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何升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少教,学生多学”,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少教多学”这一理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
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我在教《山中访友》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欣赏文中的语言,并懂得作者是如何把自己与山中一切的真情表达具体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启发学生非说不可的问题:假如让我来写我是怎样和山中的一切打招呼的。我会这样写:“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山泉!你好,溪流!你好,瀑布!你好,悬崖!你好,白云!你好,云雀!”你们看是书中写的好,还是老师写的好?为什么?学生听完就会发现老师写的不好,书上写的好,就会认真读书中的内容,分析书中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有的学生说书中写的具体,不仅写出了“我”与一些什么样的事物打招呼,还能让我们体会到这些事物的特点;有的学生说,老师写的这段话很生硬,读起来没有书中的亲切;也有的学生说到,书中写的生动形象,我们读着就好像看到这一切事物也在说话,更能体现出“我”与山中一切事物间的亲密关系。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总结书中采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把“我”与山中朋友打招呼的情景写具体的,水到渠成,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并能模仿书中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充分发挥课堂阅读引领的作用
语文教材不是学生阅读的唯一途径,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例文。因此我们要利用好手中的范本,教会学生阅读,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阅读不是读者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读者主动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次读文本时,我们不能急于提出过高的要求,应从字、词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开始,然后慢慢增加阅读要求,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读,真正学会阅读。如教学《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新词。解决这些问题后,再让学生二次读课文,弄清作者列举了松鼠的几件趣事。学生认真读文后,知道课文写了松鼠三件事“贮备冬粮”“晾晒蘑菇”“烟囱里垫窝”。最后再让学生读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事快速阅读,找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感受体会。学生再带着这样的要求读课文,写批注,再交流,体会到了作者写松鼠的这些事的目的是要表达他们一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明白要想读懂一篇文章是有规律可循的,他们会按照课堂指导的方式去读其它文章。
三、为学生创造“自读自悟”的机会
阅读是一项来自心灵的活动。作为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应该支持他们个性化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创造“自读自悟”的机会。如教《索溪峪的“野”》一文时,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与同桌合作读等,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发现、去体味索溪峪的“野性的美”,是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天然的美,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对索溪峪“野性十足”的惊叹,以及对索溪峪的山、水、动物的“野性”美的赞美。
又如教学《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和工人一起“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等内容时,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读画结合”的方式学习。在学习“开凿隧道”这部分时,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了解开凿“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的方法,再尝试着画出示意图,并自己讲解。学习“设计‘人’字形线路时”,不仅仅让学生读文后画出示意图,还让学生边讲解边演示火车爬坡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分两种:一种是无需别人的帮助,经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另一种是学生需要合作才能解决问题。其中,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完成,而学生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老师实时的点拨之外,还得寻找学习伙伴,自由选择探疑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阅读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则组织学习小组,自由选择探疑方法,如感情朗读,动作演示,图表分解,联系实际,结合背景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学生就采用联系背景的方法。结合背景资料,学生知道鲁迅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革命人士常常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鲁迅口中的“黑洞洞的”就指当时黑暗的社会,“容易碰壁”指的是他们常常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设富有启发性和引领性的问题与情境,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机会、搭建有力平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就会逐步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宁真海尔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