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妈祖女神的身世
妈祖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莆田县人,是唐九牧排行第六的郡州刺史林蕴七世孙女,曾任闽都巡检的林维悫的第六女。她生长于莆田县莆禧半岛上的贤良港,熟悉水性和航海技能,能观天象,知气候。渔民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常听从妈祖建议,以在海上保得平安。在湄洲湾发生意外的船只,妈祖都能想办法前去营救。在平日的生活中,妈祖助人为乐,擅长医术,利用民间草药为人们治疗疾病,受到人们的敬仰。直到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妈祖在一次救险中发生意外,再也没有回来。人们传说妈祖在湄洲岛顶峰,升天而去,于是乡亲们就在岛上燃起香火供奉她,称其为“通贤灵女”。
第二件事:妈祖信仰为何起源于湄洲湾?
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从事海事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都不是很发达的古代,面对海上气候的变幻莫测,人们也只能通过妈祖这个唯一的海上女神,寻求庇护。妈祖信仰之所以起源于湄洲湾,与该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湄洲湾一带海域海洋性气候明显,每当台风来袭,狂风暴雨极易导致海难事件的发生。湄洲湾三面环山,湾口朝向东南。横亘在湾口的湄洲岛以及湾内众多的岛屿,形成多重天然屏障,使得湄洲港成为躲避恶劣天气的优良港口。久而久之,人们认为是妈祖显灵,才使得湄洲湾风平浪静,这也是妈祖信仰诞生于湄洲湾的根本原因。妈祖在成为人们精神支柱以后,激励着人们开辟新的航线,探索外面未知的世界。随着妈祖信众足迹的变迁,妈祖信仰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第三件事:妈祖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莆田市“湄州妈祖祭典”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天津皇会妈祖祭典、浙江洞头妈祖祭典分别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第三批名录之推荐项目。2009年,妈祖信俗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妈祖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宗教文化,而且也是一种华人文化。
第四件事:妈祖文化概念的几种说法。
关于妈祖文化的概念,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以下概念为学术界的几种看法。
1.妈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它是以妈祖信仰为载体而发生、衍生的各种文化因素经多方面融合、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特定文化现象,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复合体。
2.基于对妈祖的崇拜信仰而形成的相关海商社会的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
3.妈祖文化是基于历史上确实存在的妈祖扶危济贫、无私奉献、热爱人民、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以妈祖信仰为核心,以宫庙建筑、雕刻、文献等物质文化和神话、传说、故事、祭典、民俗、艺术等非物质文化为基本内容的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民间信仰文化。
4.在文化地理学中,妈祖文化是以妈祖信俗为基础的民俗文化,它最大的特点是海洋性。妈祖文化的内涵广泛,可以把妈祖文化看成立体系统,并将其视为圈层机构,大致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就是与妈祖文化相关的宫庙、塑像、服饰、碑刻等物质载体;行为文化层面就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由妈祖信仰产生的各种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精神文化层面,是妈祖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妈祖信仰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妈祖文化的精神内涵,众说纷纭,但大致可以概括为“仁、义、善”。
第五件事:妈祖信仰与其他宗教的区别
妈祖信仰区别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的地方,就是妈祖信仰没有完整的教义和正式的组织。妈祖信仰作为信俗类的文化遗产,其教义较为零散,以血缘、亲缘、商缘为纽带进行传播,没有正式的人员负责传教。
第六件事:妈祖地位的敕封
出海之人,把妈祖当成庇护之神,祷祝有应,妈祖的名声也越传越远,宫庙分灵到海湾附近。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皇帝派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时,遇到风暴,八舟溺七,路允迪惶恐万分,仰天祷告,恍惚觉得有个神女立
于桅杆之上,风浪立即平息了。路允迪询问船上的人,有一个随船的莆田人说,神女是他家乡信奉的圣墎女神。后来,路允迪回到朝廷,向皇上说出了这番经历,皇上钦赐圣墎“顺济”的匾额。这是妈祖得到官方的第一次承认。到南宋末年朝廷对妈祖的封号由夫人晋封为妃。
元代在统治中国的90年中,共给妈祖赐额1次,加封号6次,晋爵为天妃。漕运沿线和福建省重点妈祖宫庙,朝廷每年都要派官员前往祭祀。明代以后,面临倭寇的侵袭,以及对外发展海外贸易的需要,继续抬升妈祖的地位。明代共敕封妈祖2次,朝廷派使节祭拜妈祖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清代,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清军认为妈祖对他们的海上作战,具有助战的功能。于是,朝廷封妈祖为天后。直至德宗光绪元年(公元1875)的195年中,共敕封妈祖16次。按照清代定例封号的字数最多是40字,而对妈祖的封号字数竟高达68字,并昭告天下对妈祖行三跪九叩首礼,清代对妈祖的推崇到达了顶峰。
第七件事:妈祖信仰的传播简史
北宋时期,妈祖信仰还主要分布在莆田、仙游(以下简称莆仙)一带。从湄洲岛扩展至兴化一带,出现了北宋时期妈祖信仰的第一个高潮。
南宋时期,妈祖信仰开始由莆仙走向全国。妈祖走出发源地,在江浙闽粤开始传播,并主要在海港商埠呈点状分布。
元代建都大都(现在的北京),京城粮食需求量大,再加上元代初年长期的对外战争,加剧了对粮食的需求量。素有“鱼米之乡”称号的江浙地区,正好可以解京城的燃眉之急。以河运为主的漕运,经常遇到干涸的情况。因此,元代统治者,开发了海上漕运,将江浙地区的粮食,运往大都。通过漕运和海运2个渠道,确保了京城粮食的供给。同时,元代统治者为了利用妈祖信仰保证粮食运输以及减轻船工在海上的畏惧心理,加快了妈祖信仰由南向北的传播。
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纺织业和陶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沿海地区海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发展。尤其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出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郑和每次途经福建时,都要前往妈祖宫庙祭拜。当平安归来或者遭遇不测,最终化险为夷时,人们不自觉地把成功归结为妈祖的庇佑,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妈祖信仰的信奉。
明代妈祖信仰的传播突破了国界,传播到苏门答腊、苏禄和暹罗各国。明朝末年海上流寇和倭寇猖獗,虽实行海禁政策,但是明代官兵和沿海百姓依然信奉妈祖,仰赖妈祖可以保佑平安。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对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郑成功是福建南安人,素有信仰妈祖的传统。收复台湾以后,他自认为得到妈祖的神助,推动了台湾地区妈祖信仰的盛行。
清代康熙帝命令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武力收复台湾,结果明郑军队战败,清朝实现统一。施琅在率兵收复台湾时,留下了很多关于妈祖相助的典故。清代福建海商的发展,推动了妈祖信仰在海外的传播,使得妈祖信仰传播到琉球等国家。清代妈祖信仰已经不再局限于与海洋有关的行业。为了联络福建商人,全国各地的会馆纷纷建立,使妈祖信仰的传播由沿海向内陆深入发展。
时至今日,有华人的地方,有江、河、湖、海的地方,就有妈祖宫庙的存在。妈祖文化已经传播到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