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地区,清代名臣左宗棠曾称之为“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几百年来,受困于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贫困如梦魇,久久挥之不去,直到1982年,仍有联合国官员考察后认为定西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定西市是甘肃省辖地级市,地处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的交汇地带,下辖1个市辖区、6个县,即安定区和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6个县。自然资源匮乏,户籍人口300万人,农业人口265.41万人,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将近90%,近几年来,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3000多元,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差距较大。由于地处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独特的地理环境致所产马铃薯形整、质优、储存期长、淀粉含量高,为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定西市也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审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一、肩负67万贫困百姓殷切期望,农业精准扶贫进行时
定西市属于“三西”地区(三西指甘肃河西、定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和最困难地区,也是我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发源地。早在1982年,国家就启动了“三西”农业建设专项扶贫计划,拉开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序幕。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突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今昔对比,可以说翻天覆地。最近几年,定西启动“双联”扶贫行动,仅2014年全市就有139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减贫30多万人。然而,截至2014年底,定西仍然有15万户67万人处于贫困状态,贫困面达2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宏伟目标。2015年9月17—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专门深入定西市安定区调研扶贫工作并出席“三西”扶贫开发现场会议。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是“硬要求”,怎么办?定西市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农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征程。
(一)帮扶谁:精准识别贫困对象
“精准扶贫,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是前提,这样才能做到帮扶对象精准;精准掌握致贫原因是基础,必须科学划分贫困村户类型,因户施策;精准帮扶措施是根本,必须精准制定脱贫计划,明确责任,一步一个脚印,精准发力。”各级干部对全部贫困户进行调查摸底和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建档立卡全面核查,并做到动态管理。建立了扶贫对象动态信息化管理体系和贫困人口销号制,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及时更新微调,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
(二)谁来扶:各方携手凝聚合力
“部门苦帮、干部苦抓、群众苦干”是定西人民攻坚克难的“法宝”,如今,定西人民又将“三苦精神”融入到如火如荼的“精准扶贫”中。在“双联”行动中,省市县乡共1400多个单位近7万名干部职工对口联系帮扶了定西市1700个村10万多特困户。单从资金投入来说,两年多来先后投入的社会扶贫资金达到30亿元,超过了过去30年国家投入的专项扶贫资金总和。除了干部帮扶,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对近900个贫困村确定帮扶单位、派驻驻村工作队,引进近百家市外企单位与100多个贫困村结对帮扶。
(三)怎么扶:精准施策巧破难题
“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根据扶贫对象、扶贫阶段、扶贫任务的新变化,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向“造血式”、“精准式”转变。年轻喜欢闯的经过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会养殖的搞养殖,土地多的繁育马铃薯或种植中药材……每家每户的帮扶力量开展专项调研、分析致贫原因、找准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协助制定整村脱贫工作实施计划,根据贫困户意愿,为每个贫困户制订具体的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明确具体的帮扶项目、目标和完成期限。
二、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农广校在行动
定西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主要在市政府、市农业局和农广校的联合指导下开展。其中,安定区于2012年9月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区)之一,安定区农广校为全国县级农广校评估A级校。市区两级农广校充分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农民实际需求,重点开展了以马铃薯种植大户、养羊大户、蔬菜种植大户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2015年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精准扶贫和有机结合,逐步对建档立卡的符合培育条件的贫困户分批进行重点培训。
(一)宣传教育,改变观念
通过培训授课、发放宣传页等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脱贫攻坚的整体部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家喻户晓。在定西市电视台、安定区电视台、定西日报、安定党建网上发表多篇职业农民培训信息,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影响力,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通过农业生产脱贫致富,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走访调研,掌握民需
深入开展“下基层、帮农户、搞调研、提能力”活动,把收集、梳理、解决基层农民反映的突出问题作为开展活动的重点,将农广人的姓名、职务、电话号码印制成“干群连心卡”,逐户发给农户,加强联系,便于沟通。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通过拉家常、促膝交谈等方式,真正了解农民所思、所想、所急、所盼,记好每天的“民情日记”,建好“民情档案”,广泛听取群众对“双联”、民生、技术培训等多方面意见和建议。
(三)组织调查、确定对象
为摸清新型职业农民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培训需求情况,实现培训需求与供给有效对接,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人员深入农户调查摸底,广泛征求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培训对象。在从事粮食种植、畜禽养殖、蔬菜生产三大产业的养殖户中遴选确定了2000名农民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对象。其中,从事粮食生产种植的800人,从事畜禽养殖的400人,从事蔬菜种植的800人。
