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青年报》
周珣/文
谈得来到底有多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它往往决定了一段关系的开始。
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一场相遇,谈天说地,指东画西,如果能够相谈甚欢,载笑载言,是有可能成为一段美好情谊的发端的。但是,开始就是开始,它不能决定这段交谊的方向,不能决定走多远,更不决定能走多久。
所谓“找一个谈得来的人过一生”,从“谈得来”,到“过一生”,其间委实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别说是同床共枕、携手白头,就是一段从谈得来开始的友情,要想走得长久,也可能面对歧路万千,陷阱重重。
谈得来只是人际交往的定向和探索阶段。离深刻的自我暴露、深度的情感卷入、深入的现实交互都有着巨大的距离。在这个意义上,过于强调谈得来的重要性,是很傻很天真的。
说到底,谈得来只是一种浅关系。
浅关系,虽然不等同于风过了无痕,但它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比较容易抹掉、磨灭、遗忘、过去,是可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关系。
我们关于谈得来的判断,不一定是准确的,有时候谈得来不过是场误会,无心,或者有意。
会不会聊天,和一个人个性、情商、生活阅历、社交能力、阅读积累都有关系。一个善解人意、经验丰富的谈话对手,如果刻意想在聊天中给对方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惊喜,是可以曲意逢迎达成效果的。“谈得来”并不总是真实的,它有一定的欺骗性。
就算真的很谈得来,那也有可能是阶段性地谈得来,当有变迁发生,这样的谈得来,过去了就过去了。
很多谈得来的人都渐行渐远。不知所踪那是好的,有的简直令人惊悚,完全不能理解那个曾经那么谈得来,所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跟你如出一辙契合如一人的他,如今怎么会这样想事情?
去看看微信朋友圈。多少你曾经以为很谈得来的人,现在完全鸡同鸭讲,夏虫不可以语冰。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里有一段话,“人活一辈子,不图啥,为个说得着的人。有的人从前说不着,过些年却说得着了;有的人从前说得着,说着说着却忽然就说不着了。”王志文说他想找的伴侣是“能随时随地聊天的”。“比如你半夜里想到什么了,你叫她,她就会说:几点了?多困啊,明天再说吧。你立刻就没有兴趣了。有些话,有些时候,对有些人,你想一想,就不想说了。找到一个你想跟她说,能跟她说的人,不容易。”
不要以为谈得来就能处得来。相谈甚欢,和相处甚得,根本两码事。《非诚勿扰》的一个女嘉宾,说起和前男友分手的原因,是“他有计划、有策略、有步骤地逼我拖地”。你瞧,谁做家务、谁拖地板这样的琐事,在真正的深度关系中是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的,虽然它们基本不会成为“谈得来”的障碍。
爱就是一起说很多很多的话?听上去确实挺美,却容易误导。比说很多话更要紧更见真章、也对一段关系的稳固和持久有更强大的影响力的,是要能一起面对很多很多事。
要说谈得来,黄蓉和郭靖只怕真算不上,黄蓉的头脑、素养、性情,和朱子聪、甚至欧阳克可能都比和郭靖谈得来。但这不妨碍他们互许一世,同历生死。
他们深度介入彼此的生活和成长。在诉说、交流和回应这种“谈得来”的层面之上,更有参与、见证、互动、依存,有点点滴滴的时间、朝朝暮暮的陪伴、生生死死的经历积累出来的情分,有彼此不停歇的交互的能量。
作为一种浅关系,谈得来也是一种容易趋于倦怠和半途夭折的关系。它确实能给人带来愉悦感。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愉悦,短暂的满足和享受之后,你会意识到时间并不是无限的,话题也不是没有边界的。如果不能深入,止于浮泛和高蹈,渐渐陷入没什么好谈的境地,也不让人意外。又或者,热烈的谈得来的阶段,不知道怎么就过去了。
倾盖如故,秉烛夜谈,都是人生难得之乐。谈得来永远令人欢喜,值得珍惜。但,不要在谈得来上寄托虚妄的期冀。以为有谈得来就有一切?那可还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