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东李春艳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曾以牺牲环境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在,很多地方呈现出因环境污染和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生态保护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共识。本文从民族的视角阐述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原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
一、原生态意识概述
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解决社会和自然关系问题的诸观点、理论和感情的总和,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规律的反映。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只能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对自然界的种种气候变化、灾害现象等无法解释,甚至感到恐惧和不安。为了解决生存中所面临的种种环境问题,更好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在人们的感情、风俗、习惯中不自觉地表现出一些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观念,它是直接来自民间民众的生产生活的原始意识,是低水平的生态意识,是不系统的、自发的、未定型的思维反映形式,可以称之为原生态意识。
二、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我国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原因,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住在地域相对偏僻的山区、半山区或高海拔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长期过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对自然条件及生态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正是这种共生、共存的生活模式,促进了居住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藏族的原生态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在藏族历史的童年时期,面对茫茫宇宙,藏族先民以其自然人的本性赋予这变幻莫测的天地世界以神的灵性。万物有灵是他们崇拜自然的精神核心,也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这种原始崇拜是在一种亦本能亦自觉的状态中产生的,所以,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成为了他们崇拜的对象。就是这种泛神的心理使藏族将大自然许许多多的对象—————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禽兽等均加以神化,并对其崇拜。这种几乎毫无选择的多神崇拜,表达的是藏族先民对无法控制的强大自然力的一种祈求。藏族既崇拜自然,又敬畏神灵,他们认定人就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这种既与自然对立,又不将自然界作为异已力量加以征服的思想,使得藏族同自然环境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蕴含着爱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原生态意识。
藏族同胞认为,人类生存空间周围的天上、地上、地下都是守护神的领地,水土、草原、林木、花草和地上地下的矿藏资源都受守护神的控制,天上的神控制着雷电霜雹、风云雨雪,还掌管着众多的疾病,如果人们供养得力,人神关系协调,则风调雨顺,社区平安,物阜民康,供养不力则社会和人事都要深受其祸;地下的龙神主掌水源、财富、生育等,同时也控制着一些龙神类的疾疫,如果人们污染水源,捕杀鱼、虾、蛙等水类动物同样会招致龙神的降祸,导致水源短缺、干旱、财富失散和病疫蔓延等。这种原生态的环保意识,对保护物种的繁衍和生物多样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彝族的原生态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生活在云南省楚雄州的彝族,为了生存的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整套环境保护的行为习惯和传统,并通过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作用于实践,不断的巩固和升华,形成了系列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在自然崇拜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山神崇拜和火崇拜,这些崇拜都离不开树木,当地俗称:“人活着离不开树(烧火),死了也离不开树(指死后用棺木装尸体)”。仅从山神崇拜来看,每座坟、每块地、每一个村寨甚至大多数人都设有一棵神树,代表山神保佑此人与物。按规矩山神树是任何人都不能去砍伐的,否则就会受到神灵的惩罚。彝族同胞把水源所在地的大树都被视为龙树。龙树树枝不能折,更不能砍伐。如果不小心冒犯了龙树,比如在龙树旁大声嬉闹、砍龙树等,就会得“发冷”、“关节疼痛”、“想喝水”等疾病病。这是一种朴素的宗教信仰,也是一种原生态的思想意识。
云南是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方,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对他们来说,这种宗教信仰构成了本民族文化的核心,影响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折射出他们特有的一些价值观。从生态文化的角度分析,这些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崇拜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观念、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方式,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在这种生态文化的熏陶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有效地保护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三)德昂族的原生态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身居大山的德昂族至今还保留着对原始自然神的崇拜,因此衍生出许多树崇拜。德昂山寨有许多大榕树、菩提树,德昂人称“核地菜”、“核总板”,汉语意为大青树、佛树,这些树多数有上百年历史,被德昂族作为重点加以保护。传说,活佛飞来时,先在佛树(菩提树)上落脚,佛爷才把活佛接入佛寺。德昂族是虔诚的佛教徒,因此,他们历来对大青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并对之加以崇拜,认为有大青树和竹子的地方,才会有村寨和人家,大青树茂盛的枝叶象征着村寨的昌盛和兴旺,如果大青树枝繁叶茂,蓬勃生长,就意味着家庭子孙满堂,村寨兴旺发达。因此,每当德昂族要新建一个寨子时,都要栽种一些大青树,而且栽得越多越好,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续上自己的生命。德昂族在栽种大青树时,还要举行一些相关的仪式,如搭建一个高台种植,并用竹篱笆环绕起来,以确保大青树成活。在德昂族的传统观念中,大青树和佛树是绝对不能砍的,即便是被风刮倒,或是被雷击倒的青树枝叶等也不能拿回家,而要送到佛寺去,否则,就会带来灾难。可见,在德昂人的传统观念中,大青树和佛树是他们心目中的树神,有着至高无上的威力,能消灾免难,给人带来平安、吉祥。
