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错别字现象
多笔画或少笔画:如“买”写成“卖”或“卖”写成“买”;“种子”写成“种了”,等等。结构错误:将上下结构写成左右结构,或将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如“落”和“满”字,容易把三点水写成“偏旁”或写在草字头下面。字的左右上下两部分颠倒:如“部”字和“陪”字发生偏旁交替错误。同音字代替:如:“做”和“作”,“坐”和“座”,“颗”和“棵”不分。形近字相混淆:如“喝酒”写成“喝洒”等。书写不正确:如“日”写成“曰”字,“延安”写成“廷安”或在偏旁上加点,等等。随意改变字的部件:如将“废”写成“厂”字头,将“神”写成“衣”字旁,等等。
二、常见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上述错别字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还有网络(媒体)误导。
1、主观原因。一方面,小学生学习爱粗心大意,因此在识字和写字时,常常对相近相似的字产生感知失真、记忆不牢,以致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战士”的“士”写成“土”,“庄”写成“压”;还有的是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观察不细致,写字时潦草、一味只求速度,这样写出来的字正确率又怎能保证呢?再有就是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掌握这些字词,写不出时就胡乱写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来代替。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待错别字的态度不够端正,认为小学生写一些错别字是正常的,以致没有采取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去坚决消灭它们。
2、客观原因。许多汉字笔画比较多,难记难写,而且汉字的同音字、形近字较多,又为错别字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没有起好主导作用,教学方法单一,让学生识字时记不牢。
3、网络(媒体)误导。生活中许多商店、商铺或服务行业为了吸引人们眼球,故意取一语双关的名称,如网吧取“一网(往)情深”、服装店取“衣衣(依依)不舍”,等等。商家本身没有错,但小学生就会误认为“大街上人家就是这样写的”,让教师家长哭笑不得。再就是电视、广告或影视剧对剧中要表达或表述的文字把关不严,让小学生误认为“电视上出现的文字都是正确的”。
三、纠正错别字的几点方法1.预防为主,勤查字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学一个字巩固一个字;要让学生记清笔画和偏旁部首;要教给学生一些偏旁、部首、音、形、义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记住特点、辨析新字的方法;要弄清形近字的字义,不要用音同或近而义不同的字错代,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与此同时,要让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防止学生对生疏字胡乱猜疑,控制新错别字的产生;再就是在学生平时的练习中,教师务必把其中的错别字“圈”出来,让学生及时纠正过来。
2.多措并举,教“字”于乐。①故事辨析。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如教学“酒”和“洒”可以编成这样的故事:今天该我值日,放学后我先用水来洒了地,再开始打扫教室,回家后爷爷让我去给他买酒。这样,学生就轻松记住了这两个字。②儿歌或顺口溜辨析。如“清、睛、晴、蜻”可以编这样的儿歌来进行辨析:“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③猜字谜辨析。④图画辨析。教学“拔”和“拨”,“拔”是拔河的“拔”,就在这个字的旁边画两个小人拔河,“拔”是“拨开”的“拨”就在这个字的旁边画一只手拨开一丛草。
3.开展实践活动,纠正错别字。①利用班队课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找错别字大赛”、“错别字诊所”……既满足了学生玩的欲望,又学到了知识;平时可进行“每日一诊”,在黑板报上开辟出一小块,把同学们近来出现的错别字,写在上面,效果也很好,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能大大减少错别字。②利用休息日,让学生深入社会,在所接触的每个角落找错别字,进行交流。
总之,正确地书写、运用汉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基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教师要根据汉字的特点,让学生领悟汉字的构字规律,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同时,教师还应采用活泼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各种巧妙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识字氛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行综合治理,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生易写错别字的问题。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扎西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陈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