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届“创青春”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浙大荣获金奖兼全国总冠军1项,银奖2项
2.2017年4月,浙大正式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目前,高校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浙大的创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如何?
邬小撑:我先说一组数字。据统计,2014年6月份以来,浙大从0到1孵化的学生创业团队,累计有40余个团队获得了市场投资,总金额达10亿多人民币,仅2017年融资金额达5亿。近年来,校园里涌现的自主创业团队有200多个。2016年,国际知名创业发展报告PitchBook发布了2006年1月~2016年8月独角兽创始人本科阶段学校排名,浙江大学名列全球第九。
“何以新之,开物前民。”浙大校歌里是这样寄望浙大人成为大众先导的。所以,浙大的创新创业是创校以来就有的基因,氛围一直比较好,此前是内隐于校园,比如1997年学校就启动了蒲公英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持续举办到现在。1999年,学校开设了国内第一个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开展创业管理辅修教育,毕业学生达数千人。据统计,ITP班毕业生的创业率近20%,诞生了数家上市公司和多家估值过亿的公司。双创教育在各大高校都是热烈地展开,从国际国内的双创竞赛中来看,浙大的成绩是不错的,我们学校的创新创业基因越来越明显了。
浙大的办学定位于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的一流建设中是占据重要地位的。浙大坚持在强化学科、融合专业、深化辅修、普及通识、支撑实践上下功夫,全校22个部门开设100余门创新创业课程。
《大学生》:浙大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什么样的特点?
邬小撑:浙大的创新创业教育,跟浙江这个地方其实很像,比较灵活,往往是自下而上,因势而为。
比如,2014年,校园里的学生创业团队是雨后春笋一样的态势,在学校支持下,我们把紫金港校区原本要建成文化展厅的区域重新规划,建成学生创业团队可以入驻的办公区域,就是校园的首个孵化器“元空间”。从元空间成长起来一些很好的创业团队,有的公司现在已经估值过亿。目前,除了元空间外,还有E-works、互联网+创客空间、Cookie创客空间、紫牛创客空间等近70000平方米的创业实践场地向同学们开放。
浙大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在从3.0向4.0的方向迈进。1.0是个体的自由生长,学生自己探索和摸索多;2.0是有组织的创业教育,学校有100多门双创课程,建立起通识类、专业类的课程体系;3.0是专业和创业的结合,专业、学科要从一定程度上服务于学生的创业需求;4.0就是促进多学科交叉与创业的结合。
浙大是将创业基于创新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让技术创新作为创业的支撑点。如2017年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浙大管理学院博士生、杭州光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兼创始人白云峰和他的团队研发的全新三维成像技术产品,夺得全国总冠军。其产品的技术来自浙江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发明的三维相机成像方法,白云峰的团队把实验室的样机变成了现实产品。
目前顺应发展趋势,我们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化上有所规划,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比如办了三期的暑期硅谷创业营,暑期选拔有较强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同学到硅谷,创业加速训练,合作伙伴有硅谷幼发拉底孵化器、PlugandPlay加速器等。还有举办了五届的“中国创业”国际夏令营,接收海外留学生,向他们展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商业现状和创业氛围。现在,我们在吸引浙大留学生参与到校内的创业大赛,希望他们在中国学到创业经验,回到自己的国家后能落地创业项目。
《大学生》:高校陆续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浙大的创新创业学院有什么不同?
邬小撑:我们的创新创业学院是虚体实运行,学校的36个院系都有专人与创新创业学院对接,以实训为主,解决问题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和学工部的工作休戚相关,第一,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是一课堂教学知识的转化。第二,大学生创业需要价值引领,不是教学生怎么做老板,而是培养企业家。学工部一直以来是做学生思政工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价值引领的新载体。所以,学工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深度参与、一定程度成为主导,是有逻辑基础的,也是我们探索的结果。
《大学生》: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比较多地提到“师生共创”,浙大的师生共创情况是怎么样的?
邬小撑:师生共创浙大有,也许不是很多,教师把专利转让给学生的情况多些。
浙大的老师对创业的理解、对市场机会的捕捉,与其他学校相较是有优势的。这从科研经费的组成比例就可以看出来。2016~2017年,学校的科研经费有35亿,其中30%的立项科研经费来自社会和企业,初步统计,这12亿左右经费80%来自企业。企业支持的科研,往往是和企业产品的转型升级相关的,是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所以,浙大的老师们自然而然地对市场有天然的一种理解和把握,能理解学生的创业。
师生共创是比较复杂的事情,在我看来,师生共创不是体现在股份占比的多少,应该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技术本身来自教师的课题组,二是随着今后创业的深化,产生的技术性问题成为教师的研究方向。
这样的好处是,有利于老师安心做自己的事情,又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各自发挥优势。
《大学生》:有媒体说浙大是“中国最爱创业的大学”,您怎么看?
邬小撑:不能这样讲。我个人认为可以说浙大是最具创业特质的学校。浙大自身就有创业的特质,敢于尝试,有很多改革走在高等教育的前沿。比如,学校在2000年就通过了《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停学创业的暂行规定》,是全国第一批出台支持学生休学创业政策的。
再举个例子,浙大创建了工程师学院,很典型,预示着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的新模式。浙江的产业需要转型发展,这就需要人的转型,在企业,工程师是转型最快的。工程师学院的一个大动作是建设融创新创业功能的公共实验平台,这不同于高校里传统的实验平台,只服务于某个学科。工程师学院的实验平台,体现综合性,是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能帮助企业回炉的工程师解决企业的问题。就像电动汽车方面的研究,实验室研究的是特斯拉汽车的整车,这不是一般实验室能投入的。在校学生,在这样的学院里学习、实验也会很有收获。
《大学生》:在开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您觉得双创教育在学生中产生哪些影响?
邬小撑:浙江大学创业教育这么好,结果呈现都是很成功的吗?不,失败的项目有很多。创业是很复杂的,非常有挑战性,年轻人失败很正常,学校不追求创业率的数字要多好看,那是拔苗助长。我很欣慰的是,同学们面对失败比较理性,不会一蹶不振。
双创教育在同学们身上的影响有很多,最简单的是创业同学身上体现出的创业思维和精神面貌。创业同学和有过创业实践的同学,他们不是说永不言败,但是他们的控制能力特别强;不是说他们事事都能读懂对方,但是他们的情商普遍高;他们的生存空间、生活半径、接触的人群,都远远超过普通同学。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契合马克思所说的——实践出真知。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给我带来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