德昂族这种基于万物有灵思想而对大青树及果树的崇拜与爱护,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原始生态意识,而且体现了他们对待自然万物的一种平等乃至敬畏的态度。这种敬畏万物的原始生态意识,能够自发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促成了德昂族对自然万物的一种保护。德昂族认为树木有灵性,用树木神灵来保佑人们祸福,这种原生态意识和观念强调人们保护树木,主张人们多种树,少放牧。这样做不仅能让德昂村寨的森林保持水土,避免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村寨的危害,而且能净化空气、美化村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四)图瓦人的原生态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生活在新疆的图瓦人严禁砍伐活着的任何树木,认为树木是具有灵性的东西,若要砍伐了活树会得抽筋病变成残废人。图瓦人的这一禁忌一直流传至今天,当地图瓦人去林子砍柴或砍伐一些盖房子的木头时,从不砍伐活木头,专去找自然干死的树木来砍。可想而知,此项禁忌保护了多少片森林。这种禁忌本生也是原始生态意识和观念的具体体现。
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为人类的生长、生活提供了自然条件。同时自然环境也制约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成为人的思维、信仰、习俗以至整个精神赖以产生、发展、演变的物质基础。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生活的不同民族,必然有着与自然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先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从原始生态意识生发,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兄弟”的血亲,这种原始生态意识认为,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万物的一员,自然的一分子,人类不能只是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索取自然,而且还要保护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树立起的原始的、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具有亲情的生态意识对环境保护起到较大的作用。
(五)纳西族的原生态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在民间,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生态信仰,许多民族认为人与自然是同源同宗、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如,在被称为“纳西族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东巴经中,山林川泽、鸟兽鱼虫、风雨雷电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被统称为“孰”,而“孰”与人类的祖先同为一个父亲,因此,人与自然(孰)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既然是具有血亲关系的兄弟,那么人与自然便是完全平等的,人类不能任意去伤害自然,否则将受到自然无情惩罚。如史前曾经历过的洪水之灾,经常遭受的冰雹、飓风、地震等灾害都是自然对人类罪过的惩罚。所以,人与自然如果发生纠纷,人类要主动承担责任,化解矛盾。这些朴素的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和观念,贯穿于传统文化中,已成为各少数民族保护环境的共同心理机制和行为准则,客观上较好地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效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各民族的图腾崇拜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图腾崇拜是人类最初的一种生态信仰,“图腾”一词是指氏族所崇拜的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在原始氏族成员眼里图腾是“神圣的”和“崇高的”,并被视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是该氏族的保护神和徽标,甚至认为人是图腾所产的,人死后又要回复为图腾物,然后再投生为人,因此,任何成员都不得伤害和杀食属于自己图腾的物类。如藏族的图腾是牦牛、哈萨克族的图腾是雄鹰、彝族的图腾是虎、佤族的图腾是牛、傣族的图腾是孔雀……再如,植物图腾类的禁忌:壮族禁伐风水树、村树;有些民族把大片的林木说成是神林,认为神林是村落保护神的住所,严禁林旁燃火、牲口入内和人们砍伐等。这些图腾崇拜除信仰成分外,在很大程度上为当地这些动植物的保存和繁殖提供了条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各民族在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断对话中,逐渐形成了“珍爱自然”的传统观念,这种世代相传的、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民族成员共同的心理机制和行为准则。他们“把生命永恒的本源归于对生命的珍视”。他们用朴素的“同源同宗的血亲”观念去保卫自然万物,力求在与万能的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体味生生不息而自然轮回的永恒二、适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意识人类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就必须依靠自然资源来求得生存,利用自然来维持生命的延续。
我国许多民族成员都能够遵循自然法则,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适度利用自然资源,对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恢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丽,张冀震.藏族的原始信仰及其生态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5,总第189期.
[2]索端智.从民间信仰层面透视高原藏族的生态伦理—以青海黄南藏区的田野研究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1月,第18卷,第1期.
[3]杨明艳.德昂族宗教信仰中的生态文化探析—以镇康德昂族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10月,第30卷,第10期.
[4]南快莫德格.论新疆图瓦人民间信仰和禁忌与生态关系[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35卷,第3期.
[5]李晓莉.论云南彝族原始宗教信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以直苴彝族村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6月,总25卷,第6期.
[6]令昕陇.民间信仰中的生态意识—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文化要素[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3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