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全国华侨大省、外贸大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港之一,对外经贸文化交流一向活跃。长期以来,广东广播电视台作为南派纪录片创作的总部基地,非常重视纪录片的对外传播功能,从2015年到2017年,先后推出了《丝路:沙与海的交响》《一个美国制片人眼里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丝寻梦录》三部“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因为创作主体、目标观众、播出平台的差异,三部作品在内容偏好、视角选择和表达形式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是在纪录片国际化传播的追求上,三部作品殊途同归。本文以笔者参与拍摄的三部“一带一路”纪录片为例,分析南派纪录片的国际化追求和创作实践。
一、寻找中外各国共同的历史记忆
古代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唯一的、有固定出发点和单一终点的贸易线路,而是一张涉及五大洲四大洋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多个起点和终点的国际贸易网络。因此,世界很多地方都留有古代丝绸之路的印记。这是三部作品对外传播的历史基础。从20世纪以来,日本、美国和联合国都曾先后提出过不同版本的类似“丝绸之路计划”的倡议。即便美国这样非典型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上也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密切关联。导致北美独立战争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的起因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跟东方的茶叶贸易。在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初期,美国一直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各国有密切的贸易关系。美国刚独立不久,就派出军舰改装的“中国皇后号”携带皮毛和花旗参到广州进行贸易。广州十三行的行商首富伍秉鉴是美国铁路大王约翰·福布斯的师傅和投资人,投资大量的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债券。
三部“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在拍摄国家和地区的选择上遵循两个标准:一是它们曾是古代丝绸之路(包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要国家,也是今天“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包括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和非洲各国,以彰显古今丝绸之路的遥相呼应和一脉相承。二是选择跟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类似发展战略的国家。比如土耳其有“向东看”战略,俄罗斯有欧亚经济联盟计划,蒙古有“草原丝绸之路”计划,欧洲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容克计划”,英国有“北方经济引擎”计划。这些发展计划跟“一带一路”倡议有很多类似之处,容易被国外观众理解。
《海丝寻梦录》追溯了广东与沿线国家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从亚欧非美四大洲寻找跟广东经贸关系密切的国家,比如越南、印尼、土耳其、荷兰、英国、瑞典、肯尼亚等。
通过与古今丝绸之路作类比、补充历史背景,有助于丰富当代故事的内涵和深度,也可找到各国共同的话题、记忆和当今利益的交汇点,从而实现广东题材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和传播。《一个美国制片人眼里的海上丝绸之路》讲述的故事大多跟美国密切相关,比如关于华盛顿与广东陶瓷的故事,美国铁路大王福布斯与广州十三行首富之间的故事。《丝路:沙与海的交响》聚焦新疆与周边中亚国家、广东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
二、选择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两千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值得一说的内容不胜枚举,从海洋史、造船史、贸易史、科技史到文化史,可选择的视角也很多。三部纪录片分别从不同角度选择故事和人物,呈现差异化特色,但最终均以个性化的视角来呈现。
《一个美国制片人眼里的海上丝绸之路》从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制片人杰弗里·莱曼的视角看古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体现的是杰弗里·莱曼作为《环球周末游》节目制片人的个人视角,六集节目主要聚焦古代海上丝路的交易商品。由于中美双方的创作差异,在阳江“南海一号”博物馆,美国摄制组对馆内陈列的大量出土陶瓷、茶叶兴趣一般,而对中国学者少有关注的黄金、首饰等兴趣盎然,认为这些物件制作精美、设计时尚,对美国普通观众来说“很酷”。在杰弗里·莱曼看来,“中国拥有如此深厚、珍贵的历史文化,但西方观众对中国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因此这个纪录片对传播中国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丝路:沙与海的交响》以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代表地区,以广东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代表地区,在故事、人物等案例选择上,着重突出广东、新疆两地之间的关联性和双向互动,比如讲述广东人在新疆、新疆人在广东生活的故事,通过具体的人物故事呈现在“五通三同”(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三同: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个人生活、生意的新变化、新机遇。《海丝寻梦录》以广东2000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史、文化史为背景,选择与中亚、东南亚、非洲国家有经贸关系的中方企业和国外合作伙伴作为拍摄对象,从外国普通民众的个体视角看“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各国带来的商业机会和生活变化,从而引起沿线居民的共鸣。在全片20多个人物故事里,绝大部分主角是各国普通民众,内容聚焦于他们对工作、生活和梦想的新追求。
三、讲述小人物的故事
三部“一带一路”纪录片都尽可能地让拍摄人物自己说话,不诱导提问,不把人物变成主题思想和编导观点的传声筒,更没有生硬的宣传口号和思想灌输。
在《丝路:沙与海的交响》里,许多国内外商人感受到“五通”带来的机遇和变化。《海丝寻梦录》的拍摄范围覆盖五大洲28个国家,超过八成的内容在国外拍摄,全片20多个故事主角中,有80%以上是外国人,包括在中国企业工作的外国人。
如何通过普通小人物来表达“一带一路”这一宏大主题呢?如何从外国人的视角来感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内容、现实意义和未来影响呢?我们的叙事策略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人-企业-国家”三个逐渐递进的层面来表现。第一层面讲述在中国公司工作的外国人,或者是跟中国公司有业务关系的外国人,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故事和命运的改变;第二层面通过人物故事引出中外公司之间的经贸合作共赢以及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第三层面通过中外企业合作来表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紧密的经贸关系和人文交流,这些联系其实就是“一带一路”倡导的“五通”的真实体现。
在表达方式上,《海丝寻梦录》将宏大的主题切分成具体的人物、故事,以国际化视角讲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故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描述“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变化。比如因为两国海关的政策沟通,鲜花王国荷兰可以很便利地将新鲜切花在24小时内运送到花城广州;看到“一带一路”机遇的土耳其民间文化大使开办中土旅游公司;以OPPO手机印尼工厂里的印尼员工、TCL越南分公司的越南员工、顺丰快递俄罗斯公司的俄罗斯小哥的工作、生活为主线,表现广东企业、中国公司给他们带来的工作机会和逐梦舞台。节目聚焦人情、人性,描写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不说官话、套话,不阐释伟大战略的主题和意义。节目中虽然没有提到作为广东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但细细品味,全片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以历史为背景,以当下为舞台,以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来阐述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主题,共同见证互利共赢、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
三部“一带一路”题材的南派纪录片,以平实的笔法关注世间万象,用平和心态记录芸芸众生的生活与梦想、喜乐与哀愁。其叙事语态平实客观,主题表达婉转自然,增加了真实感和可信度,彰显了南派纪录片平和、国际化的风格,体现了南派纪录片的文化价值追求,是国际化传播的成功尝试。
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