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困苦生活中的高贵诗意

困苦生活中的高贵诗意

时间:2024-11-05 07:52:10

《平凡的世界》的故事:《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分量最重的一部长篇,该书以中国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的十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被评论界公认为是一部具有内在魄力、具有博大恢宏的“史诗般品格”的现实主义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

作家身世

路遥从小生长在农村,受过很多苦,后来读到大学成了作家。路遥很早慧,从一件事上就能看出来。七八岁时,因为家里太穷,一天父亲跟他走了几百里路,领他到大伯那儿。实际上要把他送给大伯,又没跟他说。早晨,他父亲就偷偷地溜走了。懂事的路遥早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他躲在村口的大树下,眼望着父亲的远去。当时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大喊一声冲过去,说什么也要回去。一种呢,就是留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因为伯父虽然穷但是还能供他上学。结果最后他就忍着眼泪留了下来。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就懂得为了读书而克制亲情,这需要多大的求知欲望和自制力。路遥的早慧,就是在这样残酷的生活选择中显现出来的,也正是这种选择,成就了后来的路遥。

创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1988年完稿,正值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但路遥还是坚持用传统现实主义写老老实实的普通劳动大众。他会不会现代手法?当然会,他整天读的是世界文学、外国名著,但是他不愿意。他的现实主义是诗意的现实主义,他用最老实本份的东西写平凡的世界、平凡的劳苦大众。

社会影响

自路遥去世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至今有许多人,特别是很多年轻人仍然在默默地读路遥的书。有一家青年报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青年人,仍然把《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一切都是悄悄发生的,既没有组织,也没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真正的敬意总是起自于默默的阅读。

企业家潘石屹曾说,《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我一共看了七遍,每一次在人生低潮的时候、碰到困难的时候,觉得这个坎过不去的时候,我就读上一遍《平凡的世界》,书里面的每一个细节我都非常清楚。《平凡的世界》给了我非常大的力量,尽管到现在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可是这种精神的东西是永恒的,是不会改变的。

名家品读

把生活的苦难、残酷和卑微描写出来,不是路遥的特色,许多作家都能这样做。而能够把年轻人的贫穷和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只有明白了作家对贫穷的这种诗意的态度,才能理解路遥的作品。而路遥难能可贵的是,当他成名以后,他并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而是更加猛烈地要把过去思考的东西喷发出来,所以才有了《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这样的跳跃。他特别想超越活着的本身,特别想超越这种卑微和辛酸去挖掘人生的诗意。这种诗意曾经顽强支撑他生存,也是他创作的通灵宝玉。

——国际关系学院中文系教授郭小聪

《平凡的世界》的文学语言是平凡的,所发感慨、喟叹、抒情、议论,局部看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可贵的是他追求的根本不是华丽的词汇,不是洋派的表达,而是尽可能真实、饱满地表达人物的所思所感。他的一些议论是就事论事,并不高蹈,他的抒情也有着略有文化的农民的朴素和真挚。如今《平凡的世界》正因保留了当时的社会时代最常见的语言表达风格而被人珍视,也因这种保留与今日文学语言的“隔离”产生了格外的效果。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

描写苦难的新时期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难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的作家却并不多,路遥当属其中之一。这部小说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们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其中,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而孙少平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社会普通人人生奋斗的两极经验。

——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梁向阳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