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与其他众多财经大学一样,是一所专业优势强势且集中的学校。会计、金融为主的学术氛围浓厚,文学说是边缘化学科也不为过。
在我刚进学院时,院长老师谆谆教导每一位同学挺起文人的傲骨,拥有自己的格调与情怀,身为新生的我也斗志昂扬,眼中闪烁着倔强又渴望的光,但到底如何学却并不知道。
我在为优秀财经专业同学的表现叹为观止时,也在经历着中文专业学子的彷徨与迷茫,找不到方向。
直到大二迎来了双学位的学习,中财设置金融、会计、法学等辅修双学位,各专业同学都可选修,我对金融也十分感兴趣。于是,我便开启了对金融双学位的学习,专业优势被逐渐发掘出来。
无论是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经济的血液”的金融学,还是“经济的基本细胞”——企业财务管理学,抑或是具有“最高货币金融管理权”的中央银行学……我一步步地被金融的魅力所吸引,试图慢慢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威尼斯商人》里的融资方式
金融学的知识加深了我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的理解。
《威尼斯商人》是文艺复兴时期(14到17世纪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莎士比亚的一部讽刺性戏剧。戏剧讲述了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帮朋友而向高利贷者夏洛克借金币的故事。因为宽厚仁慈的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从不索息,夏洛克认为安东尼奥影响了他的高利贷收入,所以夏洛克向来仇视安东尼奥。当安东尼奥以他那尚未回港的商船作为抵押品,向夏洛克借三千块金币时,夏洛克乘签借款契约之机设下了“割一磅肉”的圈套,伺机报复。
在研究这部作品时,我惊奇地发现其中的许多地方可以用经济学的知识来解释:高利贷者夏洛克要求商人安东尼奥“割一磅肉还钱”的冲突根源在于“直接融资”。
所谓直接融资,是指与间接融资相对应的,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在直接融资方式下,在一定时期内,资金盈余单位通过直接与资金需求单位协议,或在金融市场上购买资金需求单位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求单位使用。商业信用、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均属于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资金直供方式,与间接金融相比,投融资双方都有较多的选择自由。而且,对投资者来说收益较高,对筹资者来说成本却又比较低。
但这种融资方式也有一定弊端,由于筹资人资信程度无法保障,造成债权人承担的风险程度不可控,且部分直接金融资金具有不可逆性。正是由于直接融资的弊端,借贷之前,夏洛克并不知晓安东尼奥的资信程度,因此在安东尼奥不能如期归还资金时,实际上,夏洛克也是受损者,他的无助催生了他的穷凶极恶。
在现代银行体系建立之前的数千年里,借贷并没有严格意义的官私之别,因此,借贷是经济社会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它的存在是天然的。
而《威尼斯商人》中“直接融资”的形式是传统的“高利贷”形式,高利息则是高利贷者赖以发财致富的手段,高利贷者必须进行“安全投资”,显然进一步加大了借款人的借债成本,因此,高风险的利息相当于是对高利贷者的一种“风险补偿”。所以,《威尼斯商人》里,表面看来对立的是安东尼奥正直善良的“人本主义”和夏洛克贪婪阴狠的财富观,然而其背后反映的则是新兴资产阶级为了获得足够的货币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与高利贷商人激烈的斗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安东尼奥迫切需要资金投入生产,也有越来越多如夏洛克的高利贷者具备闲置资金。安东尼奥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而夏洛克的高利贷利率也越要越高,超出了安东尼奥的偿还能力,怎么办?
社会财富逐渐积累,高利率的直接融资行为无法满足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时,人们便转向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是指资金盈余单位与资金短缺单位之间不发生直接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发生一笔独立的交易,即资金盈余单位通过存款,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安东尼奥们与夏洛克们将不再直接交易,而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为双方办理,通过办理一进一出从中收取双方一定的手续费。如若安东尼奥不能及时还款,中介有权扣留安东尼奥之前的抵押金以减少损失。
相对于直接融资来说,间接融资的信誉程度较高,风险性也相对较小,融资的稳定性较强。通过金融中介的间接融资均属于借贷性融资,到期均必须返还,并支付利息,具有可逆性。
也就是说,早期威尼斯商人的活跃催生了西方银行业的萌芽,历史上第一家商业银行就诞生在威尼斯——安东尼奥的故乡。
《一千零一夜》里的经济社会
金融学的知识同样也加深了我对阿拉伯文学的认知。
阿拉伯文学既有以《古兰经》为核心的精神的、信仰的一面,又有以《一千零一夜》为代表的商业化的、世俗化的一面。
阿拉伯人善于经商的传统由来已久,中世纪阿拉伯各地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人阶层的迅速崛起。伊斯兰经济伦理思想对重商主义的形成具有双重影响,正面影响在于“重视商人”、“崇尚商业的价值观”、“商业原则”及“道德原则”的支持。但是,伊斯兰教的“福利”、“均富”等思想在思想上又是重商主义的对立物,其严格“禁息”的思想使得“吃利息者”没有信贷机构的支撑,很难发展起重商主义的国民经济。
《一千零一夜》正是阿拉伯现实商业世界的侧影。在《航海家辛巴达的故事》中,主人公辛巴达可谓是中古阿拉伯航海商人的代表,他的性格特点是不愿坐享其成,27年里七次出海远行,惊险、刺激、离奇的海外贸易不但为他带来了巨额财富,同时也丰富他的学识和见闻。这个不安于现状、永不疲倦的冒险家形象,充分反映了新兴商人阶层在创业时期不断探索新世界,渴求新知识的顽强进取精神。然而,为了聚敛财富,他甚至不择手段,觊觎好友普鲁士的宝物“和平之书”,辜负好友的两次信任,置好友性命于不顾,一心敛财的所作所为,也暴露出了封建商人唯利是图,贪得无厌,损人利己的剥削本质。
从《一千零一夜》有关商业活动和航海冒险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阿拉伯是一个重视商业、长于行动的民族。一反面,阿拉伯商人渴望财富,但他们并不欣赏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的资本积聚方式,而是津津乐道于意外地失去一切,又意外地获取多于失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意外之财”。《一千零一夜》中很少讲吝啬鬼,描写的都是时来运转、大发横财、苦尽甘来的暴发户。另一方面,《一千零一夜》中商人的生活模式似乎都由两方面构成,即获取和享受。辛辛苦苦地获取,舒舒服服地享受,享受尽了再去获取。《一千零一夜》中的不少故事都属于典型的“获取-享受”型故事。这种“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慷慨和达观很好诠释了阿拉伯的商业气质。
这些发现无疑令我惊喜万分,经济学的知识很好地促进了我对于文学的学习,若我只是闭门造车,沉浸在朴素文学的“象牙塔”之中,那么我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阿拉伯文学的认知也只能流于表面。此时此刻,我终于体会到了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提出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重境界的跨越。
责任编辑: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