(四)扎实培训、确保实效
一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紧紧围绕主导产业,聘请农业、畜牧专家和各产业发展带头人以及农广校专职教师共80人,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制定了教师岗位职责、教师考核制度,与每位教师签订了协议书,发放了聘书。二是强化乡村教学点建设。本着服务区域特色产业,针对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培训内容的性质,以方便农民和贴近生产为原则,就地就近下乡进村办班。克服培训场所短缺,培训手段少的问题,充分利用村委会办公场所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基地开展培训。三是根据学员需求确定教育培训内容。按照“学能成,成则用,用有为”的培训目标,充分尊重学员的需求,分类制定培训计划。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在全面开展农业专项技术培训的同时开展农民合作社、农民创业等通用知识培训,同时组织学员深入种养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四是强化跟踪服务。充分发挥农广校专兼职教师和相关部门农技人员的作用,对培训后的学员跟进指导服务。组织农技、园艺、畜牧、农机等技术人员,开展“一对一”和“一对多”联系,实地指导,跟进服务等进行重点培养培训。专兼职教师实行“包村联户”,构建起“培训教师直接到村,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培训机制。
三、农民教育培训结硕果,脱贫致富按下了快进键
(一)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
通过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强化政策扶持配套,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和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自实施试点工作以来,共涌现出马铃薯种植大户489户,蔬菜种植专业户680户,畜禽养殖大户200多户,他们业已发展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带动了农业产业升级
农民在接受技能培训中提高了科技文化素养,助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带动了农业产业升级,彻底改变了一直以来各家各户“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理念,推动了产业改造升级。符家川镇农民党春香,在被安定区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后,积极参加农广校举办的种养殖培训班,增强了她扩大生产提升创业的信心。经过市场调查,她觉得发展放养鸡有很好的市场潜力,加之政府大力扶持,在符川镇兰星村流转土地2048亩,建造放养鸡基地,投放鸡苗3万多只,年预计可出栏放养鸡3万多只,已注册“党女子放养鸡”商标。在她的倡导下,成立了“春香农资农副专业合作社”,并发挥合作社优势,动员周边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发展放养鸡产业,她以提供鸡苗、回收鸡蛋的方法服务周边农户扩大放养鸡规模。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大力发展放养鸡产业,带动大家致富。在做大放养鸡的同时,2015年她又租赁承包当地日光温室138座,流转土地400多亩,投入180多万元,金融贷款100多万元,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范围,进行创业发展,已成为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领头人。
(三)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和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实平台,促使他们逐步改变了传统耕作模式,牢固树立了以市场为价值取向的生产经营理念,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据初步调查统计,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达到4350元以上,增长率达到19.8%,虽然与全国平均仍有很大差距,但可喜的是,差距在缩小。
四、发挥好职业农民培训在精准扶贫中作用的思考
定西市作为农业市,能否尽快脱贫,关键在农业。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素质靠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能更好地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值得思考。
(一)顺应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基层农广校职能任务建设
当前,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选择奔赴大城市务工,只有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留住这批年轻人,才能为新型职业农民储备人才创造基础。基层农广校应针对新生代农民知识、能力、分布等情况,加强职能建设,调整培训重点,做好宣传工作,尽量留住年轻人,通过培训鼓励他们在农村开创就业的新途径,使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回乡发展农业,以此来带动其他农民脱贫致富、造福家乡。
(二)积极对接有关产业扶贫政策,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政策等的落实
精准扶贫要紧紧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做文章,同时扶持特困户发展符合自己特点的特色产业,促进脱贫。农民教育培训要开拓思路,实时了解与掌握地方的产业扶贫政策,并适时调整培训方向与内容,指导、帮助农民提升农业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掌握发家致富的本领。
(三)提高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将强智与扶贫结合
根据“因人制宜、按需培训、分类指导”的思路,按照农民需求科学合理的安排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应尽量适应农民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培训的时效性与实用性。丰富教学和实践形式,创新培训方法,做到灵活多样,吸引更多的农民主动投入到培训中。
(四)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农广校条件建设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基层农广校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培训缺场所、教学缺设施、下乡缺工具、实习缺基地,培训功能难以得到很好的发挥。面对承担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战略任务,迫切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条件建设。
(五)研究出台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研究包括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在内的优惠政策,相关政策向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倾斜。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扶持制度,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进一步健全体系、完善机制、创新方法,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又好又快地培养高水平的新型职业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对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同样意义重大。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郭艳青