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砚说自己是追求自由的亡命之徒。十五岁那年,她辍学去端盘子、摆地摊,走了大半个中国,挣钱之余,自学了画画和英文,也养成了随性自由的习惯。
2008年汶川大地震,成了张小砚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她组织志愿者团队,在当地建了七所帐篷学校和一所幼儿园。地震后,张小砚的人生观悄悄地转了个弯——“想做什么,马上去做吧,别犹豫。”
2009年,张小砚再次前往汶川看望那些学生,遇到路上塌方,就索性改去西藏。囊中羞涩的她沿着318川藏线,从拉萨徒步回成都。在路上,她帮司机推车搬货,换来免费的搭车机会,帮喇嘛背柴火换大饼,晚上就露宿帐篷……七十多天后,她安全回到了成都。
本来三天的出行计划,变成了两个多月的旅行,这就是天涯上的“神帖”《小砚MM83元走川藏》的由来,后来帖子集结成书《走吧,张小砚》。
这之后,张小砚却决定去乡下生活,租田种糯稻,准备酿酒。酒坊一年只酿两次酒:桃花酒和桂花酒。“倒不是真的用花瓣入酒,而是在三月桃花开、中秋后桂花飘香时,将这最好的时节,都统统封在酒坛里。”
对张小砚来说,自从开始酿酒,一年四季也变得有盼头了:春天插秧,秋天收成,冬天酿酒。“酿酒步骤其实不难,难的是微妙之间的一些把握。”她为了酿酒,搬到庐山脚下的桃花源,亲手搭酒灶,用竹子引泉水下山。
蒸糯米、上水、烧火……十几道工序之后,只听竹筒“哗”地一声出了酒,便是酒酿成了。张小砚把这酒取名:一梦。“一个人,一个梦,一坛酒。我要为许多人的梦,酿一坛最好的酒。愿以此酒,鼓励他人成就生活的梦。”“我有故事,你有酒吗”也是由此而来。只要给她讲一个好故事,就送一坛酒。没有故事的同学,可以到酒坊干活或者带东西来换酒喝。
后来,张小砚就在酒瓶上贴一张白纸,上面题五个字:“张小砚的酒”。随着酒瓶寄出的,还有一张手写的“酒号”,写着何时何地所酿的第几斤酒等信息。张小砚感慨道:“这一瓶瓶酒,就像一封封手信,将那些故事送到天涯海角,连接有情之人。”
在山中酿酒的日子,张小砚过得清静又自在。“山中夜深得快,倒一杯酒,伴着月光和虫鸣写字。如果遇到春雨如注,便拿出全部的锅碗瓢盆接雨,甚至连烟灰缸都要上阵……”山中蚊虫多,夜夜有老鼠来骚扰,张小砚索性给它们取了名,每晚在楼梯口放一盆坚果,拦住它们前进的脚步。
有一次走山路,还遇到一条大蛇,“我礼让一边,请它先行。它好胖啊,爬坡几次滚落下来,摔得灰头土尾。不过,我没帮它,怕它讹我。”
在山中酿酒这八年间,很多人问过:“你这么折腾到底想完成什么愿望?”张小砚说:“大概世间纯然的快乐总是很少,我想为自己创造一些。这样诚诚恳恳地做些酒出来,和陌生人一起畅饮,也是在不完美的人世间,所做的一点点温柔的试探。”
(郭旺启摘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