录取的原因告诉他时,他笑了,他对她“说”:“我早就知道,我参加高考,只是想让所有人都知道,你——在我身上创造的奇迹!”

徐晓雯幸福而满足地笑了。

1978年2月底,星光大队的十一名知青,终于告别了他们生活八年(有的是十年)的江汉平原。告别的场景充满了悲伤。十一名知青走时,每个人都哭了。他们齐聚在星光小学的操场上,一个一个地与杨柳拥抱,他们泪流满面,深怀着对杨柳的心痛与感恩。

“杨柳啊,你怎么就失去了一条腿?你傻不傻啊?”

当一个女知青的哭喊尖锐地响起时,所有的知青终于忍不住失声恸哭。

哭声响成一片,汇聚成一曲沉痛的天问。

“杨柳,跟我们回去吧,你不是丢了一条腿吗?去办病退吧,跟我们一起回去!”

杨柳也在流泪。是的,谁也没有要他丢掉一条腿,是他自己要把它丢失的,是他的良心要他把它丢失的。一条腿,换取了一条命,这不是生命的等式,是不等式。多好!他缺了一条腿,还回去干什么?他回去又还能干什么?

他一边流泪,一边笑着,说:“你们走吧,不要放心不下我。这里有我的孩子,有我的学生们。”

“杨柳,你叫我们怎么忍心丢下你,怎么忍心!”

哭声响成一片。是啊,他们怎么忍心,他们是一起来的。现在,他们却把他丢下了。他来的时候是两条腿,他们离开时,他却只有一条腿。这条腿,虽是他一个人失去的,其实也是他们一起失去的,是他们全体共同失去的。

八年了,他们失去的,何止是一条腿?

徐晓雯抱住杨柳,把脸紧紧地贴在他的胸口。她哽咽着说:“等我回来!”

杨柳点点头。说:“小米就交给我了,你放心吧。”

徐晓雯踮起脚,捧住丈夫的脸,看着他那湖水一般深邃的眼睛,在他的唇上亲了一口。她说:“杨柳,我爱你,爱你一辈子!一定要等我回来!”说完,又低下头来亲女儿小米的脸。刘雪梅站在一旁,她一只手牵着杨小米,一只手牵着刘保尔,她说:“晓雯,你就放心读大学去吧,孩子就交给我了。”

徐晓雯点头,说:“雪梅,辛苦你了。帮我照顾好杨柳和小米。还有,”她转身握起重生的一只手,叮嘱道,“重生,姐走了,你哥和小米就交给你了。”

重生郑重地点头,他弯腰挑起了徐晓雯的行李。

知青们走了。在杨柳的视线里消失了。他不知道,他和他们,哪一天还能再见面。除了他的妻子,他不知道他还能再见到他们其中的哪一个。

但是,这群离去的人心中,却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是怎样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春,在眼泪与不舍中,告别了一个单腿的年轻知青。他曾经是他们的同学,他们的同伴,他们的战友,他们的老师。他的单腿,是他们插队生活的见证,也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疼痛。在残酷的岁月里,展示着他们青春的残缺与壮美,也温暖着他们日后的回忆。

杨柳知道,他将永远留在他们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上,就像这片土地一样,春来秋去,直到把生命嵌入这片土地,化成这里的泥土与他们共同的追忆。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