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在大洋彼岸,《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于2016年在白宫发布,令人工智能这把火“烧”到了美国国家战略层面。
从人工智能的崛起和发展到无人驾驶汽车,再到电子竞技直播和全面爆发的网络战争,这一切正在发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潘云鹤说,AI当前正处在转折之际,其技术会升级换代。它将通过跨媒体和各种无人技术更紧密地融入人类生活;通过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和群体智能,拓展、管理和重组人类的知识,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建议,在越来越多专门领域的博弈、识别、控制和预测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能力。“因此,我们将这样的人工智能称为AI2.0。”
“30年后的AI2.0必将成为巨人,但是它会在哪些方面展示它与众不同的威力呢?”在潘云鹤的构想中,到那个时候,大数据智能的研究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帮助政府和企业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预测经济和市场的走向,前瞻性地创造新产品,进行新投资,确定新政策,从而避免如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风险,以及产能过剩、库存畸高等问题。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结合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对于人类最关心的话题之一——AI2.0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潘云鹤料想,“AI用于预防医学,已进入发力阶段”。
近年来涌现的各种大型医疗仪器、小型穿戴设备、大量生理传感器和海量的数字化病历,源源不断地生成人体健康的大数据。将这些大数据汇合、分析、学习和提取,就可以预测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在未来,借助人工智能,高血压、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或许能得到预防或者阻断。
另一个关于AI的梦想是:人脑和电脑的联通。
潘云鹤说,人脑和电脑如能直接联合工作,就会形成“脑机混合”增强智能。如果一个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四书五经、中国通史、英汉词典、世界地理、中外法律……可以想象,我们的教育会因此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AI的能力似乎无可估量。可以想象一下人类未来与AI共存的种种图景:
当你在街上碰到陌生人时,系统会产生并处理数据,通过AI程序就能知道你对他/她的印象如何。
在医院里,AI分析X光片的水平比人类医生还要高,这些智能机器还可以用于癌症等疾病的早期检测,甚至在你尚不知晓的情况下采取防治措施。
在律师事务所里,人工智能机器核查证物的本领比人类律师还要强。我们乘坐的飞机、汽车是由人工智能在驾驶。
通过读取我们的邮件、电话记录、互联网浏览记录,AI可以知晓我们喜欢的书,甚至遗传信息。它还能掌握大量的情感资料,科学衡量婚恋中的各项指标。未来,我们不再需要自己挑选配偶,而是可以依托AI,因为它比我们更了解自己。
一场彻头彻尾的人工智能革命,正真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作出预测: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社会被少数精英阶层掌控。
于是一个关于AI的终极恐惧,进入人类的集体思想——AI会控制人类吗?
有一些人是悲观的,比如斯蒂芬·霍金。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发明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他警告,如果不加以恰当管理,会思考的机器可能终结人类文明。他说:“它将给我们的经济造成巨大干扰,未来人工智能可能开发出它自己的、与我们相违背的意愿。”
霍金甚至悲观地预言:“成功研发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犯的最大错误。不幸的是,这也可能是最后一个错误。”
有一些人是谨慎的,比如比尔·盖茨说:“我并不反对人工智能的进步,只是我认为我们应该特别小心。可能会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发展人工智能,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不要轻易进入未知的领域。”
有一些人是乐观的。潘云鹤的观点是,那些被艺术作品和想象力催生出来的畏惧感一定会因工程技术的实现而被抚平。人类已经制造并使用了无数动力机械、汽车轮船、无人飞机,而人的手足并未因此萎缩,人类的安全也并未因此受到威胁。智能机器也必然如此,人类一定能有效地驾驭它们,驶向一片又一片更自由、更美好的新天地。
一些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也表示,人类的心智具有多种智能——演绎推理的能力、情绪能力、空间感知能力等等。人类还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些都是人工智能不具备的,是人类独有的财富。
技术终究只是技术,还是会异化,会失控?争议将一直存在。(大笨钟摘自《环球》2017年第6期